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27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docx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特征是:

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在法治社会生存,为了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我们不仅需要自身道德意识约束自己,更需要法律条文约束自己。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对法律条文都能熟知,致使在疏漏间受到行政处罚。

当然也有一些人知法犯法,但无论如何,了解掌握行政处罚概念是成为合法公民的的重要一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行政处罚的相关内容。

  ▲一、定义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特征是:

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处罚的性质是一种以惩戒违法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制裁特征与区别

  1.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

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强制执行区别开来。

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

  2.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这一点使它与刑罚区别开来。

刑罚的适用主体是人民法院。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区别:

制裁的性质不同;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惩罚程度及适用的程序不同;制裁机关不同;处罚形式不同。

  3.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处分区别开来。

行政处分只能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由行政机关任命或管理的人员。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制裁的对象不同;制裁的行为性质不同;制裁的原则不同;惩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

  4.行政处罚的前提是行政相对方实施了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而非违反了刑法、民法等其它法律规范的行为。

  ▲三、处罚原则

  法定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

主要内容是:

  1.处罚依据是法定的;

  2.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

  3.实施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

  4.处罚程序是法定的。

  公正、公开原则

  处罚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对受罚者用同一尺度平等对待。

  处罚公开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必须公开。

行政机关对于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份、主要事实根据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情况,除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并由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以外,都应向当事人公开。

  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

  

(1)一行为不再理。

行政主体对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者补正。

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当先撤销,再重新处理。

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撤销的,应依法给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2)一行为不再罚。

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如合并处罚、一事多层罚、一事罚多人、一事多行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

  (3)一行为不再同种罚。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

这主要指一个违法行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的情形,即法理上所称法条竞合或者规范竞合。

一旦出现规范竞合,应当允许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依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

但为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体不能对行为人采取相同种类的处罚。

  (4)一行为不得两次以上罚款。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只能给予一次罚款。

如果几个行政主体对涉案违法行为都有权罚款,根据效力优先原则,应该是谁先罚款谁有效。

  当然,一行为不再罚也不是一个恒定的法律原则,它有以下几个例外:

  

(1)合并处罚。

在法定并处的情况下,因可以并处的处罚种类极有可能在程序尤其是时限上不一致,故并处的几种处罚可以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并可以采用几个不同的处罚决定书。

  

(2)一事多层罚。

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的,如果法律有明确规定,行政主体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罚决定书,分别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3)一事罚多人。

几个违法行为人共同违法的,行政主体可以以不同处罚决定书,对各该违法行为人分别处罚。

  (4)一事多行为。

某一个违法事件涵盖多个违法行为时,如果各该违法行为性质不同,在法律上应构成不同处罚理由,行政主体可以以违法行为为单位分别作出处罚;如果各该违法行为性质相同,则构成法律上的连续行为,行政主体只能以一个违法行为作出一个处罚。

  结合教育原则

  行政处罚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制裁,它兼有惩戒与教育的双重功能。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处罚达到教育的目的。

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的适用中应当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民事刑事责任适用原则

  民事刑事适用原则是指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的原则。

行政相对方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得以已给予行政处罚而免于追究其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因为行政制裁与民事制裁、刑事制裁的性质及对象等是不同的。

  申诉和赔偿原则

  相对方对行政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罚依法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相对方因违法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

在行政处罚中必须提供充分的救济,才能真正保障相对方的权利。

  处罚追究时效原则

  自违法行为终止之日算起,二年内未追究责任的不再处罚。

单行条例中另有规定的依规定。

[2]

  ▲四、处罚种类

  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指行政处罚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具体惩戒制裁手段。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的行政处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学理上:

  人身罚

  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

  行政拘留罚。

这是最严厉的行政处罚。

人身罚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

  1.行政拘留。

也称治安拘留,是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在短期内剥夺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2.劳动教养。

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或有轻微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且又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实施的一种处罚改造措施。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

决定规定,劳教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教决定有效;劳教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

  2013年12月底,北京市所有劳教所均已摘牌,所有劳教人员也均已被释放。

  行为罚

  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

它是仅次于人身罚的一种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

  1.责令停产、停业。

这是行政主体对从事生产经营者所实施的违法行为而给予的行政处罚措施。

它直接剥夺生产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

只适用于违法行为严重的行政相对方。

  2.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这是指行政主体依法收回或暂时扣留违法者已经获得的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证书。

目的在于取消或暂时中止被处罚人的一定资格、剥夺或限制某种特许的权利。

  财产罚

  财产罚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

它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

  1.罚款。

指行政主体强制违法者承担一定金钱给付义务,要求违法者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量货币的处罚。

  2.没收财物(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

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将违法行为人的部分或全部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包括违禁品或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收归国有的处罚方式。

  申诫罚

  申诫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谴责和警戒。

它是对违法者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处罚方式。

  1.警告。

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者提出告诫或谴责。

  2.通报批评。

是对违法者在荣誉上或信誉上的惩戒措施。

通报批评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法条中:

6类以列举方式全部列出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拘留。

  ▲五、实施机关

  行政处法机关

  

(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享有行政处罚权、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是行政机关。

  第二,必须具有外部管理职能。

  第三,必须取得特定的行政处罚权。

  第四,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二)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若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则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三)委托实施行政处罚

  1.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受委托的组织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能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2.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3.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能够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处罚的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是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是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应当由有条件的组织进行相应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一)行政处罚的管辖

