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409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57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像科室操作常规.doc

影像科室

影像科室技术操作规范

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

目录

第一章普通X线检查

第一节影像科操作规范

第二节X线摄影常规

第三节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

第四节胸部透视检查

第五节消化系统检查

第六节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第二章CT检查

第一节一般规程

第二节CT对比剂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处理

第三节CT扫描常规

1

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医务科2011年制定

影像医学操作常规

第一章普通X线检查

总则

1.凡适合放射科的各项检查与治疗,必须由临床各科室医师检查患者后,按规定认真详细填写申请单,经放射科有关人员审核后登记;常规检查尽量当天完成,各种特殊检查或治疗,须事先预约登记,并做好术前准备,按预约日期来放射科检查或治疗。

2.重要及特殊的检查或治疗,应由负责医师、技师详细了解病史和各种临床资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确定适应征,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实施前对患者和家属交代有关事宜,签订协议书。

3.危重患者或具有危险性检查技术,应有临床医师在场监护,以便随时进行抢救,防止意外。

4.各种检查原始资料,包括X线片、CT片、造影片等均由放射科统一保管,严格执行借阅手续。

凡具有科研价值和某些特殊情况的资料,常规到放射科阅片,原则上不外借。

5.执行集体阅片制度,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主持阅片,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诊断报告必须由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发。

6.透视、急诊和特需者检查报告应及时发出,其他检查一般情况均于当天发出,遇特殊情况亦可次日发报告。

7.健全各种管理体制,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由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全科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8.加强安全保卫,做好防火、防盗、防爆、防电击工作。

第一节影像科操作规范

一、登记室常规

1.接待患者,做到定价准确无误。

2.负责登记、编号、预约工作,负责向患者解释检查注意事项及准备情况。

3.急诊(包括床边照片)应优先登记,并及时通知医技人员。

4.准确统计每日工作量,按时上报。

5.清点整理并归档当天的照片;严格执行借片卡借片制度,防止照片丢失。

示教片、典型片和科研片,原则上不外借,遇特殊情况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后方可借出。

6.及时处理因特殊情况(如加造、加透视、问病史、借旧片对比等)未发报告的片袋;结果发出半年后未取者作废。

二、CT操作常规

【准备和关机】

1.开机是指通过接通电源将供电电流馈送给予主机和计算机系统。

CT机按照自设程序进行自检,在自检过程中,不得随意按动任一功能键及移动鼠标,待自检完成,监视器屏幕上显示人机对话时,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球管加热每日新开机时,首先应对球管进行加温,亦称球管训练。

球管加热是在扫描视野内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用空气扫描方式曝光数次。

球管训练的目的在于保护X线管。

刚开机时,球管温度低,通过管电压和管电流由低到高的训练,使得冷球管温度逐步升高,从而防止了突发的冷高压对X线管的损坏或将灯丝打断。

在开机运行期间,若间隔3h没有进行扫描,则应重新对球管进行加热训练。

3.空气校准由于诸多探测器之间存在有参数和余辉时间的差异,加之球管输出的变化,因而探测器会出现零点漂移现象,影响探测器对数据的准确采集。

零点漂移会引起探测器读得的空气的CT值不是-1000而造成失真,为了修正原始数据零点漂移所带来的误差,所以要进行空气校准,采用空气扫描方式获得探测器各通道的零点漂移值,从而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

4.机器内存的检查每台机器的内存是有限度的,为了保证当天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前应首先检查内存的空间状况,消除一些处理完毕的图象数据。

5.关机带有冷却系统的CT机,扫描完后至少等待20min以上再关机,以防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而球管过热,损伤球管及阳极靶面。

【扫描方法】

1.普通平扫CT机的普通平扫是指不注射对比剂的扫描,多采用横断层面扫描,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扫描部位伸入扫描架内,定好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扫描层厚和间距(或螺距)依检查的需要与CT装置而定。

2.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扫描。

增强扫描的参数一般与平扫相同。

【维护与保养】

1.CT机的工作环境除保持机房、操作间的干净卫生外,重要的是注意环境的温度、湿度条件。

CT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热量升高到一定限度时机器会停止工作或造成损坏,必须配置空调设备,使机房温度控制在18~22℃。

湿度的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机器锈蚀或扭曲变形,影响机器的性能,缩短机器的使用寿命。

机房湿度应保持在40~65℃。

2.CT机的清洁与设备的润滑静电感应可使灰尘附着于元器件表面,影响元器件的散热和电气性能。

一般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做好日常的清洁保养工作。

对机械运动部分应定期涂加润滑油,避免磨损。

3.CT机的性能测定定期对CT的图像进行质量检查,用扫描水模、层模、分辨率模的方法进行CT值、平均值、标准差及像素噪声的测量,进行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的测定。

