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34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46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苍南.docx

十二五规划苍南

 

苍南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送审稿)

 

苍南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1

(一)现实基础1

(二)面临形势6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战略重点8

(三)发展目标10

第三章优化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4

(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14

(二)构筑“一线三带两核两域”总体空间框架15

(三)全力推进沿海开发18

第四章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品质苍南21

(一)全面建设灵溪和龙港两大中心城区21

(二)加快发展中心镇23

(三)完善现代交通网络25

第五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7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7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30

第六章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工业强县33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3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34

(三)积极发展临港工业36

(四)加快构筑“三区一带”工业空间格局37

(五)创新产业发展途径39

第七章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建设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40

(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41

(二)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42

(三)强化生产性服务支撑43

(四)健全完善生活服务44

第八章繁荣社会事业,建设文化苍南45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45

(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47

(三)保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49

(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51

(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52

第九章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苍南53

(一)努力扩大居民就业53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54

(三)着力提高社保水平54

(四)加强完善社会管理55

(五)推进强化民主法制57

第十章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绿色苍南58

(一)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58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9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59

(四)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60

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活力苍南62

(一)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62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3

(三)加快县域金融创新发展63

(四)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64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64

(六)加强区域开放合作65

第十二章实施“双十工程”,建设实力苍南67

(一)着力实施“十大建设工程”67

(二)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69

第十三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破解发展瓶颈制约70

(一)强化土地保障71

(二)强化资金保障71

(三)强化水资源保障72

(四)强化能源保障73

(五)强化抗灾能力保障74

(六)强化规划实施机制保障75

附表苍南县“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图1苍南县“十二五”总体空间框架示意图

附图2苍南县“十二五”重大农林水利设施项目布局示意图

附图3苍南县“十二五”重大能源设施项目布局示意图

附图4苍南县“十二五”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布局示意图

附图5苍南县“十二五”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示意图

附图6苍南县“十二五”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布局示意图

附图7苍南县“十二五”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布局示意图

《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苍南县委关于制定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2011年~2015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发展战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预计2010年苍南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1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828元,年均增长11.3%;财政总收入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年均增长16%;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年均增长21.8%。

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预计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8:

48.2:

44.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用好14张“国字号”金名片,加快改造提升步伐,促进结构优化。

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建设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百项重点技术改造和百项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八大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科技型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层次;推进104国道沿线市场群建设,加快传统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兴市场,完善物流体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进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城乡统筹有序推进。

灵溪和龙港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推进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功能,提升辐射带动力。

实施“百十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电气化建设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大下山脱贫力度,多渠道促进失地失渔农民转产专业。

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10元,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8810元,年均增长12.0%。

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顺利完成温福铁路苍南段、78省道改建工程、瓯南大桥等重大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江南海涂围垦工程、苍南电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图书馆、巴曹一级渔港、龙港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苍南核电项目、104国道苍南段三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完成县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7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施教育“393”计划,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预计2010年省、市级教育强镇(乡)达到24个;实施全县卫生“4111”工程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预计2010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95.5%,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万人,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2.5%和95.5%;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水库保安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

生态建设稳步开展。

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快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已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乡镇12个,县级以上生态村219个;推进“两类百村”整治,全面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月活动,初步建立“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四级垃圾处置机制。

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指标能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同时也应看到,“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

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产业低准入、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特征明显;苍南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大项目引进和新兴产业培育;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缺乏。

二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受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民间投资偏少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

三是要素制约较为明显。

苍南人多地少,尤其是建设用地数量缺乏、指标紧张,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同时苍南人才吸引力偏弱,难以集聚各类产业人才。

四是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严峻。

五是投资环境亟待优化。

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日趋弱化,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创新、民营经济创新为重点的投资环境改革亟需加快推进。

专栏1苍南县“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

2010年规划

2010年预计

预期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0

12%

249.0

11.3%

完成目标

第一产业

亿元

15.7

2%

19.5

1.7%

完成目标

第二产业

亿元

109

12.2%

120.0

13.3%

完成目标

#工业

亿元

99

12.4%

106.0

13.3%

完成目标

第三产业

亿元

115.3

13.8%

109.5

10.8%

难以完成

2

三次产业比例

6.5:

45.4:

48.1

7.8:

48.2:

44.0

难以完成

3

人均生产总值

18594

11.1%

18828

11.3%

完成目标

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620

15%

675

17.0%

完成目标

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0.6

15%

24

18.0%

完成目标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86(五年)

19%

332(五年)

21.8%

完成目标

7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亿元

112

12%

134

16.0%

完成目标

城乡协调

8

城市化水平

%

55

约1.2百分点

9

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

80

约1百分点

10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

85

社会事业

11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亿元

2.06

25%

12

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

660

15%

1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

17

14

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

%

95

15

标准化学校达标率

%

90

16

每千人医生数

2

1.76

难以完成

人民生活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05

8%

2.26

10.2%

完成目标

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万元

0.73

8%

0.88

12.0%

完成目标

19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98

20

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

集中供养率

%

95

21

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85

资源环境

22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8

完成目标

2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2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25

森林覆盖率

%

53

2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2

-20%(五年)

0.72

-20%(五年)

完成目标

27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7302

-15.1%(五年)

1.7302

-15.1%(五年)

