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39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

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

上:

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

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

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

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

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一地面边界层)下限:

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

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

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

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

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

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

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

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

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四、整体性:

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功能整体性:

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

五、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

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

维持。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用这些新理论认识地球表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中。

六、自然地理系统

1、定义:

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组成:

(1)物质组成:

三个无机组成成分——固体(岩石)、液体(水)、气体(大气)和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生物。

(具有广布性、集中性和成层性)

(2)能量组成:

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3、基本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稳定性、变异性。

4、地球的四大循环:

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

5、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结构的特点

1)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

2)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

3)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

4)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6、五大组成:

土壤、地貌、气候、水文、生物,

★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

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

“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例: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八、植被破坏的影响

1、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易发生洪涝灾害

2、动物:

失去栖息地,被迫迁移

3、地下水:

渗入的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4、土壤: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的贫瘠

★九、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一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成物质基础廿土

岩风化作用土*粒度质地吗

石*母一►化学成分>养分一

质矿物养分(氮除外)壤

2、气候与土壤

1)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2)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程。

3、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地形与土壤

1)地势:

气候和植被

2)坡度: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坡向:

阴坡、阳坡

5、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

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成有力培育肥

风化作用土苔藓类植物

.1

高等植物熟

■土

消极利用退

☆十、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特点:

1、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2、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3、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十^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

1、分层结构:

源于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的分层结构。

垂直结构

2、渗透结构:

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3、地域结构:

相互作用的各组成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一定规律发生的分异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单元。

十二、节律性

1、地理节律:

把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的规律。

2、节律性,或周期性:

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3、分类:

1)天文因素所引起的节律;太阳黑子活动、受其他天体影响、潮汐变化

2)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3)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

4、特点:

层次性、耦合性、变异性。

十三、方向性

1、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

A)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主要由H20,CO,CO2,N2,HN3和CH4等所组成。

B)二氧化碳大气:

CO2、N2

C)现代大气:

N2、02

2、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A)生命的起源,大体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

(1)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

(2)从

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B)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原始地球上的海水具有原始生物繁衍的良好环境。

C)植物演化的方向性:

藻类t蕨类t裸子植物t被子植物。

D)动物发展的方向性:

单细胞动物t无脊椎动物t鱼类t两栖类t爬行类t哺乳动物t人类的进化过程。

十四、地域分异

1、定义: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变化,以致形成多及自然区域的现象。

2、因素:

A)太阳能一一地带性分异因素B)地球内能一一非地带性分异因素

3、尺度:

A)大尺度(地理现象随纬度变化而发生的分异,海陆间的差异)

B)中尺度(具有足够高度的山脉的垂直带性差异)

C)小尺度(河谷内部、丘陵阴阳坡的差异)

不同尺度之间的地域分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相互

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高级分异是低级分异的基础,低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层次分异

的背景上发生的。

十五、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A)纬度地带性概念:

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B)主导分异因素一一主要与地带性分异因素有关。

(太阳能)

促进对流作用的强烈进行.降水丰沛

1

气候湿热,低压静风,径流充沛.沼泽在平原广布

I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土层深厚

!

分布着雨林植被等

C)特征:

大陆纬度地带性只在低纬和高纬表现的最明显,可形成横跨整个大陆,大致

与纬线平行的条带状综合自然地域单位。

而在中纬度,因与其他分异规律叠加,形成与纬度

方向有一定偏差的地域单位,称为水平地带性单位。

D)表现:

大陆纬度地带性在形式上是热量一温度分带性,实质上是在水、热条件支配下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自然地域分异单位。

2、大陆干湿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A)概念:

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

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称为经度地带

性。

它与经度无关。

B)主导分异因素:

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

C)特征:

大陆干湿地带性的表现形式与纬度地带性相反。

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显,甚至没有。

D)表现:

沿海降水多,内陆干燥少雨,形成了从海洋到内陆的森林一一草原一一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在纬度差异不大,以水分差异为主造成的分异。

3、垂直带性

A)垂直带性:

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B)主要原因:

地势高度的变化。

C)特征: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

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D)表现:

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环带状的现象。

4、水平地带性分异

A)水平地带性:

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

a•有些地方热量分异占优势一一纬度地带性质

b•有些地方水分差异占优势一一经度地带性质

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东北、华北)所以,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斜交。

5、省性分异

A)省性:

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

B)省性可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6、带段性分异

A)带段性:

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具有不同的规模。

注:

1、省性和带段性分异的关系

(1)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

(2)当纬度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非地带分异表现为省性。

(3)当非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地带性分异则是带段性。

2、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

相似性:

1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

水平地带性是从赤道向两极,垂直地带性是从山下到山顶,两者依次递变的自然带类型大致相似

2垂直带谱的基带与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地带相似;

3成因相同:

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差异性:

1自然带的宽度不同:

山地垂直带的宽度以百米或千米递变,水平自然带则为百公里

或千公里。

2湿度变化的成因不同:

水平自然带的湿度变化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垂直自然带的湿度变化主要是受地势高度和坡向的影响。