4.CT机的维护与保养记录CT机的日常维护程序应按周、月、季度和年度计划进行,并应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的记录和故障排除记录。

重点记录扫描模型的原始数据和显示数据,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以便做好质量跟踪工作。

三、高压注射器操作规程

1.保持机器清洁无尘,各部件正常显示。

2.打开总开关、操作台开关。

3.控制模式显示为非联机状态,使用选程根据申请单选定扫描部位,使用编程根据病人体重设定造影剂用量(1.5ml/kg),扫描速率2.0ml/s。

4.扫描定位像,设定扫描序列。

5.更换高压注射器针筒,造影剂碘海醇100ml内加入地塞米松20mg,抽药,静脉穿刺,生理盐水试注射,确认无误,接高压注射器造影剂,试注射造影剂2ml左右。

5.点击准备,再次确认无误后,启动注射。

6.根据扫描部位正确选择扫描时间,扫描。

8.扫描完成后,拔针,取下针筒,活塞归位,关机(先关操作台,再关总开关)。

9.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门诊患者留观30分钟以上,住院患者由家属或医护陪同回病房观察30分钟以上,并嘱其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泄。

第二节X线摄影常规

一、X线摄影操作常规

【操作步骤】

1.阅读申请单核对被检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X线号、了解病情。

明确摄影部位及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以常规概观片为主,局部片为辅。

3.准备非急腹症患者的腹部平片检查应提前做好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或前晚服缓泻剂);腹部、盆腔、下部脊柱摄片,应询问患者近期曾否做过有关造影检查,以免造影剂遮盖被检部位。

4.衣着及敷料的处理被检部位可着薄棉织品衣服,除去可造人工伪影的其他物品。

5.选择胶片根据摄影部位及检查情况,选择适当的胶片(大小、类型)和增感屏(光谱、增感率、颗粒度等);两分割摄影时应按解剖学位置,使影像上下方位一致,便于阅片对比。

6.标记准确标记被检者的资料(X线号、检查日期、方位等及其他(如造影剂引人时间、体层厚度、病变部位局部定位等)。

7.测量体厚,训练呼吸动作。

8.摆摄影位置按要求正确摆好位置,对好中心线,调整摄影距离及照射野。

9.拟定并调节摄影条件根据被摄部位的厚度、组织结构情况等选择适当的管电压、管电流及曝光时间。

10.经复核无误后曝光。

11.摄影后处理摄影完毕,移开X线管,协助被检者离开摄影台;填写摄影单;胶片打印。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

2.掌握禁忌症。

如疑颅底骨折的病人禁止摄颅底片;垂危病人应先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作检查。

3.摆位动作要轻柔、迅速、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对特殊病人(如怀疑脊柱骨折者)更应小心,必要时可改变投照方向(如水平照射等)进行摄影以减少搬动,防止加重损伤。

4.检查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和蔼;检查异性病人时,态度要端庄,必要时可请第3人在场。

5.爱护设备,机器操作要轻柔、准确,严禁超载使用;X线曝光中严禁调动各调节器。

二、摄影原则

1.焦点的选择

1)摄影时,在不影响X线球管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以提高X线照片的清晰度。

小焦点一般用于四肢、头颅的局部摄影。

大焦点一般用于胸部、腹部、脊椎等较厚部位的摄影。

2.焦一片距及肢一片距的选择

焦点至胶片的距离称为焦一片距,肢体至胶片的距离称为肢一片距。

摄影时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暗盒平行。

肢体与暗盒不能靠近时,应根据X线机负荷相应增加焦一片距,同样可收到放大率小、清晰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可运用几何学投影原理尽量避免影像变形。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1)中心线是X线束的中心部分,它代表X线摄影的方向。

斜射线是中心线以外的部分。

一般地,中心线应垂直于胶片摄影,并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

当摄影部位不与胶片平行而成角时,中心线应垂直肢体和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利用斜射线进行摄影。

4.滤线设备的应用

1)按照摄片部位的大小和焦一片距离,选用合适的遮线器。

体厚超过15cm或应用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加用滤线器,并按滤线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操作。

5.X线球管、肢体、胶片的固定

1)X线球管对准摄影部位后,固定各个旋钮,防止X线球管移动。

为避免肢体移动,在使肢体处于较舒适的姿势后给予固定。

同时向患者解释,取得密切配合,保持肢体不动。

暗盒应放置稳妥,位置摆好后迅速曝光。

6.千伏与毫安秒的选择

1)摄影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断,根据摄影部位的密度和厚度等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曝光条件。

