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81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docx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

【篇一:

小雪养生】

小雪节气后,我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节气的含义

小雪节气到“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

古籍《群芳谱》中说: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

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

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

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

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

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

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著。

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

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

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

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

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顺势养生,药膳饮食养身体

小雪时节,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孙思邈《修养法》中云:

宜减辛苦,以

养肾气。

此时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椹、黄精等。

同时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

党参枸杞粥:

党参1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

上2味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有补肝健脾益肾的功效。

益智仁粥:

益智仁15克,糯米150克,精盐适量。

将益智仁洗净,晒干或烘干后研为细末备用。

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沙锅里,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粥,待粥快好时调入益智仁末、精盐,稍煮片刻即可。

有温脾胃、暖肾阳的功效。

香菇枸杞牛肉煲:

牛肉250克,香菇150克,枸杞子60克,盐少许。

牛肉洗净,放沸水锅中氽去血水,捞出切成肉片;香菇用清水泡发后撕成小块;枸杞子洗净,3味同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煲至肉熟烂,调入少许盐即可。

有健脾补肾养肝的功效。

杜仲牛膝汤:

牛膝10克,黑豆100克,杜仲20克,大枣6枚,鸡腿2~4只(约400克),鸡翅膀2只(约200克),生姜、葱、精盐、米酒各适量。

将牛膝、杜仲洗净入锅,加适量清水煮成药汁,去渣留汁备用。

净鸡腿、鸡翅膀洗净,剁成块,和葱、生姜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米酒,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煮,熬成澄清的浓汤,放入洗净的黑豆,待黑豆煮软有香气后,加入大枣及药汁,再熬煮片刻,调入盐即成。

有补肝益肾、强腰壮膝的功效。

桑椹芝麻糕:

桑椹子30克,黑芝麻60克,胡麻仁10克,白糖30克,糯米粉700克,黏米粉300克。

将黑芝麻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炒香。

桑椹、胡麻仁洗净后,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用小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

再将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放入盆内,加药汁和适量清水,揉成面团,做成糕,在每块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笼蒸20分钟即成。

有健脾胃、补肝肾的功效。

小雪养生小妙招

一、多吃红枣御寒

“小雪”过后气温将逐渐下降,面对越来越低的温度,有些畏寒怕冷的市民又开始发愁了。

气血不足的人在冬季容易怕冷,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不妨通过饮食上的调理来为机体增加能量,多吃助阳的食物,比如:

羊肉、牛肉、大红枣等。

除了怕冷外,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冬季会出现口干、咽喉干涩,以及脸发烫等现象,这些人应注意少吃羊肉、牛肉等助阳食物,以生津养阴为主,

比如:

多吃点木耳、桑葚、百合、乌骨鸡等,是适合这类人群的不错选择。

但需强调的是,无论在药补,还是食补上,都不应盲目,不随波逐流,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条件下,选择恰当的食物。

二、羊肉炖萝卜去内火

天气逐渐寒冷,人们都喜欢食用热腾腾的食物给身体保暖,一些年轻人尤其喜欢食用麻辣味的食物,但是,麻辣味的食物容易助长内火,在这个时节脸上容易冒出痘痘、嘴里频发溃疡也就不难解释了对于这两种情况,营养专家建议,在饮食中可以多食用白萝卜。

俗话说:

“冬季萝卜赛人参”。

中医认为,在冬季食用白萝卜,可以健脾养胃、益气补精,预防疾病,有益健康。

经常食用可以帮助人们因为摄入肉食过多而产生上火,也可以促进肠胃蠕动。

比如:

将羊肉和白萝卜一起炖汤,是人们在冬季传统的食谱,羊肉萝卜汤不仅能滋补身体,还可使身体暖和。

三、情绪低落可多晒太阳

随着冬季到来,有一些人开始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

原本应该精神百倍的工作时间却总是觉得脑袋昏昏沉沉,开始变得嗜睡、情绪低落,对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在冬季,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这与日照条件以及处于冬季特有气候下人体机能调节有关。

有研究发现,随着冬季到来,白天的日照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而光照时间缩短,可能影响人体情绪。

此外,日渐寒冷的冬季还会使新陈代谢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情感失调等现象的产生。

冬季严寒,血管收缩,血压易升高,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冬天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

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气温下降就要添加衣物,不要等到感觉冷了再添”。

同时做好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筛查,远离中风,安度寒冬!

