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27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docx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1.音序编排(平水韵106韵排列),

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540部首),

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二、古汉语辞书中常见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

用同音字注音

不足:

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要难读。

2.反切法:

用同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不足:

和现在读音不痛

3.叶音法:

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不足:

主观改变字音,毫无根据

三、《说文解字》

1、许慎著。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写定,遣子冲进上。

部首编排法。

2、历史评价(贡献):

(1)《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

叙目阐述对汉字起源流变的看法、以及撰作缘由、原则、体例等

(2)确立汉字“六书”理论系统

(3)首创部首540部,用“读若”和声旁来标音。

按照“始一终亥”,“据形系联,不相杂厕”原则编排,对后世字书的编排有重要启发。

(4)保存了“纂文”书写系统及部分古文、籀(zhou)文。

(5)保存了汉以前的古音古训,为汉语的同源学和古音学提供资料。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

[南唐]徐锴;大徐本:

[北宋]徐铉(徐锴之兄)

4、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四、《康熙字典》

1、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集体编纂,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编排法,以笔数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后释义,以反切注音为主;释义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书、韵书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证古书最早的例证

3、[清]王引之《字典考证》;[日]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五、《汉语大字典》

1.“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2.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

除尽可能注出的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3.不足:

释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词义的概括性,出现了义项分合不当、释义不确的情况。

六、《经籍纂诂》

1.清代阮元主编,是一部专门手机他古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2.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全书106卷,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1”代替。

3.不足:

平水韵的韵部系统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差别很大,检查很不方便。

七、只收虚字和古代字典

1、《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

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序的。

缺点是收字太少。

2.《词诠》:

杨树达著。

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编排、解释。

内容是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它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一概不论。

八、辞书类:

以解释词语为主,包括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

1.《尔雅》:

①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辞典,大约编纂于战国中后期,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②主要内容是解释经书中的语词,共分为十九篇,前十三篇分别是:

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各物类的。

③体例:

A。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共分19卷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清郝懿行著《尔雅义疏》是较好版本

2.《释名》

东汉刘熙著。

该书以解释事物各称为主,又是一部语源学词典,追求事物命名的由来,主要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语,记录秦汉1500多条。

体例:

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

3.《诗词曲语词汇释》

张相所著体例是每条先诗后词。

内容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

4.《汉语大词典》

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辞源》

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的古今词义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词义仅有细微的差别,表现出同中有异。

一、一些实例

该:

[古]完备;[今]应当。

抢:

[古]撞;[今]抢夺。

找:

[古]划船;[今]寻找。

绸:

[古]缠绕;[今]丝绸。

去:

[古]离开;[今]相对“来”。

揭:

[古]举;[今]把东西拿开

二、词义差异的分类:

1、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适用的语言环境以及所指对象。

借用形式逻辑的说法是指概念的外延)

(1)词义范围的扩大:

睡(坐着打瞌睡→打盹儿或呼呼大睡)

江→长江、河→黄河、诗→诗经、书→上书

响(回音→一切声音)

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

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

“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

菜,《说文》:

“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瓦,《说文》:

“土器已烧之总名。

”后专指屋顶的瓦片。

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

(3)、词义的转移

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

汤(热水→菜汤)

行李(外交使节→随身携带的东西)

乏困(物贸缺少→疲劳)

2、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的褒贬色彩和词义轻重程度不同两个方面)

(1)褒贬义不同

爪牙:

([褒义]得力助手→[贬义]替凶恶的人跑腿的人)

谤:

(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

([褒义]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贬义]后指行贿,受贿。

祥:

(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2)词义轻重不同

诛:

([轻]口诛责备→[重]杀戮)

疾病疾:

小病,病:

大病

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畏惧都表害怕。

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简单化:

古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所谓历史的概念就是要随时空的变换而改变

二、现代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不一定还是双音节合成词,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的组合(例如:

消息,睡觉,地方)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

1、单音词定义:

以一个音节结构构成的词

2、单音词变双音词的对应情况:

(1)换一种说法:

信→诚实;师→军队

(2)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加一构词词素,词头、词尾:

虎→老虎;石→石头

(3)将同义的、反义的、或意义相关的两个单音词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词,使原来能单独成词的字,变为双音词的一个构词词素:

