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501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doc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上)

2002-12-11

  摘要:

本文以动态的眼光对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对目前这几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探索了这些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最新挑战,以期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借鉴

 

  一、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基础

 

  美、日、德、韩四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有本国鲜明的特点,其形成和发展均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均起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培育和强化了本国企业在激烈、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这四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雷同,他们在形成本国人力资源管理模的式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并遵循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他们的差异基础主要表现为历史和文化价值约束。

 

  1.历史差异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历史中,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于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和各自在本国取得的卓越成功而备受瞩目。

韩国则充分接受与消化美国与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结合本国高丽民族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进程,创造了一种混合性的韩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韩国企业的人事管理大约经历了家长式人事管理、年限标准人事管理、以劳动关系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能力主义人事管理这四个阶段。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市场条件,如铁路的大发展、通讯的电讯化;

(2)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家庭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一大批有见识的企业家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为形成巨型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会。

(3)企业的外部和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矛盾。

(4)精细严密的分工和劳动内容的简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导致的劳动组织与人事管理的特殊化,美国企业尽量减少工人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挟制。

 

  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企业员工构成变化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口构成的变化,即中高年龄层员工比率不断增大。

 

  2.文化价值差异基础这里讨论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独特的价值标准、历史传统、基本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信念、习惯作风等,并通过这些要素将社会的各种力量统一形成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工作哲学与理念。

荷兰著名的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通过对文化进行分解维度的研究,在对多国文化进行了涉及企业员工的基本价值观及信念、员工收入、工作安全感、挑战性、自由和合作等综合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出5种文化维度:

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阳刚性/阴柔性、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并对多国和地区的文化维度进行了量化(如表1所示)。

 

表1美、日、德、韩的文化维度得分

 

国家

权力距离

个人导向性

阳刚性

不确定性回避

长期导向性

美国

40

91

62

46

29

德国

35

67

66

65

31

日本

54

46

95

92

80

韩国

60

30

50

60

70

 

  注;韩国为估测值,非实测结果。

 

  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得分可清晰看出,这四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非常突出。

 

  1.美国在等级制度方面,美国人与人之间依附关系弱化,上级权威受到一定的约束,鼓励和强调每个人拥有同等权力,等级差异小。

美国人思想开放,鼓励创新,积极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认为工作和生活同等重要,积极竞争,有限度地接受规章制度。

美国文化崇尚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观浓烈,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组织无任何忠诚可言。

受到工业文明熏陶的美国人往往负有主宰世界和自然的进取型价值观。

美国文化中自由、自主、自立、成功、晋升、掌握权力和理性思维已成为主调。

美国人讲究豪华、负债生活,斤斤计较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考虑,要求立竿见影、快速评价、快速晋升或降职。

 

  2.日本和美国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崇尚以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以“和谐、安定”为首,强调“忠”,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性”,提倡“人生价值在于工作”。

日本企业则强调上下级之间的严格关系,下属应该绝对服从上级,日本大和民族有着强烈、持续的忧患意识,努力工作,个人应绝对服从大众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无论规章制度是否合理,都应遵规守矩。

日本员工极度信任组织,个人对集体有强烈的感情依附。

日本员工非常重视进取、控制他人。

日本企业重视长远打算,如日本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长远计划拓展到250年,不太重视年度盈亏,看重的是远期目标的实现。

日本企业注重节约、节俭和长期储备,万事留有余地。

美国经济学家林德博格曾经总结了11种影响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文化因素:

人人平等的哲学、团队精神、人际关系、领导方式、长期定向、教育的笼统定向、工商业的笼统定向、政府政策、双层经济中的等级制度、终身雇佣制度和国内的人才市场。

 

  3.德国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而言,德国人非常强调约束权力的平等,每个人的权力应尽可能相同。

人与人之间不应该由于权力差异而存在必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改变社会制度的办法是将权力重新分配。

合作的基石是团结而不权力。

德国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在工作中讲究照章办事甚至呆板,愿意努力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德国文化要求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并不十分强烈,对组织采取有限度的忠诚。

德国人的理性思维一流,热爱自由和轻松工作,关注职位保障。

德国企业重视各个季度和年度的利润,考核周期短,做事快捷,重视眼前利益,尊重传统,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4.韩国韩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美、日模式的综合,同时受到儒家文化渗透的影响。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已成为韩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内人际关系的基石。

韩国企业道德建立在儒家道德标准的范围内。

韩国尊崇等级观念,权力高度集中,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权力的巨大差异而不平等,韩国人自我意识不强,愿意努力工作,员工对企业有一定的忠诚度,重视集体荣誉,企业员工责任感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表现

