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50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docx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1、【故】

1.<形>旧,原来。

《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学过的知识。

《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

“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

“既克,公问其故。

3.<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及】

1.<介>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到,至。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桃花源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和,与。

《出师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

1.<代>你,你的。

《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副>于是,就。

《狼》: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

“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

“乃入见。

《公输》: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4.<副>竟然,却。

《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动>是。

《陈涉世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其】

1.<代>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曹刿论战》: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

“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

指海。

《山市》: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可见其顶”。

(其:

指楼。

《伤仲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

指诗。

《狼》: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

指麦场。

《小石潭记》: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

指潭。

《岳阳楼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

指滁州城。

《隆中对》: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

“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

指千里马。

《观潮》: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其:

指潮。

3.相当于“他们”。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

“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代>第一人称代词。

相当于“自己的”。

《童趣》:

“蹲其身,使与台齐。

《伤仲永》: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柳先生传》: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代>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

《伤仲永》: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智子疑邻》:

“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

这家。

其子:

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其上:

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代>指示代词。

相当于“其中。

《狼》:

“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

“既克,公问其故。

(6)<副>表推测。

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副>表肯定。

相当于“其实”。

《马说》:

“其真不知马也。

(8)<副>表反问。

相当于“难道”。

《马说》:

“其真无马邪?

(9)<助>用来加重语气。

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5、【且】

1.<副>犹,尚且。

《伤仲永》: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副>暂且,姑且。

《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连>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连>况且。

《陈涉世家》: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唐雎不辱使命》: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

5.<副>将近。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6、【然】

1.<代>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

“父利其然也。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

《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隆中对》:

“谓为信然。

《出师表》: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公输》: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形>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童趣》: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

”“不觉呀然一惊。

《山市》:

“居然城郭矣。

”“尘气莽莽然”。

“则黯然缥缈”。

《咏雪》: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

《口技》: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桃花源记》: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

“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岳阳楼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4.<连>然而,但是。

《山市》:

“然数年恒不一见。

”。

《醉翁亭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公输》:

“然胡不已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若】

1.<动>像,好像。

《山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咏雪》: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

“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若夫:

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近似“像那”)

2.<动>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代>称。

《陈涉世家》: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4.<代>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连>假如,如果。

《游山西村》: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唐雎不辱使命》: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8、【为】

(一)wéi

1.<动>做,干。

《核舟记》: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为:

指雕刻。

《醉翁亭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为:

酿。

《出师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行拂乱其所为”。

《鱼我所欲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动>当,担任。

《孙权劝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论语•为政》:

“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陈涉世家》:

“项燕为楚将”。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动>筑,造。

《陈涉世家》: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输》: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动>题,写。

《伤仲永》: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动>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论语•泰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唐雎不辱使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童趣》: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公输》:

“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

《五柳先生传》:

“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动>成,成为。

《夸父逐日》:

“弃其杖,化为邓林。

《伤仲永》:

“卒之为众人”。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石潭记》: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为:

凝结,结成。

7.<动>以为,认为。

《两小儿辩日》:

“孰为汝多知乎?

《孙权劝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口技》: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陈涉世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动>是。

《山市》:

“始悟为山市。

《塞翁失马》: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两小儿辩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核舟记》: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陈涉世家》: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隆中对》:

“谓为信然。

《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公输》: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也。

”“为与此同类。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名>心理活动,心情。

《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之为”。

10.<语>表示疑问语气。

《公输》:

“夫子何命焉为?

11.<介>被。

《童趣》:

“舌一吐而二虫皆为所吞。

《观潮》: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满井游记》:

“山峦为晴雪所洗。

《陈涉世家》:

“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隆中对》:

“贤能为之用。

(二)wèi

12.<介>给,替。

《论语•学而》:

“为人谋而不忠乎?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3.<介>因为。

《童趣》:

“昂首观止,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14.<介>为了。

《鱼我所欲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5.<介>为了„„。

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教材注为“为此”。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6.<介>向,对。

《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陈涉世家》: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9、【以】

1.<动>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

“以为妙绝。

《三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2.<介>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

“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

“投以骨。

”(以:

一说“把”)。

“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

“祭以尉首。

《出师表》:

“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

“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

“何以战?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3)<介>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童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

“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满井游记》: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陈涉世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

“徒以有先生也。

(5)<连>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隆中对》: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

“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

“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表示目的关系。

①可译为“来”、“用来”。

《狼》: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②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10、【因】

1.<动>顺着,就着。

《咏雪》:

“未若柳絮因风起。

《核舟记》: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介>依靠,凭借。

《隆中对》: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连>因此。

《送东阳马生序》:

“余因得遍观群书。

《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副>于是,就。

《五柳先生传》: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因屏人曰”。

11、【于】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童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伤仲永》: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口技》: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狼》:

“其一犬坐于前。

《大道之行也》: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记承天寺夜游》:

“相与步于中庭。

《观潮》: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惊涛万仞中”。

《马说》: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岳阳楼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满井游记》:

“于时冰皮始解”。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试用于昔日”。

“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惠子相梁》: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于是鸱得腐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可译为“到”

《夸父逐日》: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

”“何至于此!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对》: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还于旧都。

《公输》: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皆朝于齐。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可译为“从”。

《大道之行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唐雎不辱使命》: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休祲降于天”。

《公输》: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惠子相梁》:

“夫鵷雏发于南海”。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①可译为“向”。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送东阳马生序》: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惠子相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