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40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华北电力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北电力大学.docx

《华北电力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电力大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北电力大学.docx

华北电力大学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

总结报告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1

(一)项目形成及项目建设内容简述…………………………….1

(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3

(三)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4

(四)“211工程”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具体指标的实现情况.5

二、各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12

(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2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12

2、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15

3、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18

4、工业自动化学科………………………………………….21

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24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7

1、教育基础工程建设……………………………………….27

2、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30

3、图书信息情报系统项目建设…………………………….32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

三、“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实施“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的思路…………………………………35

(一)主要经验………………………………………………….35

(二)存在问题………………………………………………….37

(三)今后发展思路…………………………………………….38

 

华北电力大学是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实行保定和北京两地办学,校部设在保定市。

自“九五”初期实施“211工程”建设以来,在国家电力公司等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牢牢抓住“211工程”建设的机遇,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设目标全部实现,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较大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将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一)、项目形成及项目建设内容简述

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是根据国家“211工程”整体规划,由国家电力公司投资建设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项目。

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后,原电力工业部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整个电力教育的发展规划,于1996年提出拟将华北电力大学的重点建设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按照国家“211工程”标准投资建设华北电力大学(电人教[1996]511号)。

鉴于当时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一部一所”的实际情况,原电力工业部对华北电力大学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上报国家教委进行了备案,并确定对华北电力大学的重点建设做到“三个不变”,即建设的决心不变,建设的目标不变,建设的投入不变(人教[1996]388号)。

随后,结合整个电力教育的投资规划的落实,启动了华北电力大学“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作(电人教[1996]605号)。

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进行了“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国家电力公司经商国家教委,同意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在国家教委正式备案的“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国电人资函[1999]166号)。

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保持电力行业特色,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以工为主,兼有文、理、经、法、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的学科新格局;合理调整结构,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比例;集中投入,加强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使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使我校成为行业特色鲜明,起示范和骨干作用,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社会主义重点大学。

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具体建设目标是:

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部分重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具有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重点大学。

“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重点学科建设:

根据我校“九五”期间发展规划和“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本着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精神,确定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含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含电磁场分析、测试和电磁兼容实验室)、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含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学科(含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实验室)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五个学科(实验室)为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基本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带动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并使重点学科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基地。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学校“211工程”整体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条件。

主要包括教育基础工程项目、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图书情报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的实验中心、实践基地,通过建设集资源共享、事务处理、办公自动化、校际合作、对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把图书馆建成藏借阅合一、学习研究合一、多种文献载体合一的多功能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等项目,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提高办学效益,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建设规划,采用国家投资和多渠道、多形式自筹资金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教工住宅和后勤保障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使我校教学科研用房改善,教工住宅解困,后勤保障运转正常,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

为了保障“211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华北电力大学强化了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

学校于1996年起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处理“211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211工程”建设办公室,负责“211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二是明确了建设指导原则:

根据学校的实际,确立了“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分层建设”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上,优化选择了对电力行业、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科教进步、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选择了教学、科研和整体发展的急需项目进行建设。

三是实行了项目管理制度:

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小组,明确了项目负责人,建立健全了项目组织和管理机制,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行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批准建设的目标、内容进行,如需变更,必须提交相应的申请报告论证材料,经“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变更。

四是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印发的《“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华北电力大学部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原则意见》、《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项目经费管理细则》、《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细则》、《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管理细则》、《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管理细则》、《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细则》、《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酬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华北电力大学部重点学科师资培养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建设能有章可循。

五是实行了奖惩制度:

学校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量计算及酬金发放管理办法》,同时对“211工程”优质建设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研人员,视贡献大小进行奖励,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致使建设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造成损失者,学校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通过这些工作,使我校“211工程”建设进行得比较规范和科学,为顺利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

(三)、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意见”,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计划总经费37000万元。

其中国家电力公司投入30000万元,学校自筹7000万元。

资金的安排为:

重点学科(含重点实验室)建设5个子项目,建设经费8400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个子项目,建设经费37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4900万元。

1996年以来,学校“211工程”建设总经费已达40446.8万元,其中,国家电力公司的“211工程”建设经费已到位31898万元,比计划投资增加了6.3个百分点,学校自筹资金8548.8万元。

重点学科(含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到位8960.8万元(自筹经费805.8万元),比计划投资增加了6.68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到位4086万元(自筹经费2671万元),比计划投资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到位27400万元(自筹经费5072万元)。

目前已完成经费额为39320.2万元,其中重点学科(含重点实验室)完成经费7930.3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完成经费3989.9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经费27400万元。

在五年建设过程中,学校本着实事求是,讲求效益的原则,对“211工程”建设的投入计划局部进行了微调,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使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经各子项目专家组验收评价和学校内部决算与审计,证明项目专项经费使用安排科学合理,经费使用管理严格规范,经费到位率和完成率高,经费投入效益显著,有力的保证了“211工程”“九五”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建设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四)、“211工程”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具体指标的实现情况

“211工程”建设是学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经过“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学校综合实力的显著增长,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1、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质量有较大突破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是“211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使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质量有较大突破。

(1)积极扩大办学规模。

“九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下同)共招收学生12929人,其中本专科生11901人,研究生1028人。

特别是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本专科生招生数以平均增长率40%以上、研究生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13500人(本专科生12363人、研究生1137人),与1996年相比,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扩大了70%和158%。

“九五”期间,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招收八千余人,为电力企事业举办各种培训253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一万三千多人次,推动了电力生产的科技进步,学校也已发展成为培养电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2)办学层次显著提高。