上面的这些都是冬季常见的小毛病,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我们都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

当然,冬季的养生妙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平时总结。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二: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目录

●顺节气天人相应养身体

春生养肝防春困

●立春

激发生命原动力

●雨水

防寒潮,健肝脾

●惊蛰

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春分

保持阴阳平衡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谷雨

健脾去湿喜迎夏

夏长养心消暑热

●立夏

夏季开始的时节

●小满

气温渐高,未病先防

●芒种

天气炎热,清补是关键

●夏至

调养身心是关键

●小暑

自我调理防苦夏

●大暑

防湿热,远离中暑

秋收调和精气神

●立秋

凉爽季节的开始

●处暑

调作息,防“秋老虎”

●白露

防秋燥伤阴

●秋分

滋润肺部最重要

●寒露

防范呼吸系统疾病

●霜降

外御寒,内清热

冬藏敛阳又护阴

●立冬

养藏补阳不可少

●小雪

重在防寒健肾

●大雪

大雪藏热,防寒保暖

●冬至

阳气初生,进补好时机

●小寒

疏通气血,刻不容缓

●大寒

大寒,防风御寒

顺节气天人相应养身体

在中国的农历历法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将全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相隔约15天,每一段就叫做节或气。

居于月首的称为“节气”,月中的称为“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

节气变化影响五脏六腑的健康节气的更替变化反映着气候的变化差异,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生老病死。

节气,不仅仅指导着古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也指导着如何祛病养生、延年益寿。

比如“霜降”这一节气,所代表的气候含义是天气日趋寒冷,露水逐渐凝结成霜,将要到来的低温会危害秋收作物,农民应抓紧收取田间作物。

同时,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胃肠疾病的患者,应该注意保养身体,调整作息、饮食,顺应气候变化,防止疾病发作。

立春

激发生命原动力2月3~4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正月节,立,建始也。

”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春季开始了。

立春阳气初生

万物复苏立春时节,万物复苏,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气候日趋暖和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上升和增多。

气候仍以风寒为主虽然气候逐渐变暖,但仍以风寒为主,因为当阳气和阴气势均力敌且进行交流的时候,便会出现风,尤其初春,更是多风。

立春时节人体生理反应

人体脉象为弦脉随着地气的升发,人的气血已经从内脏开始向外走,这时,人的毛孔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

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会发现,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外走,植物的营养也开始从根部向外走,但它并不是一出来就长树叶,而是先拱出一个尖尖的嫩芽。

因为里面的气血已经向外走了,而外面依然寒冷,所以上升的阳气必然有个冲破的过程。

初春的时候,中医号脉,大多是弦脉,就像按在琴弦上,有种绷紧向外张的感觉。

毛孔由闭合向开放的过渡冬天人的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夏天完全开放,而春天正好是从闭合到向外开放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只有多穿一些衣服,才有助于毛孔的逐步打开,以使气血畅通地向外散发。

如果穿得少了,人体有自保功能,毛孔就自动闭合了。

春季肝气旺盛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

立春时节养生原则

注意春捂防寒,防止感冒由于春天仍以风寒为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春捂防寒,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患上流感。

春季注意养肝护肝随着春气的来到,肝气起到了引导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谓调达就是指它像树一样喜欢不受约束的生长,不喜欢受压抑。

所以春天到了,人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去户外散步,这样才能与大自然生发的春气相呼应。

