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398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指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指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指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指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指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指标.doc

《医学指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指标.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指标.doc

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男:

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

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

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纸片法:

1-5min。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活化法:

1.14-2.05min;试管法:

4-12min。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正常参考值:

体外血栓长度:

8—22mm

体外血栓湿重:

5—35mg

体外血栓干重:

7—23mg

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肺部疾病、慢性肺气肿、肺心病等都可引起血流变学指标,包括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异常,甚至显著异常。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缺血性中风体外血栓指标比出血性中风显著增高,可借以鉴别中风的类型,有学者认为,在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冠心病显著,若体外血栓湿重超过x±3S时,应高度警惕。

2)判断病情:

许多资料报导可以发现,体外血栓的长度、湿重、干重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恶性肿瘤患者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变化与病情呈平行关系。

病情恶化指标增大,如胃癌Ⅰ、Ⅱ、Ⅲ、Ⅳ期,起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逐渐显著增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体外形成血栓长度、湿重、干重的异常程度随患者病情变化而改变,按临床分期;营养障碍期、缺血期和坏死期,血栓指标逐渐显著增加,冠心病病情加重,其体外血栓指标明显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湿重显著大于正常参考值,在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之间差异更为显著,这些例子表明,可借助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异常程度判定病情和病程,癌症转移组体外血栓形成指标明显高于癌症非转移组和非癌症组,因此体外血栓测定对判断癌症是否转移起辅助作用。

3)疗效观察“胃癌患者经根治手术后,体外血栓形成长度、湿重、干重,在4—6周后显著降低,得以改善,但姑息切除术4—6周后,体外血栓形成指标继续升高,可见体外形成血栓指标可作为判断手术疗效的指标。

总血量:

65--90ml/kg,

全血比重:

男1.054--1.062女1.048--1.062

血浆:

1.024--1.029

渗透(量)压

血胶体渗透压:

21±3mmHg(2.80±0.40kPa)

血晶体渗透压:

280--310mOsn/kg(280--310mmol/L)

红细胞数:

男(4.0--5.5)×10^12/L(4.0--5.5×10^6/ul)女(3.5--5.0)×10^12/L(3.5--

5.5×10^6/ul)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

红细胞压积:

男0.4--0.5(40--50vo%)女0.37--0.48(37--48vol%)

红细胞平均直径:

7.33±0.29um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H):

29.36±3.43pg(29.36±3.43uug)

红细胞平均体积(V):

93.28±9.80fl(93.28±9.80um^3)

红细胞平胞血红蛋白浓度(HC):

0.31--0.35(31--35%)

网织红细胞数:

0.005--0.015(0.5--1.5%)

红细胞平均渗透性脆性试验:

在0.44--0.47%(平均0.45%)盐液内开始溶解,在0.31--0.34(平均0.32%)盐液内全部溶解。

白细胞数:

(4--10)×10^9/L(4000--10000/u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

0.5--0.7(50--70%)

嗜酸粒细胞:

0.005--0.03(0.5--3%)

嗜碱粒细胞:

0.00--0.0075(0--0.75%)

淋巴细胞:

0.2--0.4(20--40%)

单核细胞:

0.01--0.08(1--8%)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0.05--0.30)×10^9/L(50--300/ul)

血小板数:

(100--300)×10^9/l(10--30万/ul)

出血时间:

(Duke法)1--3min(lvy法)0.5--6min

凝血时间:

(毛细管法)3--7min(玻片法)2--8min(试管法)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sec为消耗正常

血块收缩时间:

30--60min开始回缩,18h后明显收缩,24h已完全收缩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5--45sec

凝血酶时间:

13--17sec

复钙时间:

1.5--3min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正常值在4--6min内,基质血浆凝固时间为9--11sec。

病人标本与基质血浆混合后的最短时间比正常值>5sec表示不正常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10--15sec

全血凝块溶解试验:

正常人在24--48h内不发生溶解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正常>120min,可疑70--90min,阳性<70min

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0--15%

纤维蛋白溶酶原:

6.8--12.8U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

阴性

乙醇凝试验:

阴性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定量测定

胶乳凝集法:

4.69±1.75mg/l(4.69±1.75ug/ml)

简易法<1:

8滴度

红细胞沉率(ESR)

短管法(Cuter法):

男0--8mm/h女0--10mm/h

长管法(Wetergren法):

男0--15mmh/h女0--20mm/h

四唑氮蓝(NBT)试验:

<10%

血液化学

全血

葡萄糖:

