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56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民勤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命题人:

沈雁萍

(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14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纨绔(wánkù)崔嵬(wéi)蹂躏(róulìn)扛(gāng)鼎

B、忖(cǔn)度盥(guàn)洗形骸(hái)炮烙(páoluò)

C、吞噬(shì)鞭笞(chī)敛声屏(bǐng)气 绾 (wuǎn)着

D、宫绦(tāo)戏谑(nüè)笑靥(yè)瘦削(x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锲而不舍杜娟啼血瓮牖绳枢

B、囊括四海众说纷芸因利趁便同年而语

C、沸反盈天少不更事宽宏大量踌躇满志

D、配合默契苍海桑田庄周梦蝶揭杆而起

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过秦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金城:

坚固的城池。

B、《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都指古代学校,“庠”指小学,“序”指中学。

古代孝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D、《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回:

(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例如林黛玉_____的倩影、_____的眉眼、_____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____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A、静谧高雅幽怨含情哀婉缠绵纤细清丽

B、纤细清丽幽怨含情哀婉缠绵静谧高雅

C、静谧高雅哀婉缠绵幽怨含情纤细清丽

D、纤细清丽哀婉缠绵幽怨含情静谧高雅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只要有青出于蓝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这次比赛的最终胜利。

B.他刚被公司解雇,又得了重病,真是祸起萧墙。

C.任何人在学习上都不可不懂装懂,要勤于思考,不耻下问,虚心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

D.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参赛歌手的水平参差不齐,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烈讨论。

6、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B.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C.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宣)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

8.下列划线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有复于王者曰复,禀告B.以御于家邦御,治理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各个D.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忖度,揣测

9.下列句子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A.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B.是诚不能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0.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B.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不推恩无以保妻子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Ⅱ卷(笔答题)

三(33分)

11.将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2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分)

(3)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分)

(4)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2分)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①檐牙:

屋檐如牙齿一般。

②蝶衣:

蝴蝶的翅膀。

晒粉:

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③落落:

稀疏的样子。

(1)诗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

(1分)请具体说明。

(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4分)

13.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诗作的句子。

(14分)(每句1分,错一字不得分)  

(1)《蜀道难》中用善翱翔、长攀援的动物来衬托蜀道高峻的诗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珠”“紫玉生烟”两个典故的诗句是:

                   ,                    。

(3)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

(4)贾谊《过秦论》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6),百年多病独登台。

(7),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8),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鉴赏家(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

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的脾气。

15、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16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4分)

17、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五、(作文48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

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大儿子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日前他因杀人罪而坐监。

小儿子却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家庭,既不喝酒也不吸毒。

为何同样的环境却有不同的命运呢?

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

“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3模块测评参考答案

1D2C3C4B5D6A7B8C9D10A

11

(1)尊敬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个“老”“幼”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权”“衡”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3)(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2分)

(4)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着(陈胜)。

(2分)

(5)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2分)

12、

(1)、反衬。

(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3分)

(2).这首诗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4分)

13、(每句1分,错一字不得分,共14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万里悲秋常作客(7)丛菊两开他日泪,白帝城高急暮砧(8)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14、(5分)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

(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C项中“不失华丽”有误。

E项中“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洒脱,“旷达超脱”语意略重。

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2)(4分)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

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答出两点给满分。

(3)(4分)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每点1分)

(4)(5分)答案要点一:

他的做法值得称赞。

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

答案要点二:

他的做法欠妥。

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

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提出观点1分。

联系文本分析2分,举出恰当事例并拓展分析2分。

 

18、作文(48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

“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这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这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这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这是您不肯干,而不是您不能干。

(齐宣王)说: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子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