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30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甘肃省秦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检测考试试题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

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

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

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

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

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

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D.《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D.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一宗重要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

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

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

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

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

解褐将作监丞。

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

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

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

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

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

易简奏曰:

“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

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

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从之。

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诏可。

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

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

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

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

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

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

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

“不谓及此,易简罪也。

”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

“何以教子成此令器?

”对曰:

“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

“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

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

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

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

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

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2)召薛氏入禁中,问曰:

“何以教子成此令器?

”对曰:

“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

“真孟母也。

(二)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

【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2)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

(3)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4)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的名曲的情形。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两句展现了作者泛舟于江面,随意飘荡,自由自在的情景。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汉危急之时,内外臣子毫不懈怠、舍生忘死的原因是“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选,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0.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930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

1930年至1949年期间,是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來,建立自己史学思想体系的时期。

1931年夏天,钱穆应聘执教北京大学。

他讲课史料充分,并能彼此相关,上下相顾,遵从客现,不发空论。

对制度经济、文治武功等,选择历代的精华,阐述其发展流变与相承,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历代人的有关意见,来陈述有关的各项得失。

在北大期间,钱穆不仅教学,还从事学术研究,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他先后出版了两部重要的代表作:

《先秦诸子系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大有贡献。

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并非绝对可靠。

《竹书纪年》可以补此缺陷,但此书出而复佚。

今传世本错误百出,如不加整理很难作为考辨的依据。

加上一般人都信史籍而不信诸子之书,以致诸子年次难以成其条贯。

如上所述,钱穆研究《竹书纪年》厘订今传世本的错误,以此来订正《史记》中的伪误,注释的牴牾。

同时又考诸子群书,参证诸子的行事,政治上的事故,六国的年代顺序,与山川地理参伍以求,错综以验,辨伪订伪,定世排年,立一说必推之子书、史书而皆须准确无误,证一伪必考其时间、地点而确皆无误,真是丝丝入扣。

至于其辨析之精,引证之博、则是世所罕见的。

然而,钱穆初衷不想单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想使研究战国史的人对这一段纷乱的史事有比较清晰明朗的年代顺序为信据。

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据杨树达日记,陈寅恪先生对钱著评价很高。

杨先生在日记中写道:

“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

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

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

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

”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1937年5月,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他在北大上课的讲义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钱穆不同意近代学者那种把汉学和宋学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不了解宋学,也就不可能知道汉学,更无法评论汉学宋学之是非。

钱穆在此独出心裁地将清代学术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

这种卓然不群的见解,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因为近代学者言清代学术诸书,如章炳麟、梁启超等的著作,均未尝提及清代学术与宋学的联系,遂使人迷失其渊源。

如今钱穆特为指出,才真正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钱穆写成《国史大纲》。

钱穆于是书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

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再看钱穆书中的取材布局、用词造句皆耗费了不少心血。

有些读史的人,不明白这部史书的布局,何以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国而略于外族?

在取材上,何以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

在词句上,何以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

因为辽、金、元、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乱世,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治世。

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

《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全国。

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选自郭齐勇、汪国群《钱穆评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数十年孤陋穷饿,于古今学术略有所窥。

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

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

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

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

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镬([jǔyuē]规矩法度),时切其响慕。

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自序)

②钱先生主张学习西学,但是吸纳和消融西学,必须应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上海大学陈勇《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前人考证诸子年世,是根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于是钱穆就以今传世本《竹书纪年》为据来考证诸子年世。

B.《先秦诸子系年》辨析之精,引证之博,世所罕见,陈寅恪对钱著评价很高,认为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C.本文引用杨树达的日记,既内容丰富真实,又体现了钱穆《诸子年系》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D.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是他在北大上课用的讲义,该书是在近代学者研究汉学与宋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观点。

E.为弘扬传统文化,钱穆笔耕不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温情,不为名利动心,不因毁誉气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2)选文介绍了钱穆在国学上获得的哪些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3)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其“民族忧患意识”何以见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钱穆身上有哪些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是某单位“迎春联谊”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6分)

六、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地时间2018年8月7日,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半决赛第三名,晋级决赛。

“58秒95”赛后听到自己成绩的傅园慧难掩惊讶,“我以为是59秒!

我有这么快?

我很满意!

”被问到这次半决赛的表现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

“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已经是历史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做了这样的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太辛苦了,有的时候都感觉我已经要死了。

但是,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在8月8日的决赛中,傅园慧又一次超越自己,以58秒76的成绩获得铜牌。

傅园慧的成功给我们不少启发,请选取其中最有感悟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分析立意时,可从重点句入手分析。

如“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可从中提炼出知足常乐,拼尽全力后达到目标的“知足”;“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可提炼出尽力而为;“傅园慧又一次超越自己,以58秒76的成绩获得铜牌”可提炼出奋力拼搏,超越自己。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参考答案(教师版)

1.B《诗经》记载的是人们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不是香药香草的使用方法。

2.C“民间”之说,推论依据不足。

只能说“上层社会”。

3.D因为香药是宋代进口的主要货物,才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4.C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根据意思这是个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排除A、D两项;“坐赂削籍/流寓京师”句式一致;“光逢”是句子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其前断开,排除B项。

5.A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C项,根据原句“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意思是“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是苏易简劝诫皇上,不是皇上劝诫苏易简。

6.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7.

(1)遇上郊祀典礼,易简担任礼仪使。

这之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

易简援引唐朝旧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

(2)(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

“(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

”(薛氏)回答说:

“年幼时则用守礼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

”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

“真是孟母啊。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关键词:

(1)会、充、是、故事;

(2)禁中、令器、束、左右、状语后置句。

【附】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

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

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

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

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善,选拔为甲科之首。

授职将作监丞。

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

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

淳化元年,遭父丧。

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

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

皇上暗地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

易简奏:

“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

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

”遇上(碰上、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

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

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

下达诏书同意。

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

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

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

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

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

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

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

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

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

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

其母薛氏以杀死父亲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

“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

”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

“(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

”(薛氏)回答说:

“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

”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

“真是孟母啊。

8.诗歌鉴赏(10分)

(1)【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C选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2)【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选项,初春时节,经过小雨的润泽,春草一片朦胧,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B选项,通过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的西湖美景的喜爱,对雨也是赞美和喜爱之情;C选项,写了春雨过后,山花烂漫,同样表现作者对春雨带来的春花的喜爱之情;D选项,作者通过孤独一人漂泊在外,伴着雨声,看到离群的孤雁,不禁心生悲凉,表现一种孤独漂泊的心绪,与前三句不同。

(3)【参考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1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2分)

【思路点拨】结合上下文分析诗歌情感,“岁月无多人易老”表现时光易逝和年华老去的悲慨,“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表现壮志难酬的愁绪。

(4)【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

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