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50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6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双重预防机制模板 Word 可编辑.docx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样本,仅作参考)

年月

目录

一、企业概况

1、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基本情况)

2、生产工艺流程

3、主要危险物料

4、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清单

5、主要危险因素及分布

二、组织领导机构

1、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

2、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4、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三、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分析单元划分及风险矩阵评价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法(LEC)等)选择

四、风险点辨识评价、分级管控分析记录

1、设备设施风险辨识评价和分级管控分析记录(SCL)

2、公共部位风险辨识评价和分级管控分析记录(SCL)

3、作业活动风险辨识评价和分级管控分析记录(JHA)

4、特殊作业活动风险辨识评价和分级管控分析记录(JHA)

五、危险源统计表

六、风险点统计表

七、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1、设备设施类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作业活动类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八、隐患排查计划和项目清单

1、隐患排查计划

2、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3、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3.1现场设备设施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3.2现场作业活动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九、隐患排查记录表

1、公司级综合安全检查表-基础管理类(每季度一次)

2、公司级综合安全检查表-现场类(每季度一次)

3、专业级综合安全检查表-现场类(每月一次)

4、车间(部门)级综合安全检查表-现场类(每周一次)

5、班组(岗位)级隐患排查记录设备点检卡(每日一次)

6、季节性安全检查表

7、节假日安全检查表

8、专业性安全检查表

十、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隐患整改通知、验收单

2、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登记表

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验证效果评估记录

4、隐患排查治理汇总表

十一、分布图

风险分布、平面疏散及消防器材分布图

十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告知牌

十三、全员教育培训资料,组织员工参与辨识并收集风险表(略)

一、企业概况

1、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基本情况)

(略)

2、生产工艺流程

(略)

3、主要危险物料

序号

名称

数量

年使用量

储存位置

备注

4、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清单

(1)设备设施清单

序号

名称

位置

是否特

种设备

数量

备注

电焊机

生产车间

3

起重机

生产车间

2

叉车

生产车间

4

危化品仓库

危化品仓库

1

普通仓库

仓库

1

配电房

生产车间

1

...

(2)作业活动清单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同时作

业人数

备注

叉车作业

车况检查、叉抱、行驶、堆放

厂区

临时用电

作业前准备、接线作业、线路送电

厂区

受限空间作业

作业前准备、受限空间作业、作业结束清场

厂区

吊装作业

作业前准备、吊装作业、作业结束清场

厂区

食堂

电气设备使用、使用煤气作业、炒菜、

做饭、卫生清理、气瓶储存管理

食堂

安保

门卫管理、巡检作业

传达室、厂区

值班

值班巡检、应急处置

厂区

...

5、主要危险因素及分布

公司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火灾、触电、爆炸、机械伤

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中毒和窒息、粉尘、噪声……等危险有害因素。

序号

车间或岗位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备注

二、组织领导机构

1、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或以文件形式)

双体系内职务

姓名

岗位

职务

备注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2、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或以文件形式)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浙应急基础〔2020〕56号)、《关于进一步深化工贸行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而的通知》(杭安监管二【2018】66号)和《杭州市富阳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富应急〔2019〕16号),结合我公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XX年X月底,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建成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公司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有序开展,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组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组织、开展、协调、监督、考核、总结工作。

三、职责

1)组长职责

全面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并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

2)副组长职责

起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负责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负责对所有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

3)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负责组织、参与、指导各部门(车间)和员工开展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具体工作,负责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4)其他部门职责

财务部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办公室负责风险告知警示牌等风险分级管控所需物资的采购,确保采购物资数量和质量满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需求。

其他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范围内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负责职责范围内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

四、工作步骤

1、相关政策文件解读宣传;

2、制定实施方案及制度;

3、全员教育培训;

4、双体系具体工作开展;

5、公布结果。

五、任务进度

序号

步骤

完成时间

负责人

备注

1

政策文件解读宣传

X月

2

编制实施方案及制度

X月

3

全员参与教育培训

X月

4

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工作

X月

5

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工作

持续

6

持续改进

持续

六、工作要求

1、做好宣传引导。

各部门要坚持宣传先行。

利用黑板报、

宣传栏、条幅、网络等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分

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

2、强化工作推动。

各部门要针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推

动本部门尽快开展隐患排查和统计工作,并定期向推动小组汇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3、注重联动配合。

