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19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类论文 73.docx

小学教育类论文7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学生姓名

李湘琴

学号

10016950842

指导教师

胡重光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班级

小学教育08级569班

完成时间

2013年5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学生姓名:

李湘琴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名称:

初等教育

指导教师:

胡重光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1.本人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

2.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本文被查阅、借阅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同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可以采用影印、打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审时,如发现本文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学院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无关。

作者签名:

李湘晴日期:

2013年05月21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系(部)教育科学系小教大专部专业班级初等教育569班

学生姓名李湘琴学号10016950842

题目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一、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指导教师评语(主要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态度,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作量,文献应用,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该文抓住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一个目前不够重视而有影响较大的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小学班级管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管理。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特点、分类及其影响,提出了对该类群体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方法,观点正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部分较弱。

 

成绩等级:

__良好___  指导教师签字:

胡重光2013年05月21日

说明:

1、建议成绩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总评分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2、此表用于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

摘要

在小学班级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必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力量,它对班风、学风、甚至整个校风的形成,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际氛围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所以,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特点,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和管理

 

目录

摘要I

一、引言1

二、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出现的原因1

(一)共同的兴趣爱好1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1

(三)班级中“权威”学生的影响2

(四)性别差异2

三、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分类2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2

1.自发性2

2.凝聚力强2

3.排外性3

4.“小头头”的权威性3

(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3

1.积极的亲班级群体3

2.中性的非正式群体3

3.消极的反班级群体4

四、非正式群体的影响4

(一)积极影响4

(二)消极影响5

1.干扰正常学习活动5

2.影响班级凝聚力5

3.混淆道德认识5

五、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5

(一)消除偏见,扩大交往5

(二)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6

(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培养其领导核心6

六、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一、引言

随着教育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同生活方式的渗透影响,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也力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多重渠道来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

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他们拓宽生活空间、满足心理交往需要、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形式。

在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于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洽,认知水平在同一线上,价值观相似,或是为了同一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邻居、老同学、同村人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自发组成、无固定形式、无固定成员的学生小群体。

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一个领导者。

其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深,心理相容度高,交往频繁。

[1]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作为班级群体中的一种内部结构,对班级的班风建设以及班级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处理好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关系,对优化班级组织和强化班级管理,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就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分类、特点以及教育、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出现的原因

(一)共同的兴趣爱好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他们盼望着在除了学业之外的世界寻找乐趣,他们爱好围棋、美术、航模、动画片、跳绳等课外活动,因为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他们除学习之外还有其他共同的语言,于是自发形成结伙关系,如跳绳伙伴、美术、音乐、电脑、航模爱好小组等等。

在这些小群体中,他们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交流进而增进感情,形成各自的向心力,从而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亲缘血统、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有些学生住在同一个小区,有些学生以前就一直在同一个班级就读或一直同桌,有些学生的爸妈是亲戚、同事,这些因素致使他们平时有更多相处的机会,他们互相帮助,关系亲密,感情易于建立,因此这也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班级中“权威”学生的影响

在班级中,会因为某些有影响的学生而聚集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受到班上其他学生的尊敬和欢迎,学生们喜欢同他们交往,听从他们的领导调动,渐渐地这些学生身边也就形成了一些小的群体。

此外,班级中某一个极其活跃的学生,或是少先队中的干部、老师的得力助手、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双差生等在这样的群体中具有很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自然的成为“小头头”,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

(四)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作为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原因之一更能说明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小学中,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只有一种性别的非正式群体,即在小群体里只有男生或是只有女生。

三、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分类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自发性

非正式群体是属于课外交往的圈子,志趣相投,或是历史、地理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而自然而然形成的有社会内容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自发性,这是非正式群体最突出的特征。

2.凝聚力强

小学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以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起玩耍、感情融洽、互相帮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且相互支持,成员之间有服从群体目标的自觉性,该群体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而且在这个群体之中,都会形成群体的规范,这些规范没有像校规、班规那样做明确的规定,只是作用于群体成员心理上的压力和约束力,[2]所以,非正式群体一般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

3.排外性

在这类群体中,经常以友情为重,自觉不自觉地讲究“江湖义气”,他们感情非常融洽。

当他们其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思想不一致时,可能会受到排挤。

这是排外性的表现之一。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当有除群体之外的成员想走进这个群体时,该群体的成员更会产生很大的排外性,这是排外性最显著的表现。

4.“小头头”的权威性

非正式群体都会有一个属于这个群体的领导核心人物,即“小头头”。

在非正式群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自然涌现出影响较大的核心人物,并为成员做承认。

(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1.积极的亲班级群体

这类非正式群体约占整个总数的25%。

[3]该类群体的目标和规范与班级组织目标、集体规范相符,该类非正式群体和班集体的利益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

由于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班级中的学习尖子或是表现较好的学生,他们学习态度端正,思想行为良好,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负责认真。

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般是开展有益的文化、读书、体育的活动,以弥补正式团体的不足,满足自己的心理、身体需求。

2.中性的非正式群体

该类非正式群体可能偏离组织目标,可能存在消极的因素,但是不具有破坏性。

比如:

在有的班级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受到冷遇。

这些学生中有品德良好的,也有品德稍差的,但是由于处境和遭遇相似,于是组合在一起。

这累群体开始时并无破坏作用,但如果不多加关心和正确引导,就会对个体发展和整个班级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由于有其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以弥补课余生活的空虚的活动,以满足自己好奇或好玩心理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这类活动纯粹是以消闲娱乐为目的,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因为他们还是小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往往把握不住时间、内容、方式的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学习。

3.消极的反班级群体

这类非正式群体都是由一些比较自卑、性格内向,或是因为成绩不好,在班级中遭受冷遇的小学生组成。

他们组织成非正式群体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他们对正式群体的一系列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