 

  由于这四个国家人力资源发展与开发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价值约束条件差异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与架构,其基本差异表现如表2所示。

 

  从表2可清晰发现,这四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上。

无论是企业的基本理念还是具体的管理职能,四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存在明显差异而呈现丰富多彩的特色,而且四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在本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特别是美、日两国截然不同风格和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在本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增强了本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表2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表现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差异

松散的集体

有较强内聚力

松散的集体

大家庭

等级差别

以职能联系的管理等级

非常强调普遍的等级

等级弱化

普遍极为强调森严的等

级制度

雇佣关系

劳资买卖关系,忠诚度

终身雇佣制

双向选择,自由雇佣

准长期雇佣

低,流动频繁

人际关系

对立,人情关系淡薄,

和谐,人际微妙,和为

强调合作,照章办事,

企业强调员工忠于企业主

人际理性、制度化管

贵,顺序为情、理、法

人际关系单一

理,顺序是法、理、情

 

 

培训

工会为具体工作进行

为多种工作进行在职

国家、企业共同提供培

普遍的在职培训和同工

在职培训,职业培训、

培训,经营即教育

训,以能力为本位,加

种有关的培训

工作表现培训、人才管

 

强关键能力培训

 

理培训

 

 

 

管理手段

集中在特定范围的特

工作轮换、范围灵活

专业分工严格,强调技

大量工作轮换、范围机动

定工作,突出专业化

 

术和工作效率

灵活

 

能力主义,强力表现、

年资序列制和日本式

小幅度定期提薪、晋

竞争的择优机制,重视员

绩效评估

快速评价、迅捷晋升、

的福利型管理,重视能

升、调换工作,公平竞

工责任感、忠诚感

与升迁

现实回报、无情淘汰的

力、资力和适应性三者

争的择优机制

 

 

考绩制

平衡,晋升机会平等

 

 

劳资关系

劳资对立、零和思维

劳资和谐,缓和劳资矛盾

政府干预,劳资协调机

稳定协调,工会力量弱,力

制,职工回忆,社会伙

量对比悬殊

伴关系

 

市场化

市场调节,竞争一淘汰

市场化程度低

高度发达的人力资源

发达的市场化、转职生成

机制

市场,禁止突然解雇

机制

员工参与

有限度参与管理,强调

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

职工参与决定制,联合

管理

各司其职

职工建议制

管理

招聘与引进

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市

重视教育、崇尚名牌大

 

场体制

学,强调基本素质,注

市场机制完善

 

重与学校的合作

 

法律规范

法律条文众多,重视保

有一定的约束性法律

法律条文众多,政府行

政府与企业主同属一条线

护雇员利益

条文

为规范,专业化的司法

 

 

组织

薪资水准

市场化运作,能力、绩

基于教育学历和服务

高工资,人员精干

最初学历、能力、绩效

效贴现

年限

 

作者: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赵曙明武博 来源: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1期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下)

2002-12-11

  三、四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由于四国的经济政治基础不一,他们都在动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知识创造、转移与运用的速度不断加速,其影响力更具渗透力,各国知识员工的数量和比重均在变化,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幅度也以惊人的频率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进行组合与配置,环境越来越具有动态性,员工为了自身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生活质量均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对四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与运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如果哪个国家在人力资源——世界第一资源——管理中采取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实施手段,那么这个国家的竞争力终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目前四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普遍面临的挑战是:

 

  1.管理重心转向知识管理。

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就是知识管理。

管理对象出现了一种由知识员工、知识密集型工作设计、知识工作系统构成的三维关系,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象需要新的管理法则。

 

  2.知识员工拥有知识资本,在组织中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禀赋,由追求终身就业和雇佣安全逐渐转向追求毕生就业的能力,这种追求的转向必将导致人力资源频繁而大跨度的流动,企业的人力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特征。

 

  3.知识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把握,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使得企业价值评价体系也变得复杂而不确定。

 

  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出现多维化,要扮演一种新的角色。

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考虑雇员影响,考虑包括股东、雇员、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通过设计与动态实施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赢得员工的忠诚,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比,使得本国企业的员工能力得到可持续而良性的发展。

 

  5.人才引进战略激进变革。

鉴于美国高度重视人才引进,面对世界性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吸引人才,主要利用其经济发达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移民中招徕人才,设立了许多科学奖,如诺贝尔热身运动奖、科学摇篮奖,对第三世界的高级人才实施“绿卡”制度,鼓励外国人才留居美国,扎根美国。

现在,四国都意识到了在不断加强本国独立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政策,大力引进他国精英的重要性。

