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36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 含答案高考.docx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课时精练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含答案高考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A.A地平整土地,林粮间作

B.B地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C.C地抽水灌溉,开辟茶园

D.D地筑坝蓄水,建水电站

解析:

图示表明高原面被流水侵蚀所形成的冲沟,应为水土流失,B地虽为缓坡,但不宜种水稻,因为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侵蚀;C地不宜开辟茶园;D地筑坝蓄水不合适,要考虑此地地质条件多为黄土,且降水不丰富,所以B、C、D三项不正确。

答案:

A

(2013·惠州三模)读“我国6省区天然草地面积与理论载畜量散点图”,完成2~3题。

2.比较6个省区,可知()

A.内蒙古和四川的天然草地面积最广阔

B.西藏和黑龙江的理论载畜量较大

C.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大的是黑龙江

D.天然草地面积广的省区理论载畜量高

3.若对某省区天然草地面积进行监测,最适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A.RSB.GPSC.GPRSD.GIS

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黑龙江天然草地面积约为500万公顷,而理论载畜量却有2000万只羊,比较其他省区,其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大。

第3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适合遥感(RS)技术。

答案:

2.C 3.A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完成4~5题。

径流带

降水量/mm

蒸发量/mm

径流深度/mm

<200

<200

<10

200~400

200~400

10~50

过渡带

400~800

300~400

50~300

800~1600

400~700

300~900

>1600

>700

>900

4.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对应的径流带及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甲 水土流失

B.乙 荒漠化

C.丙 水土流失

D.丁 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5.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A.河流的综合治理B.水土流失的防治

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D.中低产田的治理

解析:

第4、5题,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乙为少水带,主要指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丙和丁主要为多水带和丰水带,主要指我国的湿润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

4.C 5.C

6.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a地—种草护坡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D.d地—修筑梯田

解析:

a地位于塬面上,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b地位于缓坡,可以开辟水平梯田,减少水土流失;c地位于沟谷,适合打坝建库;d地坡度较陡,应该植树种草。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

读图完成7~8题。

7.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解析:

第7题,塔里木盆地中部为自然荒漠,河流上游山区人类活动稀少,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第8题,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答案:

7.D 8.C

下面是贵州省某山区某县1961年和20XX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表。

据此完成9~10题。

     年份

项目     

1961

2011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覆盖率(%)

36.79

20.46

年降水量(mm)

1369

1087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平方米)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31

6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21.5

40.1

9.从上表数据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D.人均粮食产量

10.与1961年相比,该县20XX年雨季地表径流量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量大B.植被破坏严重

C.农业用水量减少D.蒸发量增大

解析:

第9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1961年的耕地面积约为18.6平方千米/万人,20XX年的耕地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在下降,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人均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1961年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44平方千米/万人,20XX年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70平方千米/万人,呈上升趋势;19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45吨,20XX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30吨,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

第10题,读表格可知,该县20XX年的森林覆盖率低于1961年,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最终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

而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故选B项。

答案:

9.C 10.B

(2013·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1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解析:

第11题,这个题目已经说出了有地形图,分析四个选项,只有降水量和水土流失关系最密切,所以选B项。

第12题,这个题目定义强调的是流域内产出,所以一定是流域出口处收集的才是,故选D项。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XX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XX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

(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2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分析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而这些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14.(2012·长宁质检)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沙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有哪些?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

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解析:

(1)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

(2)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对地形的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

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

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