婴、幼儿及不合作患者应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1)平静呼吸下屏气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呼吸动作会使胸廓肌肉牵拉以上部位发生颤动,故摄影时可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这样可使肺内含气量加大,对比更鲜明,同时膈肌下降,肺野及肋骨暴露于膈上较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深吸气后再呼出屏气,这样可以增加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延长屏气时间,达到完全不动的目的。

此法常用于腹部或膈下肋骨位置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部体厚减薄,影像较为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在曝光时,嘱患者做慢而浅的呼吸动作,目的是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运动而模糊,而摄影部位可较清楚的显示。

例如胸骨斜位摄影。

5)平静呼吸不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

8.照射野的校准

摄影时,尽量缩小照射野,照射面积不应超过胶片面积,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前提下,一般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可减少X线辐辐射量。

三、摄影步骤

1.阅读申请单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病史。

明确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

2.摄影位置的确定一般部位用常规位置进行摄影,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他位置。

如切线位,轴位等。

3.摄影前的准备摄影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时,必须清除肠道内容物,否则影响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泻药法,如口服潘泻叶或25%甘露醇;或清洁灌肠。

4.胶片尺寸的选择与放置根据患者检查部位的大小选择胶片的尺寸。

胶片的放置应依据临床的要求和摄影方式适当调整。

5.照片标记的安放一般用铅字标记。

铅字号码应放于暗盒的适当位置,便于阅片时辨认,并讲究摄影艺术。

6.衣着的处理摄影前除去衣物或身体部位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异物,如发卡、纽扣、胸罩、饰物、膏药等。

7.肢体厚度的测量胸部摄片的千伏值是依据人体厚度选择摄影条件。

8.训练呼吸动作摄胸部、头部、腹部等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在摆位置前,做好呼气、吸气和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合作。

9.摆位置、对中心线依摄片部位和检查目的摆好相应的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中心线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

10.防护作好患者局部防护,特别是性腺器官的防护。

11.选择焦一片距离按部位要求选好X线球管至胶片的距离。

如胸部为180cm,心脏为200cm,其他部位90~100cm。

12.选定曝光条件根据照片部位、体厚、生理、病理情况和机器条件,选择大小焦点、千伏、毫安、时间(秒)、距离等。

13.曝光以上步骤完成后,再确认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无误,然后曝光。

14.填写各项摄片条件并签名。

第三节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

一、骨骼系统

(一)头颅

头颅后前位(PASkull)

【体位】

1.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头部两旁;使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暗盒上缘超出头顶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垂直对准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人暗盒。

(二)头颅侧位(lateralskull)

【体位】

1.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部侧转,被检侧贴近台面。

2.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下颌稍内收,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3.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人暗盒。

(三)头颅前后半轴位(APaxialcraniumposition或towne’s位)

【体位】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低于下颌骨。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300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0cm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四)颅底颏顶位(submentovertex)

【体位】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腰背部用棉枕或沙袋垫高,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2.头后仰,使顶部贴近台面,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3.听眦线尽可能平行于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4.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缘包括枕外隆凸。

6.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两侧下颌角连线中点,向头侧倾斜5~100角,保持与听眦线垂直。

(五)蝶鞍侧位(lateralsellaturcica)

【体位】

1.患者俯卧,头部摆成侧位。

2.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

3.外耳孔前、上2.5cm处,置于暗盒中心。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外耳孔前、上2.5cm处,垂直射入。

(六)内听道经眶位(PAinternalauditorycanals)

【体位】

1.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听眦线垂直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经两外耳孔连线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七)视神经孔后前斜位(parieto-orbitalprojection,瑞氏位Rhees’s)

【体位】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肘关节屈曲,两手放于胸旁。

头面部转向对侧,被检侧眼眶外位于暗盒中心。

被检侧颧骨、鼻翼及下颌隆凸三点紧贴台面,使头颅矢状面与台面成530角,对侧听鼻线垂直台边。

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被检侧眼眶外下1/4处,垂直射人暗盒中心。

(八)乳突劳氏位axiolateralobliqueposition或Law's)

【体位】

1.患者俯卧,头侧置,被检侧贴近台面,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150角。

2.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外耳孔置于台面正中线上,听鼻线垂直台边。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150角,通过被检侧外耳孔射人暗盒中心。

(九)乳突许氏位(Schuller’s)

又称乳突250角侧位(axiolateralmastoideus)