  1.根据规定,行政处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县级以下(不包括县级)的行政机关如果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另行规定或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依法委托,不得享有、行使行政处罚管辖权。

  3.两个以上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关如对同一行政违法案件都有管辖权,在案件管辖上发生争议,双方又协商不成的,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4.对行政违法案件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若发现相应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认定构成犯罪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处以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二)行政处罚的适用

  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

一是必须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且该违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二是行政相对人具有责任能力;三是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处罚;四是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

  行政处罚的适用方式:

  1.不予处罚。

根据规定,

  A.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C.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D.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2.从轻或减轻处罚。

从轻处罚,是指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轻的种类或者依照处罚的下限或者略高于处罚的下限给予处罚,但不能低于法定处罚幅度的最低限度。

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幅度的最低限以下给予处罚。

如,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从轻处罚2000元,减轻处罚1000元。

根据规定,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有:

一是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二是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三是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四是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五是其他依法应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

  关于从重处罚问题,《行政处罚法》未作明确规定。

有的特别法律、法规,如《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对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

该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1)因走私被判处刑罚或者被海关行政处罚后在2年内又实施走私行为的;

  

(2)因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海关行政处罚后在1年内又实施同一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的;

  (3)有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的。

  又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1)有较严重后果的;

  

(2)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4)6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三)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为2年,在违法行为发生后2年内未被行政机关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规定,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连续状态,是指行为人连续实施数个同一种类的违法行为;继续状态,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

  ▲六、限制

  适用条件限制

  行政处罚适用是指行政主体在认定相对方行为违法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相对方是否给予行政处罚和如何科以处罚的活动。

  行政处罚的适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政处罚适用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违法行为客观存在。

  2.行政处罚适用的主体是享有法定的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3.行政处罚适用的对象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

  4.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是指对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还需其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

  处罚权的限定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国家有权机关在行政处罚立法上的权力配置。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划分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可以设定任何种类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行政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另行作出行政处罚规定。

  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另行作出行政处罚规定。

  4.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部委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按照本条的情形规定行政处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上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

  6.除上述规定外,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处罚主体限定

  行政处罚必须由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实施。

  在中国,只有法律、法规规定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才是行政处罚的主体。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受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也可以行使某些行政处罚权,但他们是以委托的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活动,其行为后果也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

因此,受委托的组织不能成为行政处罚的主体。

  ▲七、程序

  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人的权利和利益的限制甚至剥夺,是一种较严厉的制裁行为,因此,行政处罚的适用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

  简易程序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指行政处罚主体对于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

  1.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对该违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有明确、具体的法定依据;

  (3)处罚较为轻微,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

  2.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遵守以下程序:

  

(1)出示执法证件,表明执法人员身份;

  

(2)告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

  (3)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4)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当场处罚决定书;

  (5)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是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的基本程序。

  一般程序适用于处罚较重或情节复杂的案件以及当事人对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一般程序的具体内容有:

  1.调查取证;

  2.告知处罚事实、理由、依据和有关权利;

  3.听取陈述、申辩或者举行听证会;

  4.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紧急听证程序

  紧急状态之下,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及效率的考虑,行政机关在作出正常状态下应举行听证的三类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之前,是否可以不经相应的听证程序就作出处罚决定,应当由法律预先规定,授权行政机关根据紧急状态的程度并遵循比例原则予以确定,在强调保障公共目的实现的同时,应兼顾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处于高度紧急状态中的地区,行政权力作为紧急权力的主要承担者其表现形式应为行政强制;而处于低度紧急状态中的地区,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循行政程序,在涉及需要听证的行政处罚时,必须进行听证。

  执行

  编辑

  行政处罚的执行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当事人自觉履行原则;

  2、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

  3.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但是,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除外。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加处罚款、拍卖查封或扣押的财物、划拨冻结的存款、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等措施。

  法律法规

  编辑

  行政处罚是指有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与行政违法相对人之间行政处罚的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行政处罚法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广义的行政处罚法泛指一切有关行政处罚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

  根据中国的立法体制,行政处罚法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其法律效力仅次宪法。

法律可以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之外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就是法律。

中国许多现行法律都对行政处罚作了规定,成为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其法律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行政法规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等。

大多数行政法规成为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最广泛的法律依据。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性法规都对行政处罚作了具体规定。

因此,地方性法规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规章

  规章是特定行政机关依照行政程序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部委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员会依法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章。

规章作为行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量涉及行政处罚的内容。

如《关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因此,规章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法除了以专门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形式表现以外,大量的是以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的行政处罚条款和行政处罚专章的形式存在的。

  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听证制度

  编辑

  听证程序是指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其实质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听证程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特别重视。

中国最早规定听证的是1996年施行的《行政处罚法》。

随后,1998年施行的《价格法》、2000年施行的《立法法》先后规定了听证制度。

  程序特征

  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不是与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并列的独立、完整的程序,而只是一般程序中的一道环节,主要是对特定的行政处罚作出决定之前,在案件当事人和调查人员共同参加的情况下,由行政机关的专门人员主持听取当事人的申辩、质证和意见,以进一步查清事实和核实证据。

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如下图:

  行政处罚中设置听证程序,其目的在于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与公正性,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听证程序与复议、诉讼不同,复议与诉讼是一种事后监督程序;而听证程序是一种事先、事中监督程序,是行政机关自我监督、自我改正程序。

  听证适用范围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政部门在作出下列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