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43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

传记阅读

【真题透析】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008年高考江苏卷〕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

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

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

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

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C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而选项改为了“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3、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总结,能力层级为c级。

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好学精神: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

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

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考点对接】

新课标对传记是这样要求的: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2008年高考江苏、宁夏(海南)卷选用传记文本,山东卷选用评传性文本。

山东卷全部是主观题,4题18分;江苏卷2个客观题6分,2个主观题12分;宁夏(海南)卷1个客观题5分,3个主观题20分。

考查侧重:

A特别关注: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B人物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传记真实的要求;对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

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

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知识整合】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阅读方法: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仙人指路】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

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

如何评价某个人物?

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

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4、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我们还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拓展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

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

“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

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覆.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

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

可惜呀.可惜!

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未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

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

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

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鸿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要在眼前重演。

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

老天啊,老天!

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

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谊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

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

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

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

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

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烈的璀璨。

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气定在全过程。

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

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

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节选自《长歌当啸》,有删节)

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浓重的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

请分点简要回答。

2.第③段为何写到史可法?

请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④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4.请根据原文内容,谈谈你对郑成功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朱明王朝在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吴三桂降清,满人入主中原,南明弘光政权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旋起旋灭;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倾覆在即;三次誓师北伐,最后却惨败而归。

2.答案示例:

为了衬托郑成功伟大的超越,肯定郑成功扭转时局,为义军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出路。

3.烘托郑成功激烈的思想斗争;渲染郑成功突围的壮烈气氛;引出下文收复台湾的壮举。

4.答案示例:

郑成功是位骄傲的英雄,又是英雄中的英雄,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开辟了战场之外的战场,实现了大义之上的大义;他在逆境中创造伟业,在绝境中把握住了未采,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的造型。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5-8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

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

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

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

夜里像猪一般啼叫。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

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叉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

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

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

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鸺颇引为憾事。

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

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

方法就是用两层锅。

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

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

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

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

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

若苏东坡说出来。

只觉得妥当自然。

他越读陶诗。

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

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

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

伐性之斧。

   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

才有福气!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

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

“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

心满意足。

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

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

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

古某掌管此钱。

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

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

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由此可见,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应该以这副面貌出现。

B.务农是很艰辛的,特别是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

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因为苏轼仰慕陶渊明,而陶渊明的诗又表现了他的情思和生活,所以他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D.从苏东坡写的三十二个字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文章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于平淡中见深长。

6.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7.作者为什么说“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 

8.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

请结合本章内容具体说明,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5.A、C〔A见文中第一段后。

C见文中第九段。

6.①“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

②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

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

③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人空门。

此刻的他,恰恰是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

④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

7.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

(1分)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

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

8.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

林语堂举了许多事例来表现这一点:

①务农之乐。

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

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

②交友之乐。

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

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

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

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

③做菜之乐。

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

④无医之乐(幸存之乐)。

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

救人之乐。

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

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

隐居之乐。

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

启发示例:

可以谈人要达观豁达,正确看待得失;人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做菜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从细微处也可以品出快乐,甚至可以创造快乐;人要热爱劳动,才能真正享受收获的喜悦;人要有朋友,真挚的友情,朋友的陪伴、支持,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人要关心他人,能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人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喜悦,这才是生命的本真;人应该懂得收藏和珍惜点滴的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仿真到逼真:

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陈磊

   ①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

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②“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

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想象或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