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07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docx

社会监测机构评审技术要求

附件2:

四川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

评审技术要求

1.引言

1.1为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根据《四川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技术要求。

1.2本要求供四川省环境保护局组织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监测机构”)进行业务能力认定评审时使用。

1.3本要求是四川省境内社会监测机构应达到的基本技术要求。

2.基本要求

2.1评审内容包括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机构和人员、实验室条件、质量管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5个方面,共75项具体要求。

2.2首次申请认定的监测机构需通过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机构和人员、实验室条件三个方面全部内容审查以及质量管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中不加“*”内容的评审;复审的监测机构在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申请认定项目双人持证的前提下,需通过机构和人员、实验室条件、质量管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四个方面的审查;扩项的监测机构审查人员和实验条件是否满足所扩项目的要求。

2.3每个方面满分为100分,不足100分的折算为100分,得60分以上(含60分)为通过评审。

2.4通过2.2规定内容评审的监测机构方可获得《四川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证书》。

2.5评审采用理论考试、现场考察、现场考核、查阅资料、座谈询问等方式。

3.监测人员上岗考核

3.1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按《四川省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技术要求》执行。

3.2监测机构人员上岗考核成绩以全站参考人员成绩的平均值记。

4.机构和人员

4.1机构

a.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或法人组织的书面授权书;

b.具有独立的帐户,有满足正常监测工作的业务经费;

c.组织机构职能健全;

d.具有固定的实验场所.

4.2人员结构

a.在岗人员(含聘用人员)不少于10人;

b.与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75%;

c.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75%。

d.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50%;

e.持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在岗人员总数的80%,且持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8人。

4.3人员素质

a.监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熟悉环境监测专业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验,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b.质量负责人应熟悉环境监测及质量管理相关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验,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c.所有从事监测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具备承担3个以上监测项目的能力;

d.监测人员所持上岗合格证项目覆盖本机构监测业务范围;

e.机构申请取证的每个项目持合格证人数不少于2人;

f.新增人员素质好、专业对口、学历水平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4.4学术水平

a.论文在市(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人员≥30%;

b.论文在县级刊物上发表及内部技术交流人员≥30%。

(注:

技术报告被主管部门采用的,视为在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4.5科研水平

a.有参加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b.有参加县级、主管部门科技项目,获县级、主管部门科技奖励。

5.实验室条件

5.1实验用房

a.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0m2;

b.实验室清洁、整齐,采光、通风、湿度、温度、防振等条件能满足测试要求,实验室内无与检测无关的物品;

c.实验室分布、安排合理,同一实验室内各监测项目间不产生干扰;

d.实验室内上、下水管道及电、气线路的布置整齐合理、安全可靠,能满足测试工作需要;

e.特殊实验室有环境条件的控制措施和记录;

f.消防安全设施齐备、有效。

5.2有申请认定监测项目所需监测仪器及辅助设备。

5.3仪器设备放置合理,便于操作,有必要的防尘措施,配套设施完善。

5.4仪器的检定符合要求

a.强检仪器依法送检;

b.其它送校或自校仪器设备有相应规程和记录,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有能证明其相关性的满意证据。

5.5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记录清楚明确、完整、齐全,易于使用。

5.6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5.7有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序号、制造商名称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有开箱验收状态及记录;

c.目前放置地点、保管人;

d.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

e.有检定证书或校准报告;

f.维护计划,维护、维修和使用记录;

g.有期间核查记录;

5.8玻璃器皿管理

a.各种玻璃器皿清洁、无玷污、放置合理,有适当的防尘、防污措施,按规定保管、使用;

b.玻璃量器按规定依法送检或自校,并有相应记录。

5.9试剂的管理和使用

a.按规定分类放置和储存,库房有良好的通风、避光条件,有完善的消防、安全措施;

b.有严格的保管和领用制度,台帐清楚,记录准确;

c.实验室内试剂的配制储存安全、合理、符合规范要求,试剂瓶标签书写规范、完整、清晰。

5.10安全措施

a.剧毒试剂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执行有关程序,专账管理、双人双锁、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b.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专账管理,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c.有毒、有害废液、废气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处理。

处置后排放;

d.有应急处理措施。

6.质量管理

6.1监测机构有质量负责人,有必要的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和实验条件,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6.2质量文件

a.建有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并形成文件;

b.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行;

c.有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d.有切实可行的年度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e.有能证明质量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的记录(包括对原始记录和报告的质量审查处理意见、整改记录等);

f*.有年度质量保证工作总结,并报主管技术部门备案。

6.3*有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合格的记录。

6.4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评价标准应现行有效。

6.5实验室内按规定采取质控措施,空白和检测限的测定、校准曲线、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控制等均符合质量控制技术方案,并有相关记录。

6.6原始记录使用统一表格,真实可信,填写规范,修改符合规定,妥善保管。

6.7监测报告格式统一规范,信息量全,内容正确,经三级审核后按规定报出。

6.8*质量负责人每年不少于1次对站内质量工作进行自查,并有自查报告。

6.9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管理规范,有标准物质清册和领用记录。

6.10样品管理规范(包括样品唯一性标识、样品登记、样品检测、样品保留、样品处理等)。

7.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7.1制定了业务工作管理制度。

7.2*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7.3有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和措施。

7.4*对监测工作实施不定期检查的制度和记录。

7.6有适应工作需要的业务培训计划。

7.7能按计划实施业务培训并有培训记录。

7.8制定了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有管理人员,档案资料收集完整、归档及时、查阅方便。