3.9--5.6mmol/L(70--100mg/dl)

尿素:

3.2--7.0mmol/L(19--42mg/dl)

尿素氮:

3.2--7.0mmol/L(9--20mg/dl)

非蛋白氮:

14.3--25.0mmol/L(20--35mg/dl)

尿酸:

119--238umol/L(2--4mg/dl)

肌酐:

88--177umol/L(1--2mg/dl)

肌酸:

230--530umol/L(3--7mg/dl)

丙酮酸:

45--140umol/L(0.4--1.23mg/dl)

血脂

总脂:

4.5--7.0g/L(450--700mg/dl)

胆固醇酯:

2.8--6.0mmol/L(110--230mg/dl)

胆固醇酯:

占总胆固醇的0.70--0.75(70--75%)

磷脂:

1.7--3.2mmol/L(130--250mg/dl)

甘油三酯:

0.23--1.24mmol/L(20--110mg/dl)

心功能检查

每搏排血量(SV)男95.53±5.6ml/次女76.99±4.1ml/次

心排血量(CO)男6.44±0.32L/min女5.49±0.291/min

心脏指数(CI)男4±0.5L/min/m^2女3.7±0.5L/min/m^2

喷血(射血)分数(EF)0.42--0.80(42--80%)

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4--8mmHg(0.533--1.07kPa)

肺毛细血管总阻力(PWP)3.5--7.5mmHg(0.46--1.0kPa)

周围血管总阻力(TPR)1300--1800dyne.sec.cm^-5

周围血管阻力800--1200dyne.sec.cm^-5

肺小动脉阻力47--160dynexsec.cm^-5

肺总阻力200--300dyne.sec.cm^-5

每搏作功指数45--75g/m^2/次

臂至舌循环时间9--16(平均12)sec

臂至肺循环时间4--8sec

肺至舌循环时间4.5--10sec

右房平均压0--5mmHg(0--0.677kPa)

右室收缩压15--30mmHg(2.0--4.0kPa)

右室舒张压0--5mmHg(0--0.677kPa)

上腔静脉压力3--6mmHg(0.4--0.08kPa)

中心静脉压60--100mmH2O(0.588--0.981kPa)

肺功能测定

肺活量男2.31L×BSA,女1.80×BSA(BSA为体表面积m^2)

残气量男1.53L女1.02

肺总量男5.02L女3.46L

残气/肺总量男0.307(30.7%)女0.29(29%)

无效腔量男0.128L女0.119L

内分泌功能测定

生长激素(GH)血浓度成人<3ug/L(<3ng/ml),儿童5ug/l(5ng/ml)

促甲状腺素(TSH)1--3mu/L(1--3uU/ml)

糖尿病临测指标

一、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5.83mmol/L;如大于5.83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

二、餐后是从第一口饭计时开始,一般测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值是7-8mmol/L。

三、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即我们常说的血色素。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接触时,两者就会交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正常水平为4-5.5%

四、正常人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每天大约为1.78~5.16mmol(32~93mg),尿糖定性不起反应。

当尿中排出的葡萄糖每天超过8.33mmol(150mg),尿糖呈阳性反应,称为尿糖。

高血脂检测指标

常规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CH)3.88-6.70mmol/L,甘油三脂(TG)0.38-1.88L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0-2.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0-3.90mmol,载脂蛋白A-I(ApoAI)1.0-2.02g/L、载脂蛋白B(ApoB)0.45-1.19g/L,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1.30,血脂异常时A与B的比值往往降至1.0以下。

高血粘检测指标

一、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正常值:

潘氏法:

M(男)0-8mm/hF(女)0-12mm/h。

魏氏法:

M(男)0-15mm/hF(女)0-20mm/h

二、红细胞压积指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正常值为男:

0.40-0.50L/L(40%一50%)女:

0.37-0.45L/L(37%--45%)。

三、全血黏度:

全血粘度(高切)4.44~~4.9mpa.s全血粘度(中切)5.45~~6.35mpa.s

全血粘度(低切)8.23~~9.57mpa.s

四、血沉方程k值14----94

血浆粘度【正常参考值】1.59—1.61mpa.s

动脉硬化指标动脉硬化指数是国际医学界制定的一个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它的计算方法为:

动脉硬化指数(AI)=[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HDL)它的正常数值为<4。

如果一个人的动脉硬化指数<4,反映出动脉硬化的程度不严重或在减轻,数值越小,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轻,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低;如果动脉硬化指数≥4,就说明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重,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