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胡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87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过胡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走过胡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过胡同.docx

《走过胡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过胡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过胡同.docx

走过胡同

成绩

 

走过胡同

提要:

胡同是有别于实体建筑的街巷空间,是构成市廓街坊的基本架构,具有不可或缺的编织经纬和空间组织功能。

提到老北京,我们能够想到的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威严富丽的皇家建筑群外,再想到的应该就是普通人家的平房四合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胡同了。

本文是一篇关于北京胡同的社会学调研报告。

通过小组成员的切身探访,记录胡同相关情况,以此浅析面对城市化建设,居民、建筑保存、民族或是北京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以及其后的利益博弈。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导论指出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地选择

第二章关于胡同的实地调研报告

第三章我们的思考

第四章结语

关键词:

北京胡同胡同生活利益博弈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背景

深深的胡同藏着老北京过去的故事,满含着市井的生活味道,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

一条条胡同,一个个故事,沧桑往事与现状的映衬,散发无穷魅力和韵味,吸引我们走进它,思考它,研究它。

研究课题初定时,名为“北京胡同及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和现状”,主要想到涉及胡同和四合院在数量和功能上的变化,侧重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商业化、旅游化开发以及城市建设对胡同及其居民的影响。

但选题过大,定义的范围也过于广泛,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需要尽可能缩小调查范围。

因此决定对北京市一条或某几条胡同进行深入调研,以期获得鲜活真实的资料和特定的观察视角来进行深入书写。

二、研究方法

为力图做到资料的真实性和表述的准确性、全面性,此次我们对胡同的研究主要使用访谈的方法来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他人对胡同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关期刊、新闻报道和政府文件作为参考资料。

三、研究地选择

我们将研究地中心定在离南锣鼓巷不远的北锣鼓巷,兵分两路,寻访锣鼓巷的众多分支;后又从热心人士口中了解到九道湾胡同极具代表性,故一分队转战九道湾胡同。

两分队分别进行了为期的一天的实地调研,获得了小组成员不曾见识过的胡同资料,弥足珍贵。

第二章关于胡同的实地调研报告

一、一分队调研情况

1、成员组成:

刘君然郑慧程应杰阿卜来提·阿力木

2、调研情况汇报:

一分队调研的胡同包括灵光胡同、南锣鼓巷、九道湾胡同。

以下进行具体呈示。

(1)灵光胡同

灵光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安定门桥南侧,属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

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花园东巷,南邻永恒胡同,北与灵光东巷、灵光西巷相通。

全长246米,宽4米,沥青路面。

灵光胡同,明朝属灵椿坊,称千佛寺胡同。

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灵官庙胡同,宣统时称灵官庙,因胡同西部北侧有一灵官庙而得名,有殿宇十五间,泥像三尊。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此庙当奉其为神主。

今庙已无存。

民国初沿用,民国36年(1947年)称灵官庙胡同。

1949年后沿称。

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灵光胡同。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十五条,后恢复原名。

(摘自XX百科)

灵光胡同是居民聚居地,走进胡同,便能体味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分队成员走近它,感受它,从一个门环、一个邮筒、一声吆喝,品出老北京的闲适与韵味。

灵光胡同民居仍保留着青砖高强,瓦房斜顶,古树椽木的构造。

民居门前的雕梁被重新漆过,能看出主人对房子的爱护。

胡同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莫过于民居门前的小石狮子,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是能够感受到风雨沧桑,也终于是保留下来了。

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到四合院里,于是把目光聚焦在民居门口。

走过几个院子,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悬挂在门口的三元牛奶盒和邮政报刊箱。

四合院的门口大多有邮局的旧式信箱,手工的和邮局送的皆有,比如“小红帽”。

有的信箱里还留有没来得及拿进去的信件。

住在胡同里的人们仍然依靠最传统的人工投递方式获得订阅的牛奶、报刊。

邮递员骑着邮局的自行车,挎着墨绿色的帆布包,摇着古老的清脆的铃声,为胡同居民送报纸、信件。

进出胡同的居民多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骑车碾过沥青路,仿佛回到民国时的热血青春。

