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410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doc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年)。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

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进而变生它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F32抑郁发作

(1)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2)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症状。

(3)须除外的常见情况:

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F32.0轻度抑郁发作

A.符合F32抑郁发作一般标准。

B.至少具有下述三条症状中的二条:

(1)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

(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C.附加下述症状,共计至少四项:

(1)自信心丧失或自卑;

(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恰当的罪恶感;

(3)反复出现死的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均可);

(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7)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F32.1中度抑郁发作

A.符合F32抑郁发作一般标准。

B.至少具有F32.0B中三个症状中的二条。

C.F32.0C中附加症状,共计至少六个症状。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

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2.肝郁气滞证:

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3.心脾两虚证:

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4.肾虚肝郁证:

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弱或沉弦。

5.肝胆湿热证:

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恶心,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当归、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2.肝郁气滞证

治法:

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绿萼梅、百合、合欢花、徐长卿、佛手、川芎、甘草。

3.心脾两虚证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

归脾汤。

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甘草。

4.肾虚肝郁证

治法:

益肾调气,解郁安神。

推荐方药:

颐脑解郁方化裁。

北刺五加、五味子、郁金、合欢皮、柴胡、栀子、白芍、甘草。

5.肝胆湿热证

治法:

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川木通、泽泻、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车前子(包煎)、珍珠母(先煎)、龙齿(先煎)。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逍遥丸、逍遥颗粒、解郁丸、舒肝解郁胶囊、乌灵胶囊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肝郁脾虚证

治则:

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取穴:

期门、太冲、丰隆、脾俞、足三里、天突。

随证配穴:

胸胁痞闷者,加内关。

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操作:

针用补泻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肝郁气滞证

治则: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穴和督脉穴为主。

取穴:

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大陵、肝俞,太冲、期门。

操作:

针刺用泻法,肝俞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心脾两虚证

治则:

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取穴:

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

随证配穴:

兼郁闷不舒者,加内关、太冲。

操作:

针用补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肾虚肝郁证

治则:

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和任脉穴为主。

取穴:

太冲、期门、内关、膻中、关元、肾俞。

随证配穴:

偏阳虚者,加志室、命门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元。

偏阴虚者,加三阴交、太溪以滋补肾阴,培精固本。

腰膝痠软者,加腰阳关。

操作:

针用补泻兼施法,偏阳虚者加灸志室、命门。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5)肝胆湿热证

治则:

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取穴:

行间、侠溪、三阴交、中极。

随证配穴:

阴囊潮湿者,加阴陵泉。

小腹灼热者,加曲泉。

操作:

针用泻法。

2.电针

百会与印堂,神庭与四神聪组成两组处方,交替使用。

在针刺的穴位上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型为连续波,80~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通电30分钟。

每日1次,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

3.耳针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用胶布固定,嘱患者定时按压,每日3次,每次3-5分钟。

能疏通气血,安神定志。

取穴:

心、肝、脾、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等。

4.温灸

将艾条点燃靠近双侧足三里,以温热为度。

能温补脾胃,温通经络。

可配合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5.根据病情需要,可配合经络导平治疗仪进行治疗。

(四)其他疗法

1.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1)肝郁脾虚证:

角调式乐曲,有疏肝之功;配合宫调式乐曲,可入脾,以健脾气,助运化,两者合用以达到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之功。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2)肝郁气滞证:

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若患者有实证表现,亦可选用徵调而泄肝。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3)心脾两虚证: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以健脾养血;和/或徵调式乐曲,人心养心。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4)肾虚肝郁:

羽调式乐曲,可入肾;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

两者合用以滋肾阴,疏肝郁。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5)肝胆湿热:

角调式乐曲,曲调亲切爽朗,有疏肝之功,可清热疏肝,祛湿解郁。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2.中医系统心理疗法

(1)准备阶段

由心理医生从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要求患者根据线索提供生活中较为详细的病情发展资料和生长过程中所遇及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其他成员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资料。

(2)治疗阶段

第1次治疗:

对伴有疑病症的患者以中医疏导疗法进行心理疏导;

第2次治疗:

如果患者在患抑郁症之前患有或同时伴有恐怖症时,先运用各种诱导法使患者进入入静状态,系统脱敏疗法进行脱敏治疗,使其先摆脱恐惧心理症状。

第3次治疗:

在强化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以解除其焦虑情绪。

第4次治疗:

运用诱导暗示治疗方法,放松诱导法或快速诱导法:

使病人进入入静状态;在入静状态中采用疏导疗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资料和每个人不同的生长情况,发现其童年时期潜意识的内隐学习而得的内隐认知,所形成的错误的认知观念是导致抑郁障碍被试者知觉、编码、回忆、刻板印象错误的根源,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干预方法矫正内隐认知。

或者对童年经历的恐怖事件进行脱敏和疏导,或对童年的创伤进行认知领悟疗法治疗,使其摆脱原来的幼稚思维和内隐认知的影响。

在进行以上各种心理治疗以后,继续利用暗示诱导和意念想象疗法,使患者产生心身放松与愉悦的感觉,每次30分钟;然后进行生物反馈治疗30分钟。

同时与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共同制定每天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计划即日程表,每天要求患者按照制定的日程表执行。

(3)自我调整阶段

同时把意念想象疗法配音乐制作成录音带或光盘,让患者带回家中,每天2次,每次30~60分钟。

以上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但由于心理治疗的复杂性,治疗中可根据被试者的不同情况、复杂程度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允许对心理治疗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

3.理疗

使用脑波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其原理是依据脑波同步及经络平衡原理用特殊编制的声、光信号频率变化的影响,来调节、平衡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及兴奋水平,从而使患者缓解压力,消除紧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疲劳,以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1)治疗环境与治疗用品的准备:

①治疗室的环境应整洁舒适,光线柔和,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

②治疗用品有脑波治疗仪(HK-5004)、脉冲电极、治疗眼罩、耳机、治疗椅等。

(2)操作程序:

①检查治疗设备是否完整有效,用品是否齐全。

②让患者躺在治疗椅上,取半卧位。

嘱患者微闭双眼,戴上治疗眼罩、耳机。

上肢的神门穴、大陵穴或内关等经络穴位配用治疗电极,用低频电脉冲进行穴位刺激。

③嘱患者全身放松,安静地体验与感受治疗程序的变化。

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治疗仪器上选择不同的治疗程序。

每次使用30~60分钟,10次为1疗程。

4.静坐疗法

分四个步骤:

(1)打坐正身。

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

(2)入静收心。

此阶段为静坐疗法之关键,要求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力争进入“一念不生,寂然不动”之境界。

(3)意念循行。

此阶段要让意念在入静后沿督脉而上,再循督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

(4)意守丹田。

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每静坐一次60分钟,每天2次(中午和晚上入睡前)。

3周为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减分率≥75%为临床控制,≥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二)评定方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每周评定1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