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54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阶级上:

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思想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

“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C.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D.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史论要旨】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

(2)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即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安徽历史】

(1)老子,春秋后期人,今安徽涡阳县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修《道德经》,提出无为、公平、简政、反战的政治主张。

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2)庄子,蒙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结论: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4、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关键点拨】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

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黄老无法的思想。

(2)措施——减租、免奴为庶者、让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

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盛,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

2、新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1)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3)思想: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4、实质:

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④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6、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7、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8、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9、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之处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摈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1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易混易错】

(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压制知识分子。

四、宋明理学

1、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A.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B.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意义: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内容:

A陆九渊——南宋理学家,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心即理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B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A.相同之处:

思想上:

都属于唯心主义;

目的上:

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B.不同之处:

把握“理”的方法不同。

3、评价——

A.积极: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B.消极: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易混易错】

(1)从体验方法上看,程朱理学是“格物致知”;阳明心学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2)从哲学思想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五、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

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3)思想上:

道学家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主张:

①挑战正统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A.黄宗羲——著作:

《明夷待访录》;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主张“工商皆本”。

B.顾炎武——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

①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②主张限制君权;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主张:

①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三人的相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④学术上:

主张“学以致用”。

(3)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史论要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演变规律

①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期)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2)演变原因

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的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第二单元西方思想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

(1)时代背景:

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提高。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③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每个人都有自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4)评价:

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2、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1)时代背景: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②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2)主要主张: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③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④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体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易混易错】智者学派关注人(外在的)与法律的关系,“认识社会”;苏格拉底关注人(内在的)伦理道德,“认识你自己”。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

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

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4、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两人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2)不同点:

①目的上:

孔子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苏格拉底为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②主张上:

A.孔子思想核心——“仁”;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

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B.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③影响上: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苏格拉底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

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柏拉图《理想国》——基本主张:

强调人按照智慧品德而不是出身分类;鼓励人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

提出“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6、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基本主张: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

《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

创立了逻辑学。

7、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14~17世纪)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

经济: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商业城市;

政治: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思想文化:

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人才因素:

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实质:

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成就:

领域

代表人物

作品

内容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艺术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蒙——展现了普通女性的美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大——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

拉菲尔

西斯廷圣母

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

扩展(16世纪以后)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拉伯雷

巨人传

哥白尼

“日心说”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1)基本含义:

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崇尚科学,追求知识。

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发对禁欲主义。

(2)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区别

以神为中心禁欲主义等级观念蒙昧主义

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学

 

6、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满足了资产阶级早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文学、艺术、科学等,其宣扬的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进取的精神,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思想条件。

7、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形式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1)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其他思想。

(2)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3)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兴起的原因:

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②主要原因:

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直接原因:

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2、概况:

①导火线:

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扩展: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3、主张:

A.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B.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C.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使德意志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4、影响: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

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易混易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会的统治与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关键点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特权。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信仰自由。

第7课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

①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运动基本概况:

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德意志完成总结。

3、内容:

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4、核心:

“理性”,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5、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国家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评价

英国

霍布斯

人们按契约建立国家

给法国启蒙思想家们以启迪

洛克

分权学说,赞成君主立宪制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①抨击天主教会;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④法律应从人性出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②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

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利彼此制衡;提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其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论》

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0”思想;

②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③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①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②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影响:

(1)对欧洲:

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关键点拨】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2、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性的复苏)——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3、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

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

②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

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