红门上的狮头门环依然泛着威武的光芒,像在向人们炫耀曾经的辉煌。

我们想,这一家人一定有过属于他们家族的荣光,雄风凛凛,不可小觑。

初入胡同,或许由于天冷,我们并未见到多少人流穿梭。

走到中段,忽见一对中年夫妇,手拿别致的鸟棒,鸟棒另一端窝坐着几只颜色各异的鸟儿,小脚被绳子拴着。

我们心生好奇,于是上前询问,才知他们在遛鸟。

养鸟一直是老北京的爱好。

在《老北京养鸟浅谈》里有这样的描述:

北京养鸟历史悠久,从清朝建立便已兴起,至今几百年而不衰,俨然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影响到天津等周边地区。

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鸟文化区域……北京作为清王朝的都城,养鸟自然随便不得……但是传统笼鸟仍然是北京鸟界的主流。

画眉,百灵,点頦,黄雀,红子是北京最传统也是最主流的鸣鸟……在老北京有文百灵,武画眉之说,说的是文人爱养百灵,这是在北方……北京人训鸟主要是梧桐和交嘴,训铜嘴的不多,可能认为梧桐要比铜嘴更好训,更聪明一些吧。

京韵,京味,北京的鸟文化是中国的北派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深厚,醇正,深深地沁入了北京人的心里,历经百年永不退色。

在胡同的更深处,我们看见一个四合院门口几个老人望着门前的台阶,三个年轻人拿着铲子、铁棍费劲地将门槛挖开。

据老人介绍,胡同里的生活不太方便,下水道堵了需要人力撬开大门口的石块来疏通下水道,通畅之后还需要将挖开的门槛重新填好。

距离正在疏通下水道的四合院不远,我们看到了这幅场景。

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建地基,互相应和着传递钢管。

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修建新的四合院。

从图中,我们看到,地基已初具规模。

正当我们在愣神间,熟悉的车铃声响起,伴随着叮咚节奏的是一声声如歌的吆喝“电脑卖……收冰箱……洗衣机……”。

收废品的师傅骑着三轮小货车从我们面前驶过,他的生活是胡同的一部分,每天听着熟悉的叫卖声,午后的斜阳也暖人了。

收拾收拾,我们继续向前,我们遇到的景象愈发有趣起来。

在快要离开北锣鼓巷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和一只通体乳白的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上前和妇女攀谈,方知那鸡是她女儿的宠物,已经养了3年。

鸡的鸡冠很大,大到已经垂了下来,走路不稳,活像个神奇的小皇帝。

这时,又是一阵车铃响,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搭话了:

“您这鸡得有3年了吧?

起码也有5斤重。

”吓!

好家伙,眼力很准呢。

我们好奇老人家如何有这么强的判断力,只见他笑笑,便开始有条有理地解释。

原来他从鸡脚的“特殊武器”判断出了鸡的年龄。

我们仔细看鸡脚,果真有一个小脚趾单独支出,颇有铁骑的冷酷与气场。

后来我们得知这个知识渊博的老人叫吴景贤,我们有幸在胡同里与他进行了一段短小的交谈,获益匪浅。

老人家从事教育工作,正准备骑车给朋友送关于创造学的书籍。

当他得知我们在研究胡同时,他立马来了精神劲儿。

他嘱咐我们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应该先了解胡同的大致情况,包括历史、数量、分布状况、发展趋势,还向我们介绍了弯最多的九道湾胡同,以及只容许一个人通过的XX胡同(没有听清名字)。

老人家举止言谈皆有大师的范儿,传统的知识分子装扮,呢子大衣,灰色围巾,自行车前兜搁着皮质文件包,里面的工作笔记本极为古老,名字中的“贤”亦用繁体书写。

他觉得我们发展专业挺好,应该多开设如农村区域发展这样的专业。

当提及“三农”时,老人家明确表态,他并不认为农民被上楼是好事,希望我们更加关注农民被上楼的问题;同时还指出乡村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目前的盲区体现了一种大国文化虚无主义,崇洋媚外,本末倒置。

