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79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docx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

长春市卫生服务业发展报告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医疗卫生服务业在我国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部门。

为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卫生服务业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市卫生局对我市的卫生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此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春市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具有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全体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934个(不含村卫生所2094个)。

其中医院177家(其中三级医院12个,二级医院37个),乡镇卫生院143家,门诊部132个,急救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站、所)1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卫生监督所7个,采供血机构1个,健康教育所1个,个体诊所12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1个,其他卫生机构7个。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330人,总床位数25786张。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7岁,孕产妇死亡率23.81/10万,新生儿死亡率4.17‰,传染病发病率239.9/10万。

 

长春市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情况(截止2006年末)统计表

项目

单位

全市

市区

县(市)

副省级城市排名

千人卫生技术人员

4.78

8.51

0.65

12

千人执业(助理)医师

2.13

3.73

0.30

12

千人注册护士

1.64

2.99

0.15

11

千人平均床位

3.49

6.87

0.47

14

平均每百人住院人数

7.48

10.60

4.60

13

每人年均就诊次数

1.78

2.92

0.64

14

总治愈率

%

61.8

49.04

74.58

5

总好转率

%

34.16

45.67

22.64

10

病床使用率

%

66.33

68.56

48.45

12

平均每出院人次医疗费

5249.92

7

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

122.10

4

(二)取得的成果

1、公立医院面貌大为改观。

近几年来,我市医疗卫生发展较快,医院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4—2006年,各级政府累计投资12.6亿元,医疗卫生机构房屋面积增加了216万平方米。

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医院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态度明显好转,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部属、省属医疗机构的技术优势,带动了我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吉林硅谷医院引进的国际先进医疗设备PT-CT,填补了东北三省的空白。

我市现有医疗机构专业设置齐全,市儿童医院、市妇产医院、吉林北方肝胆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等一批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重点专科已经形成规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2、民营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长春市的民营医疗机构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

截止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民营医疗机构1318个,其中民营医院42家,民营门诊部110家,民营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166家。

通过不断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

随着民营医疗机构经营理念的进步,高水平的人才、高精尖的设备不断引入,民营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不断跃升,已形成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逐渐形成多种力量办医的新格局,为群众提供了方便的、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

3、农村卫生发展步伐加快。

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共投入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资金2818万元,购置设备资金428万元,使全市143所乡镇卫生院恢复了基本功能。

实行乡村卫生联办一体化管理,强化村卫生所的网底作用,基本建起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

自2003年九台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截止2007年4月,新农合在我市已经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全市共有338.4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86.1%,筹集参合基金1.69亿元,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4、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

立足为城镇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成立了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丰富了服务内容和方式,完善了“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2006年,市政府又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标准,使社区卫生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机构发展到150家,人口覆盖率达到90%,朝阳区、绿园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5、行业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我市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缔无证行医345家,没收医疗器械260件,没收药品148箱。

依法处罚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325家,出租承包科室5家,非法开展诊治性病5家,警告96家,责令改正329家,暂停执业人数168人,暂停执业户数28家,吊销执业证书人数7人。

通过集中治理整顿,我市医疗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百姓就医安全提供了保障。

6、卫生行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以创建文明行业为契机,以“信用卫生”建设为统领,认真抓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落实。

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有了较大改观,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服务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

在全市政行风评议中,长春市卫生系统连续4年进入前五名,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非典后国家加大了对卫生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仍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6年全市卫生机构获得各级政府财政投入4.91亿,其中市区3.66亿,而县(市)只有1.25亿。

这些投入仅能保障离退休人员工资,在职人员工资和医院运行费用全部要靠经营收入弥补,导致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着市场化倾向。

以长春市级医院为例,目前政府投入部分仅占医院收入的18%,82%的收入要靠医院经营取得,客观上把医院推向了市场,使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实际上按商业模式在运营。