婚姻、险阻(同义)消息、睡觉(反义)

(4)加上不同的区别性词素:

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复音词

1、分类:

单纯复音词、复合复音词

2、单纯复音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连绵字):

忸怩、倜傥、抑郁、逍遥

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

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

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

(2)叠韵连绵字。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

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

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

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

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

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

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

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

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

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

3、复合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1)汉语中的双音词大部分经历了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因此最初词序可以颠倒,并且古人常对这些一类同义词加以区分。

(婚姻: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馑: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2)偏义复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偏指其中的一个意义要素,而另一个音节所表示的词素只作为一种陪衬

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A.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

《列子·杨朱》

④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录》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唐且不辱君命》

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

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

B、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周易·系辞上》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李渔《芙蕖》

⑤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

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

《后汉书·班超传》

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

(3)区分词还是短语的三个方面

A、看其结合后的整体意义发生变化没有(天下:

大一统国家

小人:

心理行为卑鄙之人)

B、看能不能从中插入其它的成份,不能插入成分,则是词,不是词组

C、使用频率。

如果这两个词长期结合,不是临时的组合,那它们的组合就是一个词的单位

三、同义词:

1、同义词不都是等义词,绝大多数是属于近义词

2、重要的是掌握一组同义词的差别:

及物和不及物、客观与主观(言和语:

言-自动给别人说话,带事物的宾语;语:

回答别人的话,带双宾语)

3、古今词义差别。

穷和贫:

穷-仕途坎坷不顺;贫-财产少

4、特指和泛指。

禾:

泛指和“谷”同义,特指和“粟”同义;货和贿:

货-天然物化;贿-人工制作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如:

①逃亡。

《陈涉起义》:

“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

不在家《论语》: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

《韩非子》:

“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

《韩非子》:

“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

贾谊《论积贮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

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

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

如:

行,象形。

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

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

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

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如: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

如:

节(節)

符节

节制

木节

节操

竹节

关节

礼节

节气

节奏

②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

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

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

经过

超过

过分

过错

责备

③综合式引申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三、词的假借义

1、什么叫假借义

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

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

莫—→没有人

其—→第三人物代词

笑—→动作

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

2、如何区分引申义和假借义

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

通論五:

漢字的構造

一、六书名称由来

1、最早见于《周礼》,后再《汉书》、《周礼注》和《说文解字》都曾出现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日、月、斤、行、按、经、文、豆、而、皿、弓、羽、自、止、来、网、鸟、马、鱼等)。

一半是独体的,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没有表音成分,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是象形字的一个发展(四、刃、本、末、血、甘、中等)。

真正的指事字很少,指事字具有独体(或在独体字上添上指示性符号)、无表音成分的特点。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

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步、逐、祝、取、斗、戒等)。

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

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方法。

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

会意字形体上是复合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也没有表音成分。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

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题、叔、修、岁、临等)。

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

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令、长、东、易、其、何等)。

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于部件组成比较复杂,且占全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单独列出分析。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就意符与形符的位置)

1、形声字的一般结构

左形右声:

钢、禄、皓、畔、桥

右形左声:

鸭、功、畋、翔、魂

上形下声:

竿、花、景、空、崇

下形上声:

想、掌、烈、裂、膏

内形外声:

辨、哀、闽、辫

外形内声:

匮、闸、衮、街、园

上述六种结构中,左形右声最多,内形外声最少。

有些意符,其位置比较固定,如“金”、“示”“竹”等,“金”“示”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全居左,“竹”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基本居上。

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人们一看到左边有“金”“示”,上边有“竹”,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当然的意符,这种类推有时候会出错。

如锦(从帛金声)、视(从见示声)、笃(从马竹声)、问(从口门声)、到(从主刀声)、孟(从子皿声)等。

2、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1)声符或意符挤占一隅。

现代汉字被称为方块汉字,人们在刚学书写时往往画“田”字格,上面我们所讲的一般结构,其声符和意符所占的位置是有定的,前四种一般是一半对一半,后一种是四周对中间,但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或意符却只占一隅。

如:

