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441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5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docx

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学习任务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021-7-1目录

  1.1放大镜

  21.2怎样放的更大

  4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6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8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0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21.7微生物与健康

  142.1我们的地球模型

  162.2昼夜交替现象

  19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12.4谁先迎来黎明

  242.5影长的四季变化

  27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29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1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333.2斜面

  353.3不简单的杠杆

  373.4改变运输的车轮

  393.5灵活巧妙的剪刀

  41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443.7信息的交流传播

  474.1各种形式的能量

  51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534.3电和磁

  574.4电能和磁能

  594.5电磁铁

  614.6神奇的小电动机

  644.7能量从哪里来68学习任务单

  711.1放大镜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放大镜》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3.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能自制放大镜。

教学重点: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如何看清楚树枝上的小黑点?

  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视频回顾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树枝上的黑点、屏幕上的“永”字)

  三、放大镜的特点

  1.观察放大镜,初步感知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四周薄、不同放大镜中间和四周的薄厚不同。

  2.认识透镜、凸透镜。

  3、比较三种透镜的不同,认识放大镜具有放大的左右和它的结构特点的关系。

  四、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1.不同放大镜中间厚度不同,边缘厚度不同与放大镜的倍数有关系吗?

  2.学生表明自己的想法。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4.凸透镜中间厚度与边缘厚度差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5.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五、自制放大镜

  1.自制放大镜,并验证自己的制作成果。

  2.思考:

自制放大镜与放大镜有什么相同之处。

  六、课前准备材料布置下节课准备的材料。

  1.2怎样放的更大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怎样放的更大》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3.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4.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5.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6.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教学重点:

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一、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1.回顾上节课布置的观察任务。

  2.提出如何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二、放大镜如何放的更大

  1.学生讨论:

如何利用放大镜,把物体放的更大。

  2.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3.正确组合两个放大镜的方法。

  4.利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观看物体。

发现与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区别。

  三、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1.介绍:

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以及各部分的用途

  2.两个放大镜组合与显微镜的相同之处。

  四、拓展显微镜的发展史

  五、第三课课前准备布置课前准备材料。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3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4.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5.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6.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

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一、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1.一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物体的特点。

  2.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台式显微镜使用方法

  2.手持显微镜使用方法。

  3.利用显微镜观察身边昆虫身体的某一部分。

  4.利用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棵小草。

  5.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人类从动物身上受到的启发

  1.介绍:

通过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带给人类的启发。

  2.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四、拓展观看显微镜下的动物。

  (视频)

  五、第四课课前准备布置课前准备材料。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4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学期上课题《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观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说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

  【科学探究】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用图和文字记录。

  通过观察和比较能说出洋葱表皮细胞外形上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洋葱表皮细胞的活动,能说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洋葱表皮细胞的活动,能说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过程1分钟4分钟7分钟5分钟1分钟教学环节

  一、回顾回顾上节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的物体。

  二、聚焦出示洋葱表皮细胞,了解学生对于细胞的前概念。

  三、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滴清水。

  3.撕取洋葱内表皮。

  4.展开平铺放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盖上盖玻片。

  6.用稀释的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用图和文字表

  五、研讨

  1.展示记录,描述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是什么样的。

  2.对比观察记录,发现洋葱表皮细胞外形上的共同特点。

  3.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同时,把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跟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比较发现相同与不同。

  五、进行科学史教育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

  号5学科小学科学年级六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多种生物体细胞,学生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各异,同种生物的细胞也不同。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的外形特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致观察和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各异,同种生物的细胞也不同。

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学生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各异,同种生物的细胞也不同。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教学过程1分钟15分钟2分钟教学环节

  五、回顾复习上节课洋葱表皮细胞的外形特点。

  六、观察更多的生物装片,并用图画记录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种植物和洋葱表皮一样,有小房间,小房间里有小点点。

只是它们形状不同,排列不同。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四种动物和洋葱表皮一样,有小房间,小房间里有小点点。

只是它们形状不同,排列不同,并发现血液没有小点点。

  3.通过老师讲解,了解人血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4.观察比较发现的动植物都像洋葱表皮一样由细胞组成。

  七、观察西红柿果皮和果肉细胞

  1、发现同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感知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6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观察水中的微小的生物,了解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能运动;通过视频了解微小生物能进食,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2.通过阅读资料,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了微生物。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能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

  科学态度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发展学生研究微小生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通过观察,认识到观察工具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显微镜追踪观察水中活的微小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

  一、回顾师:

前两节课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形态各异的生物细胞。

  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有这些么?

  二、聚焦

  

(一)出示池塘图片师:

仔细观察池塘中有什么?

除了你们说的这些还会有其他什么吗?

  三、探索

  

(一)采集水样

  1.从池塘或鱼缸取水。

  2.还可以提前一个星期用干草加池塘或鱼缸水,一星期后水面会出现霉点,实验取水时从水面处取水。

  

(二)制作装片

  1.用纱布擦净载玻片、盖玻片

  2.用滴管吸取一滴烧杯中的水样,水量尽量少些,滴在载玻片上;

  3.为了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跑来跑去不便于观察,用手捏几根脱脂棉纤维,散开交叉放置在载玻片水滴上,一定不要太多。

  4.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走多余水分,起到限制微小生物活动的作用。

  (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

  1.5×10倍进行观察,没有发现微小生物。

  2.换一滴水制作装片,5×10倍再观察。

  3.10×10倍再观察。

  4.16×10倍放大后观察,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5.移动位置再找一找,边观察边记录。