各部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做到“四个

结合”,要与落实主体责任相结合,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

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

4、严格考核问责。

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

各部门成立以负责人为操作主任,要认真总结建设过程中好的经

验和做法。

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工作开展不力、流于形式的,安

委会予以审定对,列入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行奖惩。

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对公司生产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程度,确保生产活动安全进行,保障员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下列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管理。

3职责与分工

3.1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3.2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本公司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组成。

1)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组织风险评价,做出风险结论。

并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

2)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参与、指导各部门(车间)和员工开展风险识别、评价,负责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

性验证,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各部门(车间)、班组分别负责分管区域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4)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

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内容与要求

4.1风险点划分

根据作业场所、工艺、设备设施的不同,内容包括厂址、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流程、设备运行、作业人员、作业环境和安全管理等,划分风险点。

4.2危险源辨识方法

4.2.1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危险辨识。

4.2.2针对作业活动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进行辨识。

4.3辨识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坏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4.4危险源辨识

确定依照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风险辨识方法,组织全体员工参与辨识与作业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因素。

参照(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辨识时应依据GB/T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4.5风险评价

4.5.1风险评价方法

根据省、市《指南》要求,本次风险评估方法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4.5.2风险评价准则

风险评价准则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6风险分级及管控层级

1)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4级:

A级:

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评估属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明确不可容许的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采取安全措施,并制定应急措施;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暂停作业。

B级:

较大风险/橙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明确高度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采取安全措施;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采取应急措施。

C级:

一般风险/黄色风险,评估属中度危险;必须明确中度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综合考虑伤害的可能性并采取安全措施,完成控制管理。

D级:

低风险/蓝色风险,评估属轻度危险和可容许的危险;需要跟踪监控,综合考虑伤害的可能性并采取安全措施,完成控制管理。

2)升级管控

·涉及下列情形的B级、C级风险,应直接确定为A级:

(1)构成危险化学品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2)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3)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

(4)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涉及下列情形的C级风险,应直接确定为B级:

(1)构成危险化学品三级、四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2)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场所和设施;

(3)化工企业开停车作业或者非正常工况操作;

(4)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3人以上的。

3)管控层级

一般分为:

公司级、专业级、车间(部门)级、班组(岗位)级。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管控,针对每个危险源的管控层级,明确上下各级的管控责任人,并逐级落实管控措施。

即一级应为四个、二级应为三个、三级应为两个、四级为一个责任人。

4.7风险控制措施

4.7.1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安全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应急处置措施,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

4.7.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4.8风险告知

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企业风险点、有害因素类别、重大危险源和管控措施;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根据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清单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等方式告知各员工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

5档案管理

完整保存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分类建档管理。

6持续改进

原则上每年开展1次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工作,如有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发生变化时,应立即开展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工作。

4、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2职责

公司成立隐患排查领导小组,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XXX任副组长,各车间(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及作业人员为成员。

2.1主要负责人对本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2.2安全员负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综合管理工作,并对检查和隐患整改结果负责。

2.3各车间(部门)负责人、班组长是隐患排查治理直接责任人,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负主要责任。

2.4作业人员负责本岗位的隐患排查工作。

3事故隐患排查

3.1排查类型

分为:

综合性隐患排查、日常隐患排查、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

3.2排查层级

公司级、专业级、车间(部门)级、班组(岗位)级。

3.3排查频次

·综合性隐患排查由公司级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级每月检查一次,车间(部门)级每周一次。

(其中车间级的排查频次:

红色一天不少于一次,橙色一周不少于三次、黄色一周不少于两次、蓝色一周不少于一次)。

·日常隐患排查由班组(岗位)级每日(或每班)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对设备和环境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止作业,及时排除,不能立即排除的及时上报。

·季节性隐患排查应根据季节性特点及生产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

·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应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进行一次隐患排查。