有趣的是,老人最关注地是我们的穿衣问题,他认为我们穿得太少,如果在北京的冬天外出做调查,就应该穿厚衣服,穿大衣。

因为喜欢求学的人,老人家毫不犹豫将联系方式留给了我们,希望能帮上忙。

告别了老人,我们在北锣鼓巷的探访差不多也到了尽头。

由于一直向南走,我们愈加接近南锣鼓巷,周遭的建筑也逐渐变得有商业气息起来。

四周的店铺开始以酒吧、纪念品商店为主,游客也开始“攒动”了。

这时,一队三轮车浩然闯入我们的视野。

三轮车夫装束整齐,三轮车装潢类似,红色的车盖格外惹人眼。

车上无一例外坐着一对对年轻的情侣,膝盖上搭着一块小毛毯。

毫无悬念,我们已经进入了真正的观赏区。

酒吧门口的酒瓶石盆

(2)南锣鼓巷

北锣鼓巷的尽头便是南锣鼓巷,这条名扬四海的胡同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花姑娘”,虽然街上的建筑依然古朴,不过那里充斥着商业店的金钱味儿,小吃店的迂腐味儿。

商业化气息浓得让我们无法从街对面的生活气息中缓过神来。

唯一欣慰的是,工作日游客并不多,我们还能在那片土地上品一品曾经的韶华。

在南锣鼓巷的正街,我们遇到了一组拍电影的,以胡同为景,表达思想,可是他们不知道:

一切都回不去了。

(3)九道湾胡同

不愿在南锣鼓巷做太多的停留,毕竟我们的目的不在此。

搭上公交,转战号称弯最多的九道湾胡同。

二十多分钟的车程之后,我们来到了东四十四条。

东四十四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北部。

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

辖大街3条,胡同44条,九道湾胡同离其不远。

在这一片胡同里,我们有了更多机会与当地居民聊天并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以下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简短访谈。

在胡同某处,我们看见了一个大院,不同于其他四合院,这个院子门前有一个前庭,花藤缠绕,树架青葱。

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

我们决定敲门探访里面的住户,了解情况。

可久久叩门无人应,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一个妇女探出头来,戒备地问我们的意图。

说明了来意,妇女似乎并不同意我们打扰里面人家的生活。

她说她不过是里面住家的保姆,在这个院子里居住的是外国人,他们在这儿租房子,房租可不低。

看来装修的好的房子都不是普通人家住的,我们在围墙的外面还看到这家好多的空调主机。

从大门口石狮子可以窥见里面住家的富裕程度

不能进入住宅,我们只好作罢。

问及路人居委会地址,希望能让居委会帮忙提供一些住在这儿的老住户,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信息。

在居委会,我们没能如愿以偿,负责人表示冬天太冷,一般老人都窝在家中取暖,不会出来晃悠。

坐在一旁的一个老人搭话了。

他和我们在路上遇到的一个推婴儿车的妈妈一样,并不是胡同的老住户,他们的房子都是工作单位分配的。

住在胡同里面,对于那个妈妈来说是无奈之举;反而老人比较乐观,认为胡同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应该知足。

以前烧煤供暖,现在改成了电供暖;以前的居委会破烂,现在还有活动室,挺好的。

老人的女婿是重庆人,他说到了重庆那个冷啊,屋子里都没有暖气,被子和床单都是冷冰冰的,不如北京的好。

他就说南方人到北方不习惯,北方人到南方不习惯。

老人说夏天能够看到老人坐在外面乘凉,冬天太冷,都不出来,只有解手时才能遇见。

胡同都是公共厕所,没有独立卫生间,但有浴室。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上每一条胡同中都至少有一个棋牌室,棋牌室里多为老人,供他们打发时间。

确实如老人所说,胡同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公厕隔几里便有一个;许多住家还安装了太阳能板。

在寻找胡同老住户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行色匆匆的老外,这着实让我们激动了一下。

于是,放弃玩跳格子,追上老外,和他交谈起来。

跳格子

-"Shallweaskyousomequestions?

"

-"Yeah,ofcourse.ButI'mgoingtogotowork."

-"Thankyou.Maybewecanwalkwithyou,sowecancontinue."

-"Doyoulivehere?

"

-"Yeah,IrentahousehereandI'velivedherefor6months."

-"Whatareyoudoinghere?

"

_"ActuallyI'manarchitect."

_"Oh,isthatyourmajor?

"

_"Yeah,myworkistodesignthosehouses."

_"That'sreallycool.What'syournationality?

"

_"Argentina."

_"Oh,soarethereanyotherforeignersworkingwithyou?