2、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市的医疗资源80%以上在城市,农村不足20%。

全市有800mA医用X光机42台,其中市区41台,县(市)1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全市9台,其中市区7台,县(市)2台;彩超诊断仪全市83台,其中市区71台,县(市)12台;心电监护仪全市549台,其中市区522台,县(市)27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市67台,其中市区57台,县(市)10台;纤维内窥镜全市94台,其中市区87台,县(市)7台。

这是由于投入体制造成的投向不合理问题。

因为国家、省、市财政投入的医院都集中在长春市,县(市)都只是吃饭财政,不可能也无力给卫生更大的投入,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3、群众就医流向不合理。

由于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系统的医疗服务能力不强,老百姓“小病大治、盲目求大”就医观念以及医院受经济利益驱使,目前大型医院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而我们没有建立有效、合理的转诊机制,造成了“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老百姓满腹牢骚”的现象。

据统计在我市大医院就诊的患者,70%可以在市、县级医院解决。

而大医院的费用远远高于基层医院,以2005年患者平均住院费为例:

部属医院7995元,省属医院5822元,市属医院5130元,县(市)医院1870元。

再以急性阑尾炎为例,部属医院8137元,省属医院4882元,市属医院1916元,县(市)医院1446元。

4、民营医院数量多、规模小。

目前沈阳有民营医院66家,哈尔滨有72家、长春有82家。

我市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虽然很多,占全省民营医院总数70%,但绝大多数医疗机构规模有限,其中小规模的各类诊所占机构总数的80%以上。

这些医疗机构条件简陋、设备简单、特色不突出、服务水平不高,面临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城乡医疗保健体系的健全、医保制度的完善,其中相当一部分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只有一些有特色、有市场、有生命力的民营医疗机构将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发展起来。

二、前景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专科特色医疗需求不断增大。

现阶段,随着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使城市居民要求得到更加方便、快捷、舒适、人性化的和有尊严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产生了对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调整亚健康状态、人体功能康复和临终关怀等卫生服务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我市的专科特色医院可以利用在治疗专科专病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吸引更多的患者来此就医,既可以帮助大医院分流,又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大有可为。

由于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加,我国将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是慢性病患者比较集中的群体,随着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的比重大幅增加,将对老年卫生服务和护理服务产生更大的需求,而专科医院对慢性病的治疗其费用昂贵而疗效有限,并对总的卫生状况的改善影响甚微。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广、就医方便、价格低廉的优势,积极开展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保健,弥补大中型医院的不足,这为社区卫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

当前,人们已经基本解决衣、食和基本生活用品的问题,正在向着改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

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整收入差距过大政策的出台,社会中产阶层会大幅增加,需要有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来满足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需求。

我们长春市是省会城市,高中低档医院结构较为合理,既有省部级的大型医院,也有市级的中型医院,还有遍布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满足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卫生服务业必将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

4、卫生服务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社会公众对卫生关注程度和医疗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发展卫生事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总体环境正在进一步好转和优化。

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卫生科技教育的普及,我市医疗技术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涌现了一批省内著名、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秀技术人才,卫生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逐渐强化,为卫生事业发展积蓄了力量。

(二)不利因素

1、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严峻。

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署,未来几年,长春市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将加快人口城乡分布结构调整,导致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增加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

同时,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市民健康的首要因素。

2006年我市居民死因顺位中,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列前四位。

村级防保员补助标准过低,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补助,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农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网底破损严重,导致传染病防治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艾滋病及新发传染病等已构成新的威胁,致使疾病预防控制形势越来越严峻、任务越来越艰巨。

2、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不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外资进入的质与量均会有新的提高,从而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应对措施,加强卫生监督;要求尽快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规章和技术标准;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竞争压力下加快改革步伐,更新服务理念,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这对我们卫生服务业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在目前政府投入不足的现状下总体是弊大于利。

3、医疗体制改革步伐不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水平将不断提高,卫生改革的进程也将进入攻坚阶段。

卫生改革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体现卫生事业自身的特性。

这对卫生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在未来几年内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方方面面都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沉重的压力。