德国一贯严格限制外籍人员移民本国,但于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修改移民政策,大力引进IT等高科技人才;日本甚至还出台“借脑”工作,旨在吸引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他国人才为发展日本经济效力。

 

  四、四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和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日趋残酷的市场背景下,美、日、德、韩等国均积极地借鉴他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成功经验,透彻分析别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完善本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四国在保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各自特色的同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四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在逐步地相互渗透与融和,其融合的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被赋予全新的思维,逐步形成全新的运作模式。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被赋予了崭新的技术核心和经营哲学。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系统、在线评估、在线培训、薪酬与福利体系、沟通与员工关系、人力资源数据开发中心等新方式和新手段层出不穷。

其中,美、日、德、韩等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达成了一些共识。

具体而言:

 

  1.“以人为本”的业绩辅导流程管理方式已成为主流。

该流程的首要要素是开创一种积极的协调关系。

它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人对员工进行培训、职业辅导、直面业绩,并培训员工的自尊,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

该流程规定了各种奖励策略,以激励员工增加其责任感并取得成就。

 

  2.人员甄选方式呈多元化与弹性化。

(1)多元化:

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即可以外包,也可以向外提供,而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

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协助企业实施招募人才的功能,借助社会上专门的培训机构或管理顾问机构为企业培训,并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机会。

(2)弹性化:

突破传统的工时制度,针对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的独特性,采取弹性工作制(flextime)与工作分享(jobsharing)等措施,允许他们自行调整工作时间,以此吸引人才和激发工作热情。

 

  3.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

企业最能吸引员工的措施,除了薪资福利外,就是为员工提供升迁与发展机会。

为了避免员工羽翼丰满就跳槽离职的现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与企业共同发展,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

 

  4.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评估必须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评估,转向与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5.激励导向式的薪资策略与自助式的福利政策相结合。

传统上的薪资制度比较重视薪资的保健因素以及职务因素,而这两者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薪资设计理念。

首先,薪资要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其次,薪资也应作为激励员工学习动机的手段,鼓励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能,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常的挑战。

所谓自助式福利政策,即由公司给予员工一定的福利点数,员工可在点数范围内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福利项目,满足员工需求多元化,使福利效用最大化。

企业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东满意、顾客满意,更应该做到令员工满意。

 

  6.实行开放式管理,企业内部股份的持有者由高层经理人扩展到企业中层经理人乃至普通员工。

由员工持有企业内部股份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人才,降低人员流动性。

美国、德国等众多公司,如美孚石油、AT&T等,在ESOP(雇员持股计划)方面已经走得很远;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紧随其后。

 

  7.充分开发、利用智力资本,使之成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利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智力资本就是企业组织的集体智慧,可以用来为企业创造财富。

智力资本管理的原则不是企业独占其人力和顾客资本,而必须与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共同分享这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开发人力资本,为企业树立团队精神、集体运作环境以及其它社会学习形式,积累知识数据并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使企业所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利器。

 

  8.近年来,四国公司均建立了高级经理人员选拔、培养机制。

由董事会制订选拔和培训高级管理人员的计划,紧密结合岗位选择与公司业务进行培训;每年选送一定人数的高级经理进著名大学深造;重视对后继人才的领导才能的考核、培养和提高。

 

  9.四国(包括日本)企业都在倡导“自由工作制”,即建立弹性工作制等容易发挥个人才智的工作制度。

同时,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报酬制度也需要进行变革。

为了鼓励员工敢于向新事物挑战和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日本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立崭新的激励体系的需要。

实际业绩主义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性高的报酬制度也使得日本企业应对经营规则变化的能力大大提高。

 

  10.强调能力主义的贯彻。

日本等国逐渐借鉴美国、德国的绩效评估政策与手段,强调企业对员工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员工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更要突出企业员工能力的培养和使用,并将能力的提高、业绩的实现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赋予更高的评估权重。

 

  主要参考文献:

 

  [1]Baron,J.N.,&Krep,D.M..StrategicHumanResource.FrameworksforGeneralManagers[M].NewYork:

JohnWiley.1999.

 

  [2]Johns,G..ConstraintsontheAdaptationofPsychology-basedPersonnelPractices:

LessonsfromOrganizationalInnovation[J].PersonnelPsychology,1993,42:

727-786.

 

  [3]Lawler,E.E,IH,Mohrman,S.,&Ledford,G.E.,Jr..TheFortune1000andTotalQuality[J].JournalforQualityandParticipation,1992,Summer.

 

  [4]Lundy,O.,&Cowling,M..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M].London:

Routledge,1996.

作者: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赵曙明武博 来源: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