"

-"Yes.AreyouBeijing-ers?

"

-"No,westudyinBeijing,andwearefreshmen."

_"Oh,nice.Hereismyworkingplace."

_"Doyoulovehere?

"

_"Yeah,peopleherearefriendly,andeverythingischallengingtome."

-"Doyouthinkthepriceyouhireishigh?

"

-"No,it'sreasonable."

至此,我们的访谈结束,原来这个阿根廷友人是人民美术印刷厂的员工。

在老外的眼中,中国人总是那么热情。

在我们看来,北京的物价是挺高的,特别是房租费,可在这个阿根廷人看来,中国的物价对于他们来说都很合理。

这也是胡同里住有许多外国人的原因吧。

并且他们热爱这种充满挑战的异国生活。

胡同的魅力由此可见。

午饭时间,考虑到同行有穆斯林同学。

我们决定到胡同里的清真餐厅吃饭。

这家清真餐厅卖丁丁炒面,大盘鸡,羊肉串等。

我们了解到,这老板本人并不是穆斯林,但他的有个亲戚是穆斯林,应该是掌厨的师傅吧。

可是胡同里回民并不多不多,许多顾客要求吃猪肉,所以同时卖回族和汉族的食物。

这家小饭馆的价格并不贵,一大盘丁丁炒面的价格才八块钱,而且味道也挺好的。

可是同行的新疆的同学说,味道并不正宗。

按照常理,胡同里应该混合居住着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但是清真餐厅门可罗雀,充分看出胡同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

在清真餐厅附近,我们找到了一家小商店,并即兴和小商店老板交谈。

他的生活极为闲适,我们进去买东西的时候,他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

商店里灯泡、棉被、皮鞋、油盐酱醋茶,零食饮料一应俱全,像是乡间的杂货店,小店很小,可是面面俱到。

老板就住在附近,已经开了3年店了,他觉得生意还不错,并说附近也有蛮多的类似的小商店。

这正好和前面居委会老大爷的说法契合,胡同的硬件设施改善了许多,居民的生活愈加方便了。

在胡同里,一张tipboard,小黑板上面写着75元参加活动,走进美国,gohiking……其实这块小黑板并不太引人注意。

我们以为这是一家教外国人中国文化的店,于是我们走进这家名叫Cultureyard的里弄,里弄两边挂着一些照片,有关于风筝的、京剧的、还有苗家女人戴的银戒指……里弄很窄,只容一人通过。

走进去,我们才发现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我们走进去,看到的第一个女还是外国人,她说不好汉语,她叫了一个中国女孩来招呼我们。

中国女孩说,原来这是一家以色列人开的店,她是这儿的员工。

这儿主要是教中国人外语,有英语也有小语种,小班制。

另外还有其他的活动,比如说gohiking,还有介绍美国文化,播放相关电影等。

这个女孩希望我们有空来参加他们的活动,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四合院被这个培训学校重新装修了,非常的现代化,雪白的墙壁,透明的玻璃门,书架上五彩缤纷的外语书藉,墙壁上鲜艳的油画(那中国女孩说,这是他们的一个朋友在他们这儿的画展,画家的名字是陈实。

),院子里崭新的白色圆桌子,红色小板凳。

小院子是被打扮得很漂亮的。

而且整个小院子都是温暖的,因为院子上方有玻璃屋顶。

这儿的教室,小小的,装横是很轻松地,同行的同学们羡慕得很,如果学校也是这样的教室就好了。

外国朋友也是很随和有热心的,他们还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活动室。

活动室里是有电视机,小桌子和沙发,我们发现桌布是漂亮的苗族蓝色蜡染布,可是却跟这样现代的活动室有些不搭。

四合院里的树透过玻璃长得很高,很古老吧。

还好,他们比不会因为装修玻璃屋顶而砍了四合院里的老树。

我们觉得以色列人真是很聪明,在胡同里办了这样一个有意思语言培训班,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