·专业性隐患排查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部门每半年组织一次。

3.4隐患排查清单制定并实施

3.4.1“双重预防机制”领导小组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审核定稿后公司内部公布,并按相关要求及时在信息系统上报。

3.4.2各级检查人员定期按照排查清单进行隐患排查,排查出的隐患向安全管理人员上报。

4隐患分级治理

4.1隐患分级:

一般隐患、重大隐患。

4.2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

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部门)治理、专业治理、公司治理。

由隐患发生单位确定治理责任人,如确认无能力实施治理,则应向公司申请实施专业治理或公司治理。

4.3隐患整改

4.3.1一般隐患整改

安全管理人员向存在隐患的部门、车间、班组下发《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

由隐患整改责任单位负责人或班组立即组织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等内容。

4.3.2重大隐患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或难以整改的隐患,隐患整改责任部门、

车间应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经论证后实施。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单位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对于简单易行的整改措施,也可参照一般事故隐患的整改要求实施。

对无法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隐患整改责任部门、车间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涉及重大事故隐患还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4.4隐患验收

一般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由隐患排查部门对隐患治理效果进行验收,签字确认。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由隐患排查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或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经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

5档案管理

安全员应对各类人员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每月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上报富阳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及时更新平台上的各类数据。

6公司若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公司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7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8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三、风险评价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评价方法)

风险矩阵评价法(LS)

风险矩阵评价法(简称LS),R=L×S。

R是风险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

L——可能性;S——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危险性大、风险大。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标准

赋值

偏差发生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意识、控制措施(监控、联锁、

技能、经验)报警、应急措施)

5

每次作业或每月发生

无检查(作业)标准无操作规程或

或不按标准检查(作从不执行操作

业)规程

不胜任(无上岗资格证、无任何监控措施或有措

无任何培训、无操作技施从未投用;无应急措能)施。

4

每季度都有发生

检查(作业)标准不全或很少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不全或很少执行操作规程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

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

训、操作技能差)

有监控措施但不能满足控制要求,措施部分投用或有时投用;有应急措施但不完善或没演练。

3

每年都有发生

发生变更后检查(作业)标准未及时修订或多数时候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发生变更后未及时修订操作规程或多数操作不执行操作规程

一般胜任(有上岗资格

证、接受培训、但经验、

技能不足,曾多次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经常被停用或发生变更后不能及时恢复;有应急措施但未根据变更及时修订或作业人员不清楚。

2

每年都有发生或曾经发生过

标准完善但偶尔不

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

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有上岗资格证、

接受有效培训、经验、

技能较好,但偶尔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供电、联锁偶尔失电或误动作;有应急措施但每年只演练一次。

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S)判定准则

1

从未发生过

标准完善、按标准进

行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严格执行并有记录

高度胜任(有上岗资格

证、接受有效培训、经

验丰富,技能、安全意

识强)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供电、联锁从未失电或误动作;有应急措施每年至少演练二次。

等级

人员伤害情况

财产损失、设备设施损坏

法律法规符合性

环境破坏

声誉影响

1

一般无损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

5000元以下

完全符合

基本无影响

本岗位或作业点

2

1至2人轻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不符合公司规章

5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制度要求

设备、设施周围受影响

没有造成公众影响

3

造成1至2人重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

伤3至6人轻伤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

不符合公司程序要求

作业点范围内受影响

引起省级媒体报道,一定范围内造成公众影响

4

1至2人死亡3至6人重伤或严重职业病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

1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

潜在不符合法律造成作业区域内

法规要求环境破坏

引起国家主流媒体报道

5

3人及以上死亡

7人及以上重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

100万元及以上

违法

造成周边环境破坏

引起国际主流媒体报道

安全风险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等级

色标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重大风险

一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

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较大风险

二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

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一般风险

三级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1-8

低风险

四级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风险矩阵表

后果等级

5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极其危险

4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3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2

稍有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1

稍有危险

稍有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1

2

3

4

5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对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D=L×E×C

式中: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数值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如下表: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每日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C)如下表:

分数值

事故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1人死亡

7

严重,严重伤残

3

重大,有伤残

1

轻伤,需救护

(4)危险等级划分(D)如下表:

危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320

极度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