7.9具备完成委托方下达的污染源监测能力。

7.10*具备对监测数据进行规范收集、科学处理、安全储存和及时传输的能力。

7.11*具备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和参与所在辖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

 

附: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评审表

序号

评审内容

分值

考核

得分

评审意见

1

监测人员上岗考核

100

1.1

基本理论考试:

全站参考人员理论考试成绩总平均值

30

1.2

环境监测基本操作技能:

全站参考人员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总平均值

20

1.3

样品分析:

全站参考人员样品分析测试成绩的总平均值

40

1.4

实验报告:

全站参考人员实验报告成绩的总平均值

10

小结

2

机构和人员

100

2.1

机构

20

a.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4

b.具有独立的帐户,有满足正常监测工作的业务经费

10

c.组织机构职能健全;

3

d.具有固定的实验场所;

3

2.2

人员结构

30

a.在岗人员(含聘用人员)不少于10人;

5

b.与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75%;

5

c.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75%。

5

d.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50%。

5

e.持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在岗人员总数的80%,且持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8人;

5

2.3

人员素质

30

a.监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熟悉环境监测专业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验,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5

b.质量负责人应熟悉环境监测及质量管理相关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验,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5

c.所有从事监测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具备承担3个以上监测项目的能力;

5

d.监测人员所持上岗合格证项目覆盖本机构监测业务范围;

5

e.机构申请取证的每个项目持合格证人数不少于2人。

5

f.新增人员素质好、专业对口、学历水平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5

2.4

学术水平

10

a.论文在市(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人员≥30%;

5

b.论文在县级刊物上发表及内部技术交流人员≥30%。

5

(注:

技术报告被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视为在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2.5

科研水平

10

a.有参加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5

b.有参加市(州)、县级科技项目,获市(州)、县级科技奖励

5

小结

3

实验室条件

100

3.1

实验用房

20

a.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0m2;

5

b.实验室清洁、整齐,采光、通风、湿度、温度、防振等条件能满足测试要求,实验室内无与检测无关的物品

5

c.实验室分布、安排合理,同一实验室内各监测项目间不产生干扰

3

d.实验室内上、下水管道及电、气线路的布置整齐合理、安全可靠,能满足测试工作需要

2

e.特殊实验室有环境条件的控制措施和记录

2

f.消防安全设施齐备、有效

3

3.2

有申请认定监测项目所需监测仪器及辅助设备

10

3.3

仪器设备放置合理,便于操作,有必要的防尘措施,配套设施完善

10

3.4

仪器的检定符合要求

10

a.强检仪器依法送检

5

b.其它送校或自校仪器设备有相应规程和记录,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有能证明其相关性的满意证据

5

3.5

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记录清楚明确、完整、齐全,易于使用

10

3.6

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5

3.7

有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包括:

10

a.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序号、制造商名称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2

b.有开箱验收状态及记录

1

c.目前放置地点、保管人

1

d.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

1

e.有检定证书或校准报告

2

f.维护计划,维护、维修和使用记录

1

g.有期间核查记录

2

3.8

玻璃器皿管理

5

a.各种玻璃器皿清洁、无玷污、放置合理,有适当的防尘、防污措施,按规定保管、使用

2

b.玻璃量器按规定依法送检或自校,并有相应记录

3

3.9

试剂的管理和使用

10

a.按规定分类放置和储存,库房有良好的通风、避光条件,有完善的消防、安全措施

3

b.有严格的保管和领用制度,台帐清楚,记录准确

3

c.实验室内试剂的配制储存安全、合理、符合规范要求,试剂瓶标签书写规范、完整、清晰

4

3.10

安全措施

10

a.剧毒试剂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执行有关程序,专账管理、双人双锁、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2

b.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专账管理,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2

c.有毒、有害废液、废气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处理、处置后排放

2

d.有应急处理措施

4

小结

4

质量管理

100

4.1

监测机构有质量负责人,有必要的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和实验条件,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

5

4.2

质量文件

25

a.建有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并形成文件

5

b.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行

5

c.有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5

d.有切实可行的年度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

3

e.有能证明质量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的记录(包括对原始记录和报告的质量审查处理意见、整改记录等)

5

f*.有年度质量保证工作总结,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

2

4.3*

有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合格的记录

10

4.4

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评价标准应现行有效

10

4.5

实验室内按规定采取质控措施,空白和检测限的测定、校准曲线、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控制等均符合质量控制技术方案,并有相关记录

10

4.6

原始记录使用统一表格,真实可信,填写规范,修改符合规定,妥善保管

10

4.7

监测报告使用统一格式,信息量全,内容正确,经三级审核后按规定报出

10

4.8*

质量负责人每年不少于1次对站内质量工作进行自查,并有自查报告

10

4.9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管理规范,有标准物质清册和领用记录

5

4.10

样品管理规范(包括样品唯一性标识、样品登记、样品检测、样品保留、样品处理等)

5

小结

5.

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100

5.1

制定了业务工作管理制度

10

5.2*

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0

5.3

有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和措施

10

5.4*

对监测工作实施不定期检查的制度和记录

5

5.6

有适应工作需要的业务培训计划

5

5.7

能按计划实施业务培训并有培训记录

10

5.8

制定了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有管理人员,档案资料收集完整、归档及时、查阅方便

10

5.9

具备完成委托方下达的污染源监测能力

15

5.10*

具备对监测数据进行规范收集、科学处理、安全储存和及时传输的能力

15

5.11*

具备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和参与所在辖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

10

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