  6.教师分享多次制作过程中发现的其他微小生物,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7.提示:

在学生进行的观察过程中出现观察不到的情况,从不同处多次取水观察。

  8.填写自己的观察记录单。

  四、研讨

  

(一)汇报

  1.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根据资料进行辨认

  1.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查阅不知名的微小生物的名称。

  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水中常见微小的生物

  2.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画好的微小生物的样子,观察清楚结构。

  3.教师提供水中常见微小的生物图片及名称:

钟形虫、水蚤、草履虫、线虫、衣藻等。

  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辨认。

  4.教师提示:

好像还有的没辨认出来,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微生物种类很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有些时候观察的还不清楚,所以很难辨认,那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学习。

  (三)讨论:

这些微小生物的共同特征:

会运动、个体微小、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五、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观察工具和观察范围。

  2.介绍微生物。

  3.课后任务。

  

(1)在细菌、真菌、病毒中,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调查。

  思考:

它们的家族还有哪些成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能找到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收集文字、视频资料,整理并绘制成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1.7微生物与健康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7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微生物与健康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不断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1.能够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科学态度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能够不懈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

  五、汇报总结

  

(一)通过思维导图汇报

  1.学生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提取重要信息进行强调,比如感冒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等。

  教师评价,指导如何进行资料的汇报。

  2.出示带有图片的思维导图对比总结绘制思维导图应注意哪些。

  3.总结细菌对我们人类健康有利也有弊。

  

(二)通过图片资料汇报

  1.学生分享

  2.教师补充霉菌信息,引导学生总结防止霉菌产生的方法。

  3.补充有利的真菌——酵母菌。

  (三)通过手抄报汇报

  1.介绍病毒的种类、特点、利、弊以及预防方法。

  2.教师补充:

微生物在污水和垃圾处理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视频资料介绍

  六、回顾与总结

  

(一)流程图梳理观察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二)知识树梳理本单元知识

  2.1我们的地球模型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8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

  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

  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聚焦问题:

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

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面对像地球这样的研究对象,我们很难对它进行直接实验。

这该怎么办呢?

过渡:

科学家们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或者问题时,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探索探索一:

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回顾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的过程。

  第一步:

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的图片,知道了地球由三部分组成。

  第二步:

对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特点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步:

选择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模拟了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并将其制作成了有层次的球体。

  最后,为了更好地表达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将橡皮泥地球模型从中间切开,参照原型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了的解释,而这个模型也为理解地球内部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作模型的过程:

1.观察特征;

  2.选择材料;

  3.制作模型;

  4.模型解释。

  探索二:

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问题1:

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海陆分布的特征呢?

问题2:

选择怎样的材料,能够在模型中恰当地表达这些特征呢?

用不透明的圆球模拟地球;用勾线笔在模型上,参照世界地形图,在模型上画出大陆的轮廓;用蓝色和绿色超轻黏土分别模拟海洋和陆地;将适量的绿色超轻黏土贴在相应的大陆上面,用轻压、轻搓的方式调试板块的大小,细小的地方可以用笔帽轻轻推动进行微调;将剩余的地方贴上蓝色的超轻黏土。

  问题3:

对照地球照片和世界地形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否表达了海陆分布的特征?

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从中发现完善自己模型的方法。

  探索三:

制作地球自转模型

  1.观察特征

  2.选择材料可以根据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

  3.制作模型第一步:

一只手拿球,一只手拿笔芯,就像图中一样,在乒乓球的正上方,用圆珠笔芯慢慢用力向下穿进乒乓球。

  第二步:

用圆珠笔芯向下,找到正下方的位置,继续慢慢用力穿过乒乓球。

  注意安全,避免扎到手。

如果觉得操作有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助先打孔,再将圆珠笔芯穿进去。

  4.模型解释模型制作完成后,让我们试着转动地球模型。

  思考:

你的地球模型能够模拟地球自转吗?

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自转模型,从中发现完善的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同一个模型可以表达多个地球知识。

  对比地球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以及地球自转模型,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

相同点:

都是地球模型,都表达了地球的特征;不同点:

它们表达的具体特征不一样。

  即:

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研究、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

  拓展观察常用地球仪,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呢?

地球仪可以同时表达更多的地球知识。

比如:

海陆分布、自转、形状等等,下面有个底座,实验操作更加方便。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继续改进我们自己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它的建立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补充、修正的建模过程。

在研究很多自然现象成因的时候,这样的模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讨

  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

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2.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2.2昼夜交替现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9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昼夜交替现象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通过模拟实验,能够验证昼

  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

  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

  解释的。

  教学重点:

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及解释。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

  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聚焦提出问题通过昼夜交替

  静态图片,调取学生已有经验,再结合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课研究的问题,即:

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探索形成假设

  1.提出假设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结合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提出假设。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依据假设明确用什么模拟什么,怎么模拟。

  建议学生可以依据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模拟。

思考:

在模拟实验中,根据什么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看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被照亮的一面为昼,背光面为夜。

  在实验中,如果看到地球模型出现昼夜交替出现,就说明假设成立。

  如果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就说明假设不成立。

  3.模拟解释假设1: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2: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3:

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4: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思考:

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

它们有什么不同?

到底哪种假设才更加贴近事实呢?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要明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并由此开始了研究。

  其次,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提出若干个假设;第三,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依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将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排除。

  最后,形成假设。

  通过分析我们意识到“要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需要明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

材料包括:

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材料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

  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能证实我们的假设吗?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2.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

它们有什么不同?

  3.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0学科科学年级六学期第一学期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