徒(从辵土声)、徒(从辵止声)是声符居右上角,颖和颖(分别从禾和水,顷声)是形符居左下角,修、脩、倏(分别从彡、肉、犬,攸声)是形符居右下角。

(2)省形和省声

省形即省去意符的一部分笔画,省声,即省去声符的一部分笔画。

之所以省去一部分笔画,有时仅仅是因为着书写简捷,有时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省形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秦,从禾,舂省声;童,从辛,重省声。

炊,从火,吹省声。

(二)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象形、指事、会意三者都是纯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其表意体现整个字形上,形声字的表意却主要体现在意符上。

从理论上讲,形声字的意符与造字时的意义(我们不用“本义”这个术语,因为本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换句话说,只有多义词才可讲本义,但有些词包括形声字表示者直到现在仍是单义词,如鹅、马等)应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从意义的清晰度看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与整个字的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船”、“爹”、“顗”等。

第二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只是初始义的意义范畴,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第一个层次可以忽略。

如“鄙”的初始义与城邑有关,“过”的初始义与走路有关,“贼”的初始义与干戈有关,“赖”的本义与钱财有关。

第一种情况清晰度很强,第二种情况清晰度较弱,只提示一个意义范围。

尽管只提供一个范围,但好比外部贴了标签,给词义归了类,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人们凭借外形可以在所提示的范围内猜测,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与意义毫无联系。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

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举了“试”和“权”两个例子,通论

(二)讲过的“该”也如此。

这可能是初始义已久,后来少用,文献上找不出例证。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本书叫古今字,下一节将讲到)。

因为后起形声字所分担的有时是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假借义,当分担的是本义如“孰—熟”、“队—坠”时,意符当然与初始义有联系,而当分担的是引申义或假借义时,意符与初始义就不一定有联系了。

教材中举了“縣—悬”和“景—影”,后起形声字都是为引申义而造(縣本义为悬挂,引申为心上挂念;景本义为日光,引申为阴影)。

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见—现。

“出现”原来只作“见”,后来写义为“玉声”的“现”,“现”的意义是“玉声”,而“见”的初始义是看见,与意符“玉”完全没有联系。

三、汉字的部首

上面我们从汉字结构的组合来对汉字进行了分析,因工具书的编排主要是按部首来编排的,而学习古汉语离不开工具书,所以这里专门讲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

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

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

“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二)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首创部首编排后,后代的工具书基本上都采用部首编排法,但同样是部首编排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所归属的部首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文字学原则部首与一般检字法原则部首差别更大。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

文字学原则部首的具体操作原则是:

象形字因为是独体字,整个字作为部首,而不管其笔画多少;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个字作部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一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

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按照书写习惯,一般原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部首则取上,上不成部首则取下;左右结构,左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成部首则取右;内外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成部首则取内。

由于取部首的依据不同,所以同一个字,两种部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相对而言,一致的地方是主要的,如:

例字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象形)

文字学部首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检字学部首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例字

一二寸曰十血叉(指事)

“文”

一二寸曰十血叉

“检”

一二寸曰十血叉

例字

冠计宦突涉好囷析(会意)

冖言宀穴水女囗木

冖言宀穴氵女囗木

例字

松茅恐简地空时宇奸(形声)

“文”

木艸心竹土穴日宀女

“检”

木艹心竹土穴日宀女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如:

例字

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象形)

“文”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

“检”廿勹目彡彳厂日勹丿

例字

“文”木

“检”丿刀

丿

例字

库崇甜寇雀负看相牧(会意)

“文”车示甘攴隹贝目月攴

“检”广山舌宀小刀手木牛

例字

锦问视徒冯和旗纂佞(形声)

“文”帛口见

马口认系女

“检”钅门礻彳冫禾方竹亻

例字

修腾刖翔欣砻贼膏赢(形声)

“文”彡马刀羽欠石戈肉贝

“检”亻月月羊斤龙贝高亡

本节我们讲汉字的构造,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作为至今为止几乎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特点,学会分析其造字意图的结构,掌握其本义,并进而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

我们在这一节开始时曾举过“徒”、“行”、“章”三个字,学了这一节,我们完全可以懂得运用“六书”来分析其结构了:

“徒”是形声字,从辵,土声;行是象形字,本义是路;“章”是会意字,从音从十,《说文》:

“乐竟为一章”。

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