该类群体的目标、行为规范与组织的目标及行为规范有出入,甚至更偏激的是,还具有破坏性的作恶行为。

该类群体基本已经不在乎学习,甚至于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故意与班干部对抗,在课堂上,以捣乱为趣,影响正常教学进行。

但是这类群体的存在可能性较小。

另外,按其他形成的原因来分,还可以分为利益型、爱好型、情感型、信仰型、个性型。

[4]

四、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马斯洛娃研究了非正式小群体在学校班级集体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她证明,“在非正式小群体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倩况下(对于这种倾向总是可以进行指导的),这些小群体只会促进集体的形成,使之更加巩固,[5]因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满足其内部成员社会交往、寻求友谊的需要,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得需要,这些需要的被满足,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保持心理平衡,此外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

非正式群体也会在学生中倡导一些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如植树绿化校园等。

而各种的兴趣小组,可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充,丰富了课余时间的活动,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增长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会了帮助与合作,学会了尊重和关心他人,学会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康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有的非正式群体可以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寓教于乐,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二)消极影响

1.干扰正常学习活动

非正式群体的成立,对于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很容易受其内部成员影响而滋生消极情绪。

如果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和活动过于频繁,容易对学校的正常学习活动产生干扰。

2.影响班级凝聚力

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规范和班集体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是破坏作用,成为班集体实现目标的障碍与阻力。

如果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着错误的、消极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或者是价值观念,该不利因素会对其成员发生感染作用,严重则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并且扩散开至整个班级,影响班风。

如果对他们不进行及时而正确的引导,有可能给班风建设和其他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若这个“非正式群体”逐渐扩大,整个班级将在其凝聚力慢慢缺失的情况下失去存在的意义。

[6]

3.混淆道德认识

而作为教师最担忧的一点消极影响则是混淆道德认识。

由于他们在选择朋友时是以性格爱好相同为准则,而忽视了朋友的人品。

再则小学还处在一个辨别力较弱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教唆并被一些歪风邪气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少数背离学校管理及教育目标的小群体。

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腐蚀严重、有很大的破坏性。

五、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马克思告诉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正确认识出现的事物。

作为班主任,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正确认识小学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改造,兴其利,消其弊,使其融合到班级中去。

(一)消除偏见,扩大交往

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社会的一种必然产物,也是班级中的一种内部结构,不能因为它有别于正式组织就另眼相待。

再而需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存在时对班级管理的两面性。

无论在哪一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能有效的管理非正式群体,并位置所用。

对其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方式都是以理解、尊重为前提,这是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奠基石。

当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特别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时,理解和信任是沟通心灵的坚固桥梁,关心和爱护是启迪他们心灵的钥匙。

只有与学生亲密的交往接触,才能耐心地了解和认识他们,以爱心和关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也才回愿意交出自己的诚心,并将好的行为习惯内化进自己的思想。

(二)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试想,如果班级中的学生在班集体里感到非常温暖,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那么另行组织或参加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因此教师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努力满足学生的志向和兴趣爱好,而使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获得心理平衡,这样就削弱了建立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

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在其群体中都具有相互认同性和心理协同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行动的随意性及排他性。

因此,班主任要处理好正式群体这个大群体和班级中许多非正式小群体的关系,及时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疏导工作。

而由于他们是群体,班主任可以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

阅读交流活动、文娱活动、主题班会等,逐步的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荣誉感,是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渐渐的融在一起。

但是,需要注意必须在实施活动时规划好活动目标,使非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和整个班级的奋斗目标趋向一致。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善于找出偏离目标的现象,并进行调整和修正,引导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的总目标之下选定一个能发挥其群体自身优势的活动目标,却又为整个班级活动的总目标服务,使个体按照集体的规范得到改善,从而发挥正式群体的积极导向作用。

(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培养其领导核心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当提供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便他们发挥他们的优势,并可能将其他类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吸收进来。

对于中立型的非正式群体,要多采取鼓励性的措施,给予充分的信任。

而对于小学生班级中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可能会发生校内打架、在课堂上起哄等不良的行为,这对班集体的危害很大,会严重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

所以,教师必须对这样的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进行引导,甚至在需要时候进行改造。

抓住正要冒出的苗头。

加强思想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活动特点,并作出适当的引导,正面教育。

无论何种非正式群体。

都有一个或是几个影响力比较大的核心人物。

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和行为对其所在的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及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一般不愿把自己陷入被孤立的境地,这时候的他们也更愿意听从“小头头”的语论,所以,培养好这些“小头头”的工作,往往也能让非正式群体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老师在选择班委会或是学生干部时,了解和研究非正式群体,及时掌握这些核心人物的基本情况,善于发发现核心人物的长处,对有能力、有特长的“小头头”,可以多与他们交心谈心,彼此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相互信任的关系。

尽量把非正式群体中有影响力而品行兼优的学生吸收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继而带动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促使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维护班级的团结、稳定。

六、结束语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群体,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时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以有色眼光把它看成是班级中的“异物”,需要看到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

应冷静分析它的类型、性质、以及成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积极型的亲班级非正式群体和中性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引导不好,则有可能走向反面;对于消极型的反班级群体,如果采取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教育,则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

只要我们秉着一颗理解、尊重、关心、爱护的心,重视小学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其促进教育教学的力量可能会比正式群体的力量更大。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付廷奎.关注班级中消极型非正式群体[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2]徐光德,叶太微.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3]臧翠莲.学校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03)

[4]沈从峰,李锦,吕从坤.学校不可忽视的德育“死角”──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01)

[5]邓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J].广西教育,2003(06)

[6]曹金玲.关注“非正式群体”增强班级凝聚力[J].教学与管理,2011(30)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胡重光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