“九五”期间,学校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了研究生教育,以满足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教育在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内容的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人教育在强化管理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拓培训市场,为行业和地方培训高级人才;扩大了外国留学生的类型和数量,提高了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层次。

经过“211工程”建设,办学层次得到了显著提高,适应电力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3)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为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九五”期间,我校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年年上升,现已达23%;在2001年应届毕业生中,有9%的学生获得了辅修证书,有7.4%的学生获得了辅修学位;在近三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共有4人获得特等奖,3人获得一等奖,16人获得二等奖;在河北省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省一等奖多次;在今年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河北省首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高校组唯一的一等奖;在近几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作品获奖总分均居河北省高校首位,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2、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1)突出了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龙头,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九五”期间,学校确立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努力加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工业自动化学科、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等5个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些重点立项建设的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基础好、起点高。

目前,这5个重点学科已经全面完成了“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任务,学科的整体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九五”期间,通过“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了专业覆盖面,加强了学位点建设,博士、硕士等授权点数量得到了增加,使得我校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目前,学校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已经从1995年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个,且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立了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项目工作站,实现了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996年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个,增加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996年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17个;电气工程学科获准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可在六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

本科专业由1996年的19个,发展到现在的37个(含3个二学士学位专业),初步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3)加快了学科调整。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电力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了学科调整步伐,注重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建设。

1996年以来,学校新建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环境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等15个本科专业,这些本科专业的新设,改变了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单一的状况,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为构建多科性大学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复合与应用发展型的高层次人才创造了条件。

3、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明显增强

“九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扩大规模、增加能力、提高水平为重点,以转变机制、调整结构、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科研项目和成果明显增多。

1996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高科技“攀登B”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奖励基金(含霍英东基金)项目等共36项,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基金项目70余项,还完成了大批来自电力企业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科技项目;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被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300多篇。

“九五”期间,共获科研经费16546万元,是“八五”期间的5300万元的3倍。

(2)在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我国电力工业先进科技水平的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如:

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地区电网和变电站智能培训仿真系统、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研究、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研究与应用、电站设备及部件表面技术和延寿工艺的研究、热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联合脱硫脱氮技术、大型火电机组最优控制技术、工业过程建模与仿真技术、技术经济预测新理论与应用研究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都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3)科研成果转化功能显著增强。

学校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利用科研成果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如:

仿真机、微机保护系列装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控制设备等等。

校办科技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做出了一定贡献,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电力科技的进步。

4、优化了学术梯队结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九五”期间,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为主,建成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相对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1)培养选拔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九五”期间,学校注重高层次人才的选留和引进工作,通过实施“151人才工程”,重点培养、选拔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目前,我校工程院院士已由“八五”末期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3人,博士生导师由“八五”末期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38人,已有137人次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极大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年龄结构。

目前,全校教职工2326人,专任教师963人,其中,正教授159人(占教师总数的16.5%)、副教授344人(占教师总数的35.7%)。

4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所占比例由“八五”末期的10.6%、55.2%,上升到现在的37.1%、80.8%;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八五”末期的35%(博士为2%)提高到现在的55%(博士为10.2%)。

(3)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九五”期间,学校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和校、院(系)、室三级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形成了规范、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5、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九五”期间,我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我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外国文教专家项目逐年增加,共涉及专项项目20余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276人次;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的短期外国专家达247人次;我校共派出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交流586人次;共招收来自日本、韩国、挪威、印尼、巴基斯坦等国留学生50多人;先后和欧、美、日本、俄罗斯和香港地区的30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6、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物质前提和保障。

“九五”期间,通过实施“211工程”,使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优化了育人环境。

(1)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

“九五”期间,共完成建筑面积210405平方米,与《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相比,超额完成7340平方米。

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为学校教书育人环境的改善,为学校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利保障,缓解了教学、科研、实验用房的紧张状况,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改善了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和电磁兼容实验室、热力设备状态与故障诊断实验室、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实验室,新建、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建立了一批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新增实验仪器设备5036台/套,新增实验室固定资产8590.69万元;加强了学科博士点基础建设,使相应学科的基础实验条件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为学校承接大型、高水平科研项目创造了条件,为取得标志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设了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九五”以来,学校实施了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保定校部和北京校区主要教学、科研、实验及管理建筑的校园骨干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高速传输和完全共享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4)健全了图书情报信息系统。

通过“211工程”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图书馆拥有了先进的管理集成系统和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图书馆通过校园网为读者提供最新动态、馆藏信息、个人借阅信息、预约借阅、续借等网络信息服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和声像资料阅览室,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使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为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办学潜力,“九五”期间学校遵循“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到位的思路,加大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1)精减机构,实行全员聘任。

按照实际需要、精简、高效、合理、规范的原则,根据学校规模和管理跨度,通过合并、合署办公等手段精简了党政管理机构。

改革编制管理办法,按需设岗,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根据“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和约管理”的原则,对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党政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处、科级干部职务竞聘制,对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

(2)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适当拉开校内工资部分的收入差距。

按受聘岗位责任大小、贡献大小,拉开校内工资档次,将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个人收入的高低与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相关联,与学校当年的发展情况相联系。

完善人事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动态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晋职升级、聘任解聘、奖励待遇挂钩,从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3)初步实施了后勤社会化改革。

根据“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使学校后勤部门逐步与学校规范剥离,成立了后勤服务产业集团,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为今后实现后勤社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加强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九五”期间,学校党委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和落实了江泽民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