鲁迅曾在《少年闰土》中说,乡下孩子闰土在田野里长大,夏天的夜里在月光下赶走来偷吃西瓜的小动物,冬天在雪地里捕鸟。

闰土体验到的生活是鲁迅的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看着四角的天空所不知道的。

可现在搭上玻璃屋顶的四合院,还能看到什么呢。

夏天的夜晚,我们还能拿着扇子在院子里乘凉吗,感受凉风习习。

我们小分队的郑慧同学认为四合院搭上了透明玻璃,冬暖夏凉,为来到这里的国际友人提供更加熟识的交流空间。

这种构造在污染严重的北京也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因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北京市中心,已经不可能再有在院子里乘凉,凉风习习的悠闲了,只有被污染的空气。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说,她爸爸每天晚上都会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坐上好长一段时间,跟妈妈说着一些话,有时候李伯伯也回来。

她家就住在新链子胡同。

我们也不得不为时过境迁,空气的污染而感到悲伤。

可是,四合院屋顶上的玻璃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四合院被喧嚣的高楼,马路围在中间,他又怎样才能独善其身呢?

从Cultureyard出来,我们在门口遇到了以色列员工,他分管旅游板块,比如滑雪、爬山等等。

通过和他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个以色列人住在隔壁的胡同,5分钟的上班距离。

他很喜欢中国,认为租住价格合理。

当问及是否担心在胡同里,太偏僻,无人知道培训学校的存在时,以色列人告诉我们,他们平时都利用网络和杂志进行宣传。

平日里有很多外国人到那里去,不仅是教语言,还有很多活动。

如我们在海报上看到“走进美国”、看电影等。

在“走进美国”板块,老外会介绍很多能令人“哇”的边缘文化,如同性恋文化、摇滚音乐等。

他希望我们有时间多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很不错。

Cultureyard

在Cultureyard的旁边,我们看到了一家钟表沙龙。

因着好奇心,我们走进它以一探究竟。

原来这是一家淘宝网店,网络营销天津制造的海鸥牌手表。

在这家店,招呼我们的是一个很热心的老太太。

她是这家店老板雇佣的打杂工,平时帮忙摆弄花草,打扫卫生,接待客人,喂鱼换水,也帮着装货等等。

从她那里,我们得知这是大学生开的网店。

平时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在院子里吃点蛋糕,还摆上一些花儿,很有情调的。

老板还特别讲究,经常说,阿姨,把院子打扫干净了。

我们发现院子的一角里好有一大缸锦鲤,老太太说,都死了好几条了。

因为这个大学生老板,看着水不干净就让她把水换了。

其实不是阿姨不勤快,而是鱼缸里的水是不能每天换的。

老太太还说,她用桶把自来水先在院子里晾几天再给鱼换上,可那年轻的老板又嫌她把院子弄得乱七八糟的。

这位老太太是个老北京,她也住在胡同里。

从她的话语可以听出,他还是很赞赏这个年轻的老板的,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聪明的员工衷心对老板的赞赏呢?

这家钟表沙龙的院子跟之前的语言培训班有些相同,也是有玻璃屋顶的,装修的现代的。

不同是,前一家的风格更加活泼俏皮,而这一家比较稳重。

这家的院子比前一家稍大一些,院子中间是两三张崭新的玻璃桌子,藤椅,藤椅上有小抱枕。

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冬天,爬山虎的叶子都是落完了,而藤也是干枯的,因为有玻璃屋顶和暖气,他们院子里墙壁上的爬山虎叶子还只是有些泛黄,叶子并没有凋落。

小店很想营造一些气氛。

于是在展厅摆上了一些书柜,书柜上摆一些假的青花瓷以及古老的转盘电话的模型。

老太太还说,租这个四合院,一个月是两万多块钱,而其他的房子比胡同里的还要贵一些。

由此也可见,北京的房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

这个老太太对我们非常热心,北京人真是非常能谈得。

在胡同深处,我们终于见到了一位出来散步的老大爷。

老大爷穿得破破烂烂,被我们一问,便打开了话匣子。

他的谈话稍长,我们在这儿呈现几点关键点。

A、关于老大爷的家庭情况:

老大爷是首钢的退休职工,患有哮喘病(所以在谈话过程中,曾有一位女街坊干涉我们,让我们别把老人家晾在风中太久,否则会犯病)。

家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残疾人,女儿吃低保。

B、关于煤改电:

因为北京奥运会,口号是什么还一片蓝色的天空。

而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不是那些工厂的大烟囱和汽车而是胡同里平常人家冬天取暖烧的煤。

