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03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docx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

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

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

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第一,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4.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

一方面,许多优秀作家都善于对民家文学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有效地增强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民间文学的改作,有些是成功的,使民间文学的艺术性或思想性得以提高,但也有一些改作使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5.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大多数学者不同意万物有灵观是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是自然崇拜,然后再产生对灵魂或精灵的崇拜。

后来神灵崇拜在各地的宗教信仰中占了主导位置,但自然崇拜在不同社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活着,并且二者常常混合在一起,到现代社会依然如此。

6.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二者的联系在于:

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地情感和评价。

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

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7.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主要有三点:

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

传说与神话的区别是:

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虽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是在神话存活的原始部族的生活里和信仰里,是具有神圣性和真实性的。

8.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

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化的。

9.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

所谓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所谓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10.创始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

创始史诗又称作“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所想象的创世过程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大事。

创世史诗的主要情节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自然万物的创造,人类自身的创造与文化发明,民族历史大事。

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内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卫国家并征服分散部落、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1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在于:

民间小戏内容主要反映农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单纯,多为单场独幕。

戏中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色,两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或小旦、小丑演出,称“两小”戏;三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小丑演出,称“三小”戏。

小戏的语言多用方言土语,曲调多为民间小曲、乡村唱腔;地方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由生、旦、净、末、丑等;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在于:

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小戏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小戏也常受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

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指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

2.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5.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6.采风

采风就是指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的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

7.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8.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所谓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9.民间文学的表演性

所谓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间文学使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蚊子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10.《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于1922年12月17日创刊,先由刘半农、沈尹默任编辑,后由周作人、常惠任编辑,收录范围除歌谣外,还收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方言、习俗等资料,并发表相关研究文章。

11.三套集成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12.全面搜集

全面搜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其次,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13.忠实记录

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

14.神话

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

15.自然崇拜

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16.万物有灵观

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17.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

18.天地开辟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19.民族族源神话

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

20.传说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1.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指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的故事。

22.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

23.传奇性

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24.箭垛式人物

箭垛式人物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着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

25.四大爱情传说

四大爱情传说指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

26.牛郎织女传说

(参见教材P127)

27.孟姜女传说

(参见教材P128)

28.梁祝传说

(参见教材P128)

29.白蛇传

(参见教材P129)

30.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31.童话

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32.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33.寓言

寓言是民众以生动简约的情节讽喻某种深刻精警的事理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

34.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35.劳动歌

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

36.仪式歌

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作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37.法术歌

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38.礼俗歌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39.时政歌

时政歌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

40.儿歌

儿歌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41.山歌

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42.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43.爬山歌

爬山歌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

44.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

这种山歌形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45.打歌

打歌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46.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

47.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就是民众创作并传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情感的较长篇幅的歌谣。

48.《阿诗玛》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

该长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玛自居。

这部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49.哭嫁歌

哭嫁歌是一些地方的姑娘在出嫁时所唱的告别娘家亲人并倾述自己即将成为别人家媳妇的悲怨之情的民歌。

50.谚语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

51.谜语

谜语是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

52.物迷

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53.事迷

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

54.字谜

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

55.歇后语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它轻松活泼,幽默俏皮,在民间的社交场合广泛使用,表达着民众旷达乐观的胸怀,有着强烈的喜剧性交际效果。

56.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

57.喻义歇后语

喻意歇后语就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

58.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59.评书

评书是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艺术。

60.袍打书

袍打书,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列国志》等。

61.短打书

短打书,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三侠五义》等。

62.神魔书

神魔书,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63.世情书

世情书,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姻缘》等。

64.墨刻儿

墨刻儿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65.道儿活

道儿活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66.快书、快板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67.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68.数来宝

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69.相声

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70.“一头沉”

“一头沉”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的一方。

71.“子母哏”

“子母哏”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72.“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73.“肉里噱”

“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

74.“外插花”

“外插花”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

75.“现挂”

“现挂”是构成“外插花”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相声演员在表演时见景生情,临时抓哏,现场“挂”上的“包袱”,这种“包袱”称为“挂口”。

76.“三翻四抖”

“三翻四抖”即有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

77.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有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东北二人转、贵州的花灯戏、长江流域的花鼓戏、北方的秧歌戏等。

78.秧歌戏

秧歌本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唱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游艺活动,在北方尤盛。

79.道情戏

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

80.花鼓戏

花鼓戏是在中国南部地区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小戏,有时用以统称各种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用花鼓、锣等乐器伴奏。

81.采茶戏

采茶戏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分,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82.花灯戏

花灯戏是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在形成、发展与形式方面与闹灯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小戏。

83.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传统道具戏的一种。

木偶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制偶人并口唱曲词来表演的道具戏。

84.皮影戏

皮影戏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成人像,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的戏曲。

85.面具戏

面具戏是带着面具歌舞并表演故事的戏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3.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

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

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首先,实用价值。

第一,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第二,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其次,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最后, 科学价值 。

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4.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如何保护?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它不仅有自成一体的存在形态,而且还常贯穿在其它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如节日、民间信仰、手工艺、游戏竞技等活动中大都有民间文学的讲述参与。

我国进行民间文学搜集记录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但是按国际准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下开展工作还刚刚开始,所以在此意义上的民间文学保护工作怎样进行还在探索之中。

目前,除了传统的做法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工作就是由政府组织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或各地的项目冠名、挂牌,宣传表彰,并予以拨款资助、行政支持、调查研究等。

民间文学保护的基本原则可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民间文学的保护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为保护民间文学遗产而试图阻止其所在社区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进行整体保护。

第三,注重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以人为本,尊重民间文学传承人的意愿和现实需求。

第四,强调对民间文学表演性的保护,而不是仅仅传承和记录其文本形态。

5.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

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6.民家文学对作家文学有什么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第三,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7.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

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