3光照差别大。

水平地带的日照情况是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发生变化,而在垂直带

中则不发生这种变化。

4垂直地带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及综合特征更为复杂,出现水平自然带所没有的特性。

第三章

一、自然区划

1、定义:

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2、理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3、分类(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部门自然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综

合自然区划(对象:

自然地理综合体)

差别:

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

征进行划分。

联系:

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

划为依据。

4、原则和方法:

A)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

B)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C)空间连续性原则(类型制图法)

D)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形成:

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

2、分类:

A)双列系统(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

B)单列系统(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3、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1主导分异因素:

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

2不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

综合性是不完全的

3空间的分布:

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4更替规律:

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呈对称分布形式。

5界线:

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1主导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

2空间分布:

非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相互对立,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而是“切

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3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4更替规律:

非地带性单位在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而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

到内陆;

5界线:

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A)大区:

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址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

B)地区:

比大区低一级,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其地势和地理位置觉得了自然条件在其范围内水平的或垂直的一定地带性型。

C)亚地区:

是地区的一部分,主要是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和气候差异等影响下由地区分化出来的。

6、单、双列系统区别:

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一个从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两

种并列的区划单位。

另一个从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而单列系统中联

系单位是基本的。

7、单列系统分类:

A)统一单列系统:

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

B)交叉单列系统:

认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可以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两种单位系统,

但为了消除双列系统在使用上的不方便,又保持科学的完整性,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

次交叉排列到一个系统中。

C)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

&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有以下特点:

1交替使用地带与非地带性特征作为各级区划单位划分的主要根据;

2在同级单位采用统一的指标,在不同级单位中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划;

3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依次更替,相互割切划分,体现出综合划分的特点;

4区划的下限单位一一自然小区是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单位。

9、叠置交替的单列系统具有下列特点:

1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2每个单位都是其高级单位的一部分,即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3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区(景观)才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1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

3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4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

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

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

而统一单列系统

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

二、景观

1、定义:

是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

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

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2、戈U分主要依据:

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3、特征:

⑴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⑵景观的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相应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

⑶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⑷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较明显,因此可以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⑸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

1、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6个热量带和1个高寒区;

18个;

28个;

A)等级系统,共7级:

自然区(0,不列级),3个;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一级单位),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单位),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自然县(第五级单位)。

B)优点:

⑴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⑵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⑶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⑷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

⑸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

1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

2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3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地带性;

4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

5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6区划单位的命名。

自然地区:

采用温度带+水分条件,如寒温带湿润地区。

自然地带:

温度+植被+土壤,如温带干草原黑垆土地带。

自然省:

地理名称+地貌名称,如东北部山地。

C)不足:

⑴等级单位过多,应用不方便,琐碎;

⑵命名,名称过长,不易记忆和应用;

⑶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大,争执极多。

2、赵松乔的中国自然区划新方案

A)等级单位5级:

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B)优点:

⑴强调任何区域都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统一区域,任何区域都是综合性区域,区划

从高级单位起就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结合起来;

⑵严格区分区划与类型两者的区别,在区域划分、区域命名上都避免了两者的混淆;

⑶精简了区划等级,便于使用,避免琐碎;

⑷明确提出区划与土地类型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小区由第一级土地类型组成;

⑸同级单位采用同质异量指标法,为综合指标与主导标志相结合的区划作出了典范;

⑹命名精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是成功的。

C)缺点

作者归于一区过于概括,更不利

根据温度、水分不同是可以划分不同的自然地区的,

于全国区划中同级单位的平衡或对应。

第四章

一、土地

1、含义:

⑴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概念;

⑵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

⑶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⑷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2、概念:

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3、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综合体发生、发展以及组合的地域差异,并据差异进行类型划分。

4、土地适宜性评价:

从农林牧业生产对土地要求出发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分等划级。

5、土地潜力评价:

光、热、水、土搭配——评价潜在生产能力。

二、土地分级

1、分类:

A)前苏联:

在景观下划分-----地方、限区、相

B)澳大利亚:

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C)我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

2、前苏联

A)相:

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特征:

1它是最简单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是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

2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

位。

3相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在其范围内,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适宜程

度,相同的限制性和限制强度,因而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在生产上可采取相同的措施。

4与其它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影

响)的能力最弱。

B)限区:

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

特征:

1限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级别比相高,内

部结构比相复杂。

2限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的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致的。

它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

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

3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

4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如一个阶地、一个冲沟,一个丘陵等,这种初级

地貌形态是野外划分限区的主要标志。

C)地方:

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

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特征:

1地方是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土地个体单位,是由一定地域联系的各种限区有规律

地组合而成,是复杂程度最大的土地单元。

2地方是一复杂而有序的结构,具有复区(复域)特点。

3在地方范围内,存在复杂的物质能量结构,其水体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过程,无共同的方向,这是与限区的重要区别。

4相当于一个中等地貌形态综合体(几种中等地貌形态重复出现或彼此迭置),并与

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3、我国土地分级基本单位

A)地块

概念:

地块位于一个地形单元范围内,表征一致的处境条件、一致的基质、一致的小

气候和水文状况,地块由一种生物群落占据,并在其范围内形成一种土壤。

特征:

(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个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3)地块是自然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