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450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1~5小题,其中1~4小题,每小题2分,第5小题7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角色(jué)狭隘(ài)锲而不舍(qiè)

  B.拮据(jù)晕船(yūn)粗糙(zāo)皮开肉绽(zhàn)

  C.桑梓(zǐ)龟裂(ɡūn)窘迫(jǒnɡ)千里迢迢(tiáo)

  D.拾级(shí)婆娑(suō)血渍(zé)好逸恶劳(w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愚昧   俊工   相提并论   丰功伟迹

  B.浮躁   诬蔑   心无旁骛   妄自菲薄

  C.题材   盘踞   曲指可数   如火如茶

  D.惺忪   抱歉   承前起后   察颜观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B.贝聿铭年轻时就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C.叫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写个什么报告、总结的,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D.老刘同志满怀激情,焚膏继晷,历时五年,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小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的本质。

  B.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地区一记响亮的耳光。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他这个人太果断,什么事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5.根据提示填空。

(1)~(5)题,每题1分,第(6)题2分,共7分)

  

(1),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5)《论语》中的“三人行,”,启发我们要虚心取人之长。

  (6)“诗魔”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写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在《观刈麦》中用“,”,

  表现割麦者顶着烈日辛勤劳动,筋疲力尽,却仍然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5分)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6~8小题。

  材料一:

  

  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

  材料二:

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

他们种下的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

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

今天,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材料三:

2012年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共计48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2012年4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陆良县花木山林场,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1年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每人颁发8万元现金奖励,并盛赞: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6.请从上面图文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2分)

  信息一:

  信息二:

  7.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

(2分)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8.记者将去采访“陆良八老”,请你为记者设计一个要采访的问题。

(1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9~22小题,共40分)

  

(一)品读古诗(3分)

  9.品读杜甫《望岳》一诗,回答问题。

(3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

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

趴。

③盬(gǔ):

吸饮。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B.虎大骇,远遁遁

  C.果腹而去果腹D.蜘蛛引丝疾上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译文:

  

(2)蛇复昂首待之。

  译文:

  12.填空。

(4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A”到“觉无异能者”,再到“B”。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

甲文侧重描写虎的A;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B。

  13.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4~17小题。

(11分)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马庆恒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

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

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

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

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

“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

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

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

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

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3期)

  14.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15.第②段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6.第③段加点词“大多”“一般”“约”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

  答: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8~22小题。

(14分)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

  包利民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

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

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

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

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

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

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

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

“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

”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

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

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

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

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

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

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

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

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

“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

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

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

”我点点头,说:

“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

”老叔甩了个鞭哨说:

“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

”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

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

老叔坐下来,说:

“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

”我也坐在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

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然后递给我。

我虽不会吸烟,还是接过来吸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忙又还给了他。

他一边吸烟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

“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

”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

“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

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

”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着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

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

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

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

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

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选自《时代青年》2011年第3期)

  18.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19.从全文来看,“老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分)

  答:

  20.你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答:

  21.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指的是什么?

(3分)

  答:

  22.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3分)

  答:

  四、写作(40分)

  23.《现代汉语词典》对“桥”的注释是:

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

②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请以“桥”为题,或自拟一个包含“桥”这个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所在地地名、学校校名及真实姓名。

  

  

  

  

  附加卷

  (全卷三个大题,共12个小题,满分5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10分)

  初中三年,我们在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里徜徉,吮吸着知识的营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感受汉字魅力】

  1.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汉字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4分)

  

  1)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

(2分)

  答:

  

(2)请写出两个含“水”字的成语。

(2分)

  

  【赏析名著人物】

  2.三年来我们读过许多名家名篇,认识了许多名著人物。

在阅读中,我们高兴着、伤心着、陶醉着、感动着……(4分)

  

  

  

  A.分茴香豆B.景阳冈打虎

  

(1)请从A、B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将画面的内容描写出来。

(60字以内。

要求:

运用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

  答:

  

(2)请任选画面中一个人物,概括其性格特征。

(2分)

  答:

  【扬我家乡美名】

  3.我们的家乡地灵人杰,物产丰富,风景如画。

请你任选家乡的一位名人(或一种特产,或一处胜景),创造性地写一则广告语。

(要求:

不能套用、抄袭新闻媒体上已有的广告语。

)(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

“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

“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

”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

“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

“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

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

官职名。

③属吏:

部下。

④款:

款待。

⑤箸:

筷子。

⑥飧(sūn):

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俟其来款之俟:

  

(2)无人治具治具:

  (3)自朝过午朝:

  (4)直指谕其训谕: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

  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

  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

  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译文:

  7.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6分)

  过程:

  结果:

  评价: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_________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

苏轼既不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

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

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8.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

(3分)

  答:

  9.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分)

  答:

  10.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

(4分)

  答:

  11.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2.《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6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1~5小题,其中1~4小题,每小题2分,第5小题7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B

  C

  B

  5.(7分,

(1)~(5)题每题1分,第⑹题2分。

答案中有加字、漏字、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夕阳西下

  

(2)铁马冰河入梦来

  (3)抽刀断水水更流

  (4)远贤臣

  (5)必有我师焉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5分)

  6.(2分)信息一:

“陆良八老”坚守深山31年植树造林13余万亩无偿献给政府。

  信息二:

云南省、曲靖市党委政府重奖并盛赞“陆良八老”。

  7.(2分)十三万亩无偿奉献(意近、对仗工整即可)

  8.(1分)示例:

(1)请问大爷,是什么信念支持你们坚守荒山植树造林三十余年?

  

(2)大爷,当初你们怎么会想到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呢?

(语言得体,有针对性即可)

  

  三、阅读(本大题含9~22小题,共40分)

  

(一)(3分)

  9.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