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94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

编写:

张薇薇校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这种叙事方法。

3、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4、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法指导:

四步教学法:

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结合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知识链接:

  1、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2、了解《朝花夕拾》。

问题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2、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并从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

(朗读、分析)

  3、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

想一想我们该如何描写景物?

目标检测:

 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作业布置:

1、累计识记生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

总结提升:

  1、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②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巩固延伸,仿写练习。

  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爸爸的花儿落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

2、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成熟起来。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3、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感知文章波澜起伏的结构特色。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本文语言质朴淡雅,蕴涵真情,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但在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和人物形象等处,教师应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理解。

知识链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懒duò()dǎn()子

lí()歌叮zhǔ()徘huái()

zhà()栏恐jù()花pǔ()

玉zān()花pú()公英

2、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3、重点词语解释。

谢词:

叮嘱:

徘徊:

骊歌:

知交:

闯练:

问题探究:

1、本文以英子的毕业典礼为中心事件,将眼前事和回忆事联系了起来,请学生注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说说眼前事写了哪些?

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哪些?

回忆的事怎样引出的?

 

2、爱花的爸爸不仅呵护的花无微不至,还对英子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请你找出几件事来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注意找出能体现爸爸性格的语言、动作等)对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小英子真的长大了吗?

你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画到课本上。

 

4、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目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懒duò()dǎn()子

lí()歌叮zhǔ()徘huái()

zhà()栏恐jù()花pǔ()

玉zān()花pú()公英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3)根据课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用词的准确精妙。

①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_______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_______起鸡毛掸子________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________,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②爸爸把我从______打到________,从________打到______,外面的雨声_______着我的(4)哭声。

(5)填空。

①《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作家。

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6)阅读54到6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

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爸爸的形象。

总结提升:

1、“严师出高徒”“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与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一致,对文中父亲“打我”这些从严的教育方法,你是否赞同?

说说你的看法。

2、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对文中的爸爸或对自己的爸爸说几句话。

参考答案

(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

(2)扎:

zā捆扎zhā扎针zhá挣扎夹:

jiā夹缝jiá夹袄(3)D(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花儿(6)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沦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

(7)①……表示话没说完②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③“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④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⑤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⑥略(要有辩证的思维,从“成长”的两面性上来谈。

《丑小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本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童话大师安徒生。

能力目标:

1、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2、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

对语文教学来说,不能脱离文本,而注重文本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

通过表情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文本。

2、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3、谈话法:

充分利用谈话法,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知识链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充满趣味和睿智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它的作者是──(安徒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丑小鸭》。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

一生共有童话作品一百六十余篇。

《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童话名篇。

  安徒生一生境况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

他最初想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

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

但是他毫不气馁,不写追求,终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

他这段经历为他创作丑小鸭这一形象积累了深厚的素材,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

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正如作者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问题探究:

  1、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归纳课文的内容:

  ⑴以“丑小鸭的成长流浪”为线索。

  ⑵丑小鸭流落的地方及所发生的故事。

  出生地:

被嫌弃受鸭群鸡群排挤讪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

  沼泽地:

受歧视连猎狗都不理

  老太婆家:

被嘲笑

  灌木林里:

向往美和幸福

  老农家:

母鸡和雄猫赶他走

  花园里:

被赞美

  2、用一句话概述童话的内容

  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以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3、在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在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

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

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4、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⑴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⑵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

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

  ⑶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飞向他们。

正因为丑小鸭的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

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

  ⑴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⑵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⑶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⑷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

  明确: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

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

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

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6、为什么周围的动物都认为丑小鸭“丑”呢?

你认为他丑吗?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

第二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不应认为它丑,言之有理即可。

  7、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⑴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⑵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⑶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目标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讪()笑吐绶()鸡姊()妹篱笆()沮()丧沼()泽恭恭()敬敬铰()链木屐()

  2、解释词语

  讪笑;讥笑来势汹汹:

动作或事物到来的声势盛大的样子

  沮丧:

灰心失望嫉妒: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作业布置: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片断作文。

⑴丑小鸭与我⑵《丑小鸭》续篇

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我们对丑小鸭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丑小鸭经历了风雨才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希望同学们努力地去追求、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诗两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能力目标:

1、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原因。

 学法指导:

  1、诗歌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2、比较鉴赏法:

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3、研讨延伸法:

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知识链接: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问题探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⑴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⑵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道出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感觉。

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体验应该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提示:

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

  3、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探究质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⑴伫立(思索)。

⑵决定(选择)。

⑶选择后的惆怅。

⑷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

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

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

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目标检测:

   1、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字词过关

瞬间: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

幽静,寂寞。

延绵:

绵延。

荒草萋萋:

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

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

忧伤,愁闷。

作业布置:

1、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

让快乐伴我成长。

最好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课内课外均可。

2、模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以“假如”为题的一首小诗,要求蕴涵一定的道理。

3、《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依你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你对他作一番描述好吗?

总结提升:

  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们应该积极昂扬,坚信未来是光明的。

因而,作者的语气是娓娓而谈,有一种亲切感。

 

《伤仲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目标: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2、质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

对于字词句的难点,可采用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问题探究: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能”。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