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32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docx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作为细胞有丝分裂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学习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2.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

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

3.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

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

显微镜等。

3.材料。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4.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40min)。

 

八、教学过程

程序及时间安排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0min

提出问题:

对于蝗虫,同学们了解多少?

蝗虫是如何进行繁殖的?

蝗虫的生殖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同学们先完成课件上的【基础知识】。

幻灯片出示。

【基础知识】

1.蝗虫是一种昆虫。

2.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

它的一生(受精卵)开始的。

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

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

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

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

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

3龄以后,翅芽显著。

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

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

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

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减Ⅰ中期:

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

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

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

染色体逐渐消失。

思考

 

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热情,主动思考

 

回顾基础知识

实验的过程及原则与合作学习交流12min

 

现在我们就以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为实验材料,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讨论交流分析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加深对观察性实验的过程及原则的理解

实验绘图

8min

 

学生绘图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8min)

 

 

思考、讨论

 

认同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结束

1min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学习并掌握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思考

 

附: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

1.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低倍镜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三、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

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注意事项:

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主要原因有:

没有调焦距;物像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

间期:

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

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减Ⅰ中期:

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

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

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

染色体逐渐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