立春时节饮食进补方案

、豆豉及花生等,胡萝卜、菜花、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可多吃。

适当多吃能补肝养肝的食物平时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补肝益肝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鸭血、乌梅、豆制品、鸡蛋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时节日常起居指南

睡前睡后要按摩立春时节,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双手按摩双足尤其是涌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适,睡得更安稳。

睡眠时头部应朝东方。

早晨起来,先使头脑清醒,再睁开眼睛。

然后闭眼将双手搓热,熨眼几十遍。

接着将眼睛左右旋转九遍后,将双眼紧闭一会儿,然后猛睁开双眼。

这样可以去除肝火过旺所致的眼中风火。

窒内除尘通风由于居室紧闭一冬,会有不少灰尘积聚,同时窒内空气污浊,在立春时节应打开门窗,对居室进行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的繁殖,以预防疾病。

其他养生之道

消除冬季积食操

1.双手平举,单脚站立,轻轻踮起脚跟,保持3~5秒后放下脚根,一只脚做5次,再换另

一只脚,如此循环3~5分钟,感觉头目清醒了即可。

2.双腿跨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维持身体的重心,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掌心

向内,举起右臂,尽量贴近耳后,指尖向上延伸。

手臂带动身体向左侧下压拉伸,细心感受右侧肋部的肌肉舒展。

上下弹压15秒后,换一侧重复此动作。

下压时不需勉强,有轻微紧绷感即可。

立春时节做做这两节保健操可以按摩肝脏和脾胃,帮助身体排解冬季时体内的积食,是适合春季的养生运动。

常练“立春正月节坐功”

每天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3点之间,盘腿坐,两手相叠按左大腿上。

上体连头向右转。

目视右后上方。

呈耸引势,略停几秒钟,再缓缓转向左方,动作如右。

左右各做15次。

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律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

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此功法可改善风气积滞、劲项疼痛、耳后痛、肩臂痛、背痛、肘痛等。

雨水

防寒潮,健肝脾2月18~20日

公历里每年的2月18日前后就是雨水节气。

“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这个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会逐渐增多。

春雨纷飞,润物无声

冰雪消融雨水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完全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冰雪也融化成水,所有的生命都准备绽放出新的活力。

雨量比冬季多雨水节气到来,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会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告一段落,从这一天开始,降水将逐渐频繁,春雨纷纷,润物细无声。

雨水到,农活忙正如农谚所说: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雨水珍贵,正是“春雨贵如油”,这时小麦已越冬,开始返青,南方则雨水渐多,将开始插秧。

雨水时节人体生理反应

抵抗力有所减弱,易感冒雨水的气温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初春的雨露会使室外温度骤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咳嗽、感冒。

容易感觉疲劳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皮肤毛孔、汗腺会产生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

到了雨水,人们常常出现头昏脑涨、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现象。

那是因为气温回升,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工作,生物钟不准了,也就会感到疲劳。

雨水时节养生原则

慎脱衣,避风邪初春阳气长,阴气退,气候日趋暖和,人们便纷纷去棉穿单,把春天缤纷的色彩穿上身。

但此时北方的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流窜到南方,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的温度不比寒冬腊月那样冰冷刺骨,但由于气温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放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感冒生病。

多疏解郁结,养肝正当时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这其实就是一个病机,终日愁念困于心中,肝气淤滞不畅,引起全身气血紊乱,使其他脏器受到干扰而引发疾患。

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司疏泄者,肝也”。

可多吃绿色食物,如绿色蔬菜、绿豆等。

护脾胃,固本培元脾属土,土性敦厚,是万物生化的基础。

在人体里,脾又掌握着消化津水、谷物,运送养料,滋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本领,是一切气血生化的源头。

因此中医学里称脾胃为“水谷之海”。

人体一天所需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产生,脾胃强健,原动力十足,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脾胃不仅生化能量,也是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雨水时节饮食进补方案