【体位】

1.患者俯卧头侧置成标准头颅侧位,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并紧贴台面。

2.患侧外耳孔置于台面正中线上,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垂直台边。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0角,通过被检侧外耳孔射人暗盒中心。

(十)乳突伦氏位(Runstrom’s)

又称乳突350角侧位

【体位】

1.患者俯卧,头侧置,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并紧贴台面。

2.头部成标准侧位,外耳孔置于台面正中线上,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350角,侧面观通过眉间延长达胶片中心。

(十一)乳突梅氏位(Mayer’s)

又称岩乳部双450角轴位(axioposterioroblique)

【体位】

1.患者仰卧,面部转向被检侧。

2.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耳轮后沟置于台面正中线上。

3.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450角,下颌内收,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450角,侧面观通过患侧外耳孔,将中心线与对面交点对准胶片上缘。

(十二)岩乳部斯氏位(Stenver’s或posteriorprofileposition)

【体位】

1.患者俯卧,面部转向对侧,被检侧颧骨、鼻部、额部3点置于台面上。

2.使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450角,对侧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3.患侧外耳孔前2cm处置于台面正中线上,暗盒外缘包括乳突尖部,下缘与鼻翼平齐。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20角,经被检侧外耳孔前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十三)岩乳部反斯氏位(Stenver’s或APreversestenversmethod)

【体位】

患者仰卧1头面部转向对侧,健侧贴近台面。

患侧外耳孔前2cm处置于台面正中线上。

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450角。

下颌稍向下倾,使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120角,对准被检侧外耳孔前方2cm处射人暗盒中心。

(十四)副鼻窦华氏位(Water’s或Parietoacanthial)

【体位】

患者俯卧,颏部紧贴台面,头部正中矢状面垂且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头稍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成370角。

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鼻尖对准暗盒中心。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鼻尖与上唇间连线中点。

垂直射入暗盒。

(十五)副鼻窦柯氏位(Caldwell’s)

【体位】

1.患者俯卧,两上肢放于头部两侧,鼻额紧贴台面。

2.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台。

3.听眦线垂直台面,鼻根处置于暗盒中心。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30角,经鼻根部射入暗盒中心。

(十六)面骨后前450位(PAfacialbones–parietoacanthial)

【体位】

1.患者俯卧干摄影台上,双上肢上举肘部弯曲置于头部两旁。

2.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3.头稍仰起,听眦线与台面成450角,鼻尖对准暗盒下1/3横线上。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通过鼻根部垂直射入暗盒。

(十七)下颌骨后前位(PAmandible)

【体位】

1.患者俯卧,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台。

2.鼻尖及额部紧贴台面,听眦线垂直台面,上唇与下颌联合下缘连线中点对暗盒中心。

3.暗盒上缘平外耳孔上1cm,下缘包括颏部。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两下颌角连线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十八)下颌骨侧位(mandible-axiolateral)

【体位】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面部转向被检侧,暗盒置于颏高头顶低(倾斜150角)的木质角度板上。

2.头部后仰下颌前伸,使下颌骨体部下缘与暗盒横轴平行。

3.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暗盒平行,暗盒前缘包括颏部,后缘包括外耳孔。

4.摄影距离为65~100cm。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50角,通过两下颌角连线中点射入暗盒。

(十九)颞颌关节侧位(lateraltemporomandibularjoint或closedmouthandopenedmouth)

【体位】

1.患者俯卧,头部成标准头颅侧位,被检侧紧贴台面。

2.患侧外耳孔前下各2cm处位于暗盒中心。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4.左右两侧各照一张开口(尽量张大)及闭口像。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0角,对准对侧颞颌关节上方约5cm处射人暗盒中心。

(二十)颧骨弓顶颏斜位(obliqueaxialzygomadic)

【体位】

1.患者俯卧,颏部前伸并紧贴台面,成顶颏位。

下颌与暗盒上缘平齐。

2.头向对侧偏转10~150角,使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75~800角。

3.患侧听眦线之中点置于台面正中线上,并尽量与台面平行。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垂直听眦线,经颧骨弓内缘切入暗盒中心。

(二十一)鼻骨侧位(lateralnasalbones)

【体位】

1.患者俯卧,头颅成标准侧位,鼻根部下方2cm处位于暗盒中心。

2.暗盒置于颧骨外侧(亦可用纸包片,曝光条件选用低毫安、长时间、高千伏)。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中心线】

对准鼻根下方2cm处垂直射入暗盒。

(二十二)眼眶后前位(PAorbital)

【体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