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08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docx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B.自然C.社会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

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B.能力C.气质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A。

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

答案A

是认知过程,答案C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D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B.需要C.客观现实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B.心理特征C.心理过程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B.情感C.能力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B.信念C.性格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C。

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1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C.感知活动过程D.思维活动过程

B【解析】注意在包括知、情、意的整个心理过程中都有体现。

13.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倾

向性

B【解析】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

14.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B【解析】反射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

15.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A【解析】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属于应激性,它没有神经系统。

16.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

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该反射被称为(

A.工具性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第一信号系统

C【解析】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含义。

17.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D【解析】此题要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不同。

其他三项都属于条件

反射。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

B.谈梅生津

C.睹物思人

D.望而生畏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注意两者的区别。

注意“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而“谈梅生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19.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

A.泛化B.分化C.强化D.动力定型

C【解析】强化的含义。

20.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D【解析】略。

21.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解析】略

22.(

)合称为脑干。

A.延脑脑桥间脑

B.间脑小脑大脑

C.延脑脑桥中脑

D.脑桥中脑间脑

C【解析】略。

23.下面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

A.延脑

B.脑桥

C.中脑

D.间脑

D【解析】略。

24.神经元具有(

)的机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A【解析】略。

25.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C【解析】大脑皮层的区域划分及位置要牢记。

26.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

A.正诱导

B.负诱导

C.扩散与集中

D.相互诱导

B【解析】负诱导的含义。

27.“引水上山”体现了人类心理的(

)特点。

A.概括性

B.预见性和目的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制约性

C【解析】“引水上山”体现了人类心理的主观的能动性。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A.脑的机能

B.对客观认识的反映

C.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D.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D【解析】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9.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1879

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A【解析】心理学独立的标志要记牢。

30.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亚里士多德

C.杜威

D.桑代克

A【解析】略

3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冯特

C.詹姆斯

D.华生

B【解析】略

3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

()

A.人本主义学派B.格式塔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

析学派

D【解析】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3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

的、最根本的动因。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桑代克D.巴甫洛夫

A【解析】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34.()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

件。

A.弗洛伊德B.华生C.埃里克森D.皮亚杰

B【解析】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35.()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

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A.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B.皮亚杰

C.维果茨基

D.行为主义

B【解析】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36.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

A.卡尔

B.皮亚杰

C.罗杰斯

D.奈塞尔

B【解析】略。

37.()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

织的意义。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格式塔

D.认知

C【解析】格式塔学派的基本观点。

38.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是(

A.卡尔

B.皮亚杰

C.罗杰斯

D.奈塞尔

D【解析】奈塞尔《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39.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

)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C【解析】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忽略研究人的行为的内在过程。

40.(

)首创实验内省法。

A.卡尔

B.皮亚杰

C.罗杰斯

D.冯特

D【解析】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

4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

A.冯特和铁钦纳

B.马斯洛和罗杰斯

C.华生和斯金纳

D.詹姆士和杜威

B【解析】略。

42.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

D【解析】略。

43.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个案研究法

C【解析】测验法需要常模来比较分析数据。

44.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D【解析】观察法的特点。

45.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C【解析】调查法的特点。

46.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A【解析】个案法的含义。

47.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C【解析】调查法的含义。

4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

识。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B.发展性C.系统性D.教育性

C【解析】系统性原则的含义。

49.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

下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

D【解析】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性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心理过程属于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B.想象C.记忆

D.情感

E.注意

ABC【解析】认识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下列选项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价值观

B.动机

C.能力

D.性格

E.意志品质

CD【解析】价值观,动机属于个性心理倾向。

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

3.下列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学派的有(

A.铁钦纳

B.苛勒

C.霍尔

D.考夫卡

E.韦特海默

BD【解析】铁钦纳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霍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4.下列选项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态度

B.兴趣

C.动机

D.品德

E.智力

ABCD【解析】品德是个性心理特征。

5.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有()

A.学习心理

B.人格及其发展

C.品德心理

D.教学与管理心理

E.心理健康与辅导

ABCDE【解析】略。

6.两门学科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这两门学科是(

A.古代哲学

B.生理学

C.脑科学

D.近代哲学

BD【解析】略。

7.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影响其诞生的学科理论有(

A.计算论

B.信息论

C.控制论

D.系统论

ABC【解析】略。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B.知觉C.想象D.观察

A【解析】注意的含义。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D【解析】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了新异刺激的对比。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B【解析】注意的集中是指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或对各种干扰刺激

进行抑制。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朝向反射

C【解析】随意注意的特点。

5.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对象的数目是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A【解析】又叫注意的广度。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A【解析】注意分配的典型含义。

要注意区分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

分散又叫分心。

7.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C【解析】注意的分配。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

C【解析】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9.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相隔太长时间再发出起跑信号,则运动员的成绩

就可能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是因为运动员有()

A.注意的稳定性B.持续性注意C.注意的动摇D.注意的分配

C【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

动摇)。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

B【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

动摇)。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

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A【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B【解析】绝对阈限的含义。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D【解析】差别感受性的含义。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C【解析】感觉适应时,通常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能使感受性上升,强刺激的持

续作用能使感受性下降。

所以选答案C。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B.急速下降C.缓慢上升D.急速上升

A【解析】考查的是暗适应现象。

暗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感觉适应

D【解析】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叫感觉适应。

17.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C【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象症

D.视觉障碍

B【解析】感觉对比现象。

19.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既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C【解析】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为即时对比。

20.客观物体的整体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记忆

B【解析】知觉的含义。

2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B【解析】还有知觉的整体性。

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

D【解析】此题容易混淆,一旦确定某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而不是感觉。

23.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记忆B.听知觉C.思维D.想像

B【解析】知觉的含义。

24.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

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

A【解析】知觉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5.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

C【解析】知觉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6.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不变性

C【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

2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C【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28.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A【解析】知觉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9.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

A【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

30.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

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D【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31.漫画家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别人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知觉特

征是()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

D【解析】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

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做是鲜红色的,这

是知觉的()

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整体性

A【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3.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C【解析】错觉是一种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并且不可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

34.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

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D【解析】考查观察敏锐性的含义。

35.利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进行的直观教学称为()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动作直观

B【解析】模像直观的含义。

36.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D【解析】再认或回忆是属于一个过程,是两种表现形式,所以选择答案D。

37.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编码B.提取C.保持D.加工

B【解析】考查信息加工观点下记忆过程的阶段。

3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C【解析】考查再认的含义,注意和回忆区分开来。

39.学生在做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D【解析】考查回忆的含义,注意和再认区分开来。

40.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

A【解析】考查情景记忆的含义。

41.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B.长久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语词性记忆

C【解析】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是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而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

42.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

C【解析】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相匹配,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相匹配。

43.在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是()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有意识记

D.不随意识记

C【解析】有意识记的含义。

44.具有容易保持和恢复特点的记忆是()

A.语词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