胡同里实行了煤改电,政府补贴使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电暖气。

老大爷说,可是那东西一开,电表就一圈一圈的不停在转啊。

老大爷一年冬天得到了煤火费才400元。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就算他们家平时白天挨冻不用电暖器,晚上用低谷电,冬季电费都至少要2000元钱。

可见冬季费用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C、关于贫富差距:

众所周知,为了北京的环境,首钢搬到了河北省曹妃甸。

老大爷说首钢的老厂房租给了一个厂,而把得到的房租费给首钢的老工人发工资,另外留了200多个人在这边管理。

可是这些首钢的老工人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的退休工资每个月只有四百元。

老大爷认为那200多人贪污了许多钱。

老大爷和其他人一起为了退休工资的问题跟首钢打官司。

本来,政府下发的文件上清楚地写着每人应拿够1050元补贴费的。

可是在第一个回合中,法院竟以12家公司签的文件无法律依据为由判老大爷等人输。

目前老大爷还在为官司奔忙。

他们都是退休的老工人,也没有那么多钱请律师,他们几人在讨论要不要花钱请律师,而请了律师,官司有一定能打赢吗?

这些老人为了这个官司奔忙了很久,还平摊了一些上诉费,可除了败诉什么结果也没有。

真是让人心寒。

老大爷还说,单位分房,竟然不再像毛泽东时代一样按工龄计算,而是按照“为公司作的贡献”计算,先把好房子分给“贡献大”领导和有技术的大学生。

轮到他们这样工龄长的普通老工人,就只有拥挤的胡同可选了。

所以他们并不是胡同里的老居民,而是经过首钢,房产局的人经过许多分配而来的。

其中有许多的利益,很复杂的什么改革,我们并没有听懂。

当我们问老大爷愿意住在胡同里吗?

我们的意思是想问问他喜不喜欢胡同的宁静和悠久的历史,或者对胡同拆迁的意见。

老大爷直接说,愿意搬出去,因为胡同里太挤了,好几家人住在同一个院里,他们家就只有十多平方米。

可是如果放弃胡同的房子又没有钱买房子,北京的房,你买得起吗?

就得搬到五环以外,要知道那里是无人管的穷乡僻壤,搬出去了更加没有保障,谁愿意去呢?

所以不能搬走。

老大爷认为,政府是想把富的请进来,把穷的请出去。

老大爷说,自己活了几十年,为首钢、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的贡献,最后得到的却让人寒心,有的干部退休金拿几十万,而他们一个月就很少的几百元钱,让底层老百姓日子很不好过。

这是赤裸裸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D、希望政府说到做到:

老大爷拥护毛主席,因为他认为毛主席说到做到。

说得实际一点,谁的政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就拥护谁。

整个谈话,在凛冽的寒风中进行。

老大爷还想跟我们聊,可是我们双脚已经冻得麻木,而且天色已晚了,又想到之前那个女街坊嘱咐我们的话,我们只得结束谈话了。

走的时候,我们对老大爷说,大爷,您说得真实在。

老大爷,用一只手捧着心说,我说得都是我自己经历的呀。

这位老大爷穿着破旧的衣服,还是油腻腻的,可是我却很尊敬他。

胡同分配的背后究竟是何种利益的博弈?

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二、二分队调研情况

1、成员组成:

郦屹男肖霄周腾飞(非本小组成员,友情调研)

2、调研情况汇报:

第二分队主要探访南锣鼓巷附近的胡同,以下具体呈现。

(1)前锣鼓苑

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地方叫7号院,院主是原煤炭部部长。

此宅院系清朝末年营造,现为独居住宅。

此院落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

现存建筑为蛮子门一间,位于院的东南角,硬山合瓦清水脊,门内有一随墙影壁。

一进院倒座房七间。

北有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两侧看面墙上有砖雕纹饰和福、寿刻字,但已模糊不清。

二进院北房五间,前后廊,两侧各有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侧各带耳房一间,院四隅抄手游廊连接四面房屋。

二进院的房屋均为硬山合瓦顶,清水脊,明间柱间有雀替。

三进院有后罩房七间,为小式硬山顶合瓦屋面。

西侧院墙辟有一门牌为9号。

该院落布局严谨,建筑讲究,在京城中型四合院中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