完成目标

28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1663

-15%(五年)

0.1663

-15%(五年)

完成目标

改革开放

2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55(五年)

3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5(五年)

注:

1、2010年规划数字为经“十一五”中期评估后调整数字;2、2010年预计数字需待县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补充、核实。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苍南县将进入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应着力把握国际国内各种有利发展机遇: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将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

同时,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以低碳经济、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绿色经济、智慧地球成为全球经济新增长点。

从国内看,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民生事业也将有长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重要战略任务。

同时,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正积极部署东部沿海开放开发,新一轮沿海开放开发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从省内看,未来五年我省将进入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打造创新型省份。

“十二五”时期,苍南县在着力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机遇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充分挖掘五大发展潜力:

一是“高铁经济”助推苍南转型发展。

借助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复线、新金温铁路等构筑快速便捷交通网络,提升商贸物流辐射力,以“高铁经济”助力苍南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

二是海洋开发引领苍南跨越发展。

把握国家部署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全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机遇,加快实施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建设临港产业基地等发展平台,打造海洋经济强县。

三是扩大投资助推苍南加快发展。

借助温州全市形成的以投资为战略重点、攻坚重点来推进经济发展的大氛围,加大海涂围垦、县城新区、龙港新区、社会民生等领域投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助推苍南加快发展。

四是区位优势助力苍南开放发展。

发挥苍南县“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国家多重战略结合点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强对接海西区,打造我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

五是内外苍南人共促苍南繁荣发展。

发挥内外苍南人企业家群体优势等多重优势和苍南人精神,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在外苍南人回乡创业,促进内外苍南人互动发展,打造“回归经济”。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投资驱动、沿海开发、三带协进、中心集聚、环境优化”五大战略,着力推进县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苍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四大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

始终坚持“苍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以转型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推动苍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跨越发展。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切实强化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倍加珍惜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赶超、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优的举措,加快实现苍南崛起跨越。

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生产生活从高消耗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宜居转变,建设“绿色苍南-美丽家园”。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各方面关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二)战略重点

投资驱动。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

坚持以民间资本为主体、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思路,落实国务院新“36条”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打造政府融资平台、加大政府投资,吸引外资和在外苍南人回乡投资,加强产业和城市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以大投入建设大平台、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发展。

沿海开发。

大力推进黄金海岸线开发建设,加快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沈海高速复线苍南段等项目进程,构筑苍南临港产业基地等转型升级大平台,加快形成以新型临港工业为龙头,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发挥主引擎作用推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带协进。

立足各地特色资源,把握各自发展特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创出特色,加快构筑沿104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发展带和78省道生态产业发展带,形成“工贸并举、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和“区域优势互补、共建共荣”的县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中心集聚。

按照中心集聚、区域联动的思路,着力构建新型城乡格局。

加快灵溪、龙港两个中心城区建设,打造温州大都市副中心,强化基础设施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经济集聚等城市功能,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

加快形成金乡、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和赤溪等中心镇,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

环境优化。

推进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软环境促进硬发展的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能源、供水要素保障,以及县域综合交通、“数字苍南”信息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

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推动苍南县“科学发展、崛起跨越”。

温州南部经济中心。

统筹开发沿海一线、提升发展三大产业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灵溪、龙港两个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增强苍南综合经济实力、要素集聚能力、区域辐射能力,努力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

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

依托高铁、高速等大交通以及区位优势,着力改造提升浙福水产城、浙闽农贸综合市场、温州礼品城、浙闽副食品市场等重点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加快培育苍南汽车贸易城、龙港国际家居生活广场等新兴市场,推进龙港物流基地、顺达物流仓储中心等物流基地,巴曹、霞关等港口作业区,以及县城新区商业综合体、站前商业综合体、龙港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努力构建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

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

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等重要战略机遇,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苍南工业园区、台北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霞关对台贸易试点口岸等功能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经贸、旅游、制造业、农业等方面与台湾的对接,强化合作共赢,努力打造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

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

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品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达3.3万元,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总收入达50亿元,年均增长15.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79亿元,年均增长26%左右。

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成效明显,“442”区域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力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三产比重达4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8%左右;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1.5%。

城乡统筹达到新水平。

基本形成以灵溪、龙港为核心、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以中心村为基础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61.5%。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5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12%左右。

城乡、区域、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

在实现社会保障多层次、全覆盖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主要指标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县社会事业初步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城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推进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向落后乡镇、农村延伸,初步构建覆盖全县乡村的公用设施网络;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和民主水平,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问题发现、解决机制。

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效。

海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苍南初步建成。

体制机制创新得到新进展。

统筹城乡发展、民营经济制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台商投资创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服务,初步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专栏2苍南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预计

2015年建议目标值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综合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9

440

12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95

3.3

11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4

50

15.8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7

279

2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4

270

15

预期性

6

工业总产值

亿元

675

1200

12

预期性

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

15

预期性

转型升级

8

三次产业比例

 

7.8:

48.2:

44.0

4.9:

47.5:

47.6

-

预期性

9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0.8

1.5

年均0.14个百分点

预期性

10

每万人拥有人才数

660

880

6

预期性

11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

85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

18

年均1.8个百分点

预期性

城乡统筹

13

城市化水平

%

61.5

预期性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