4、医学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革命性变化。

长期以来,我市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集聚高素质人才的环境有待改善。

如果我市卫生事业不能够在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内加大医学科学研究的投入,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级医学人才和管理专家,就很难实现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任务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群众健康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着力推动传统卫生服务业提升为现代卫生服务业,改善就医条件,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满足全市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依据国家的建设标准,从我市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系统性。

2、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努力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3、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全行业管理和属地化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

4、提高效率,兼顾公平。

充分体现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事业属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和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即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又满足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5、改革创新,持续发展。

坚持加快改革与发展不动摇,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办医,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三)方向目标

到2011年,建立并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使群众享有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相关各项指标如下:

1、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内;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40/10万以内。

2、妇幼保健指标:

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90%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90%以上;婚前健康检查率城区80%以上;城镇托幼园所卫生保健达标率100%。

3、健康教育指标:

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居民生活方式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性病/艾滋病、意外伤害等)知识知晓率城区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70%以上。

4、资源配置指标:

千人口床位数达到4张;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

(四)工作任务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映迅捷、处置有力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一是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到2011年建立完善的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是加快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到2011年基本建立起市、县、乡三级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升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

三是加快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完成全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质性分开,强化政府卫生行政执法职能,实现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法制化管理。

同时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的储备,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

2、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重点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因为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未来几年内,要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整体功能的完善和提高,实行乡村卫生机构联办一体化管理,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到2011年,全市要完成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和改造村卫生所(室)任务,基本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基本卫生保健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是城市卫生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起服务网络健全、资源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配套政策落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调整后的社区卫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到2008年使全市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发挥城市医疗卫生的基础作用。

转变服务方式,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设立临时性家庭病床,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登门服务,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4、加快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非常适合在社区和农村发展。

因此要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

要完善县级中医院中医管理科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

到2011年,县级中医院全部达标,80%的乡镇卫生院符合“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基本要求”,村卫生所都能开展中医药服务,7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中医药特色机构。

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重视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选拔学术骨干和临床学科带头人,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效应。

5、发展卫生科技教育。

人才是卫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和技术带头人队伍。

积极引进先进的、成熟的、适宜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项目,加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率和学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的全科化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逐年增加对卫生科技教育的投入,设立卫生科技教育专项基金。

四、对策措施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卫生经费投入。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各级政府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根据责权划分原则,加强对区域内卫生事业的管理,把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卫生投入增长速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确保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必要经费。

到2011年,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同期总支出的比例要达到6%以上。

(二)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措施。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区域规划管理,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发展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继续对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改革进程。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入卫生领域,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办医,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从“办卫生”转变为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等手段“管卫生”,严格实行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技术应用和大型设备的准入制度,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对卫生事业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监管。

要引入和细化竞争机制,使卫生机构围绕质量和效率运作,以社会需求、群众满意为竞争和评定的标准,以优质、高效、低耗为原则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和经济效益。

要改革人事制度,全面实施以岗位为核心的聘用合同制,建立起卫生人员能进能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要改革分配制度,使报酬和待遇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以激励卫生人员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认真制定和完善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控制城市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防止大型医院盲目扩大规模。

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网点布局,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向医疗资源缺乏区适量迁移,鼓励多元投资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到医疗资源缺乏区办医,鼓励举办康复护理等领域的医疗机构。

农村医疗机构配置以继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区域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为原则,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基本医疗保障相协调,并与服务对象区域化相适应。

(五)落实惠民医疗政策,减轻患者负担。

一是实行检查治疗“双套餐”制度,病人看病时,医生必须提出高中低档三种辅助检查方案和用药治疗方案,其中百元以上药品须经患者同意后方可使用。

二是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遍设立惠民疗区和惠民病房,惠民病床数量不少于总床位数的5%,其中市、县两级达到500张以上,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三免二十减”的医疗优惠政策。

三是积极推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放射线诊断相互认可制度,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花费,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扩大院务公开范围,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我市二、三级医院主要医疗信息指标,增加单病种内容,正确引导患者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