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397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docx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

板书:

14《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

(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

  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

(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

板书段:

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亲切、舒服。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

(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

(板书:

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

  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第

  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

(板书:

岭分述)林花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

(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

  “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

(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

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

那是什么不一样?

(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

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形态万千)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

(板书:

温柔)

  “温柔”是相对于

  什么来说的?

秦岭的特点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

(孤舟蓑笠翁)

  (单独)突起呢?

教师画简笔画山峰。

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

(傲慢的气焰)

  “凌”的意思呢?

(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

(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

(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

(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怎样分?

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

  (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提问题;②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③找修辞理解。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

林的特点是什么?

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

  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

分别用“比喻”

  “排比”

  “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

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

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

  (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

(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

(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

(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

(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

叶松比作海洋。

  “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多⑥排比句是哪句?

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碧绿)板书:

碧绿6.反问句是哪个?

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

边听边思考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

为什么喜欢?

可以互相讨论。

板书:

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

岭:

多而温柔;林:

多而碧绿;花:

多而绚丽。

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

(板书:

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

提示:

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

  (出示:

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

(出示:

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出示:

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板书:

  《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四.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课文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作题?

  【《林海》第一课时课堂设计】相关文章:

  1.林海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2.林海》第一课时教案

  3.

  《林海》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4.

  《林海》第2课时教学设计

  5.

  《林海》教案设计

  6.林海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