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春季气候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脱皮敏感、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满足人体所需水分。

少吃油腻万物当春乃发生,春季也是阳气渐旺的时候,应少吃油腻食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药、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补气壮阳;以免阳气过多外泄,无法蕴化于体内。

若肝木生发过度,则会使脾胃受到损失,这也是为何春季肠胃多病的原因。

食疗以汤、粥为主雨水时节,北方地区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佳,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猪瘦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等;遇气温湿冷时也可以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肉等。

雨水时节日常起居指南

身体保暖不容忽视雨水之前的天气仍然比较寒冷。

但雨水到来后,春天已经走出寒冷,姿态动人地明耀示人。

沁人的花香,青草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身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精神调摄,维持积极心态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人体容易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症状。

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

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

《小有经》上说: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心平气和,使肝气平稳不横冲乱撞,使脾胃得到安宁。

平和心气,保证脾胃供养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

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只有情志相适,再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篇三:

二十四节气养生】

一、大寒养生篇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

“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

?

”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心状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

“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素问〃上古天论》云: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经文阐述了女子生长、发育、衰老的规律,并认识到肾气、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前人认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产育、哺乳都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校注妇人良方》曰: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

可见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不无道理。

而血的充盈主要取决于肝、脾、肾的功能旺盛,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生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为“月经之本”,而精血充足,经、孕、产、乳才会正常。

妇女的另一特点是情绪易于波动,每遇思、恋、憎、爱、妒、忧情绪往往不能自制。

《校注妇人良方》指出:

“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

…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

……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对妇女的影响极大。

这里告戒大家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加重“经期”不适,导致月经失调、闭经等症。

另外,月经期应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条畅。

更年期的妇女(45~50岁进入更年期)生理机能由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按中医理论,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导致阴阳失调而症见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焦虑,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

如果调摄适当,就能避免或减轻症状,缩短反应时间。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障碍,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情是平安度过更年期的关键。

这也是历代医家对妇女养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的原因。

对妇女养生中饮食调养的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

常用的药膳有:

当归生姜羊肉汤:

(选自《金匮要略》)[配方]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做法]当归、生姜清水洗净顺切大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备用。

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烧沸后,打

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为止。

取出当归、姜片,喝汤食肉。

[功效]温中,补血,散寒。

红杞田七鸡:

(选自惠安堂滋补药膳方)[配料]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鸡1只,姜20克,葱30克,绍酒30克,胡椒、味精适量。

[做法]活鸡宰杀后处理干净,枸杞子洗净,三七4克研末,6克润软切片,生姜切大片,葱切段备用。

鸡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淋干水分,然后把枸杞子、三七片、姜片、葱段塞入鸡腹内,把鸡放入气锅内,注入少量清汤,下胡椒粉、绍酒;再把三七粉撒在鸡脯上,盖好锅盖,沸水旺火上笼蒸2小时左右,出锅时加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补虚益血。

(其性温和,老年人及久病体虚,月经、产后血虚者均可食用。

糖醋胡萝卜丝:

[配料]胡萝卜半斤,姜、糖、醋、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丝,生姜切丝备用。

炒锅烧热放油(热锅凉油)随即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倒入胡罗卜丝,煸炒2分钟后放醋、糖、继续煸炒至八成熟,加入盐至菜熟后入味精调味,盛盘即可。

[功效]下气补中,利胸膈,调肠胃,安五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胡萝卜中含有“琥珀酸钾盐”,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高血压患者也可榨汁饮之。

牛奶粥:

[配料]牛奶半斤,粳米100克。

[做法]粳米掏洗干净,放入锅内倒入清水,大火煮费后,改用文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牛奶,继续煮至成粥。

[功效]润肺通肠,补虚养血。

二、小寒养生篇

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

民间有句谚语: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月初寒尚小?

?

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

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人,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引来无穷后患。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作用。

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

“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所以我提醒诸位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青年人更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

一般说来,青年人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