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51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docx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

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

一、概念:

1、安全:

不发生导致伤亡、职业病、设备和财产损毁的状况。

2、事故:

是指个人或集体在时间的进程中,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了与人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3、事故特征:

1事故的因果性:

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各种危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危害因素就是所说的事故隐患)事故作为一种现象,都是和其它现象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事故的发生含着偶然因素,它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2对大量同类事故的分析,可以找出内部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以此为依据采取预防措施。

3事故的潜在性:

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就会显现。

认识事故的潜在性,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是防止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4、事故的构成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管理缺陷

5、事故的模型:

事故发生要经历四个过程:

存在事故隐患—发生事故征兆—事故临界状态—进入事故过程

了解事故模型,在第一、第二过程重要的工作是做好事故预防管理;在第三、第四过程主要做好事故应急管理。

6、自救:

就是发生意外事故时,在受害区域或受灾害影响区域内的每个作业人员进行避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7、互救:

就是在有效的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灾害区的受伤人员的方法。

二、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

事故发生后,救护现场受伤人员,是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该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对受伤者能否自救和互救,是能否挽救受伤者生命,减轻伤害程度的重要环节。

对于受伤者的现场急救,要根据伤害方式、伤害部位、伤害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可行的现场急救措施。

1、对触电者:

首先抢救触电的人,要尽快按照不同的触电方式(①单相触电②两相触电③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触电),沉着、迅速、在谨防自己触电的前提下施行抢救,其方法为:

1切断或用绝缘物挑开触电人员身上的电源,关闭开关,防止二次受伤。

绝不允许用斧子或其它工具截断电源。

条件允许时,救护人员必须先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

2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立即将其抬到通风处、平放、并解开衣裤,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急救。

撬开伤员的嘴,清除口腔内的脏东西,如果舌头后缩,应拉出舌头,以防堵塞喉咙,妨碍呼吸。

急救时要耐心,防止“假死”现象,并且不要打强心针。

3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

触电人仰卧,肩下可以垫些东西使头尽量后仰,鼻孔朝天。

救护人在触电人头部左侧或右侧,一手捏紧鼻孔,另一手掰开嘴巴,(如果嘴张不开,可以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但此时要把口捂住)深呼吸后紧贴嘴巴吹气,吹气时要使其胸部膨胀,然后很快把头移开,让触电者自行排气。

吹气2秒,排气3秒,约5秒一个周期(每分钟均匀的做14—16次)。

4胸外心脏挤压法:

触电者仰卧躺在地上或硬板上,救护人跨跪在触电人腰部,两手相迭,两臂伸直,一手中指对准凹堂,手掌贴胸平放,掌根放在伤员左乳头胸骨下端,剑突之上。

掌根用力下压,(向触电人脊背方向)使心脏里面血液挤出,成人压陷3—4厘米。

挤压后掌根很快抬起,让触电人胸部自动复原,使血液充满心脏。

(成人每分钟压下60—70次,小孩80—100次)。

每次放松时,掌根不必完全离开胸壁。

做胸外心脏挤压时,手掌位置一定要找准,用力过猛容易造成骨折,气胸或肝破裂;用力过轻达不到心脏起跳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应当指出,心跳和呼吸是关联的,一旦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应当及时进行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如果现场仅一个抢救,则两种方法要交替进行,救护人跪在触电人肩膀侧面,每吹气1—2次,再挤压10—15次。

交替反复进行,动作迅速、准确、温柔、不间断。

2、外伤出血伤员的救护:

一个人受到任何外伤都有出血的可能。

因为一个人体的总血量约为5000—6000ml。

急性出血量超过800—1000ml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争取时间为伤员及时而有效的止血(包括自救止血),对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救护伤员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有的伤员伤势并不严重,但由于未及时止血就转送,结果造成失血过多而无法抢救。

出血是由于血管损伤破裂而造成的。

人身上的血管有动脉、静脉和微血管(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出血的特征是血色鲜红,出血时像小喷泉一样流出不止。

因为血的流出量大,时间稍久,就会有生命危险。

静脉出血的特点是血色暗红,血液呈持续性溢出。

因为流出的血量也很多,不容易止住,所以时间长了,也会有生命危险。

毛细血管出血的特点是伤口渗血,即血液像水珠一样断续地从伤口渗出,一般情况下会自己凝固。

不会有生命危险。

(1)救护常用的止血方法: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四种,即:

压迫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2)压迫止血法: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大血管出血的临时止血。

如一个人负了伤,只要立刻果断的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紧伤口附近靠近心脏端的动脉跳动处,并把血管紧压在骨头上,就能很快收到临时止血的效果。

血管最能被压住而止血的地方称指压点。

各指压点的控制范围如下:

1如果是面部眼以下及口腔侧出血,可在下颌角前2cm处的凹内压迫下颌动脉止血。

2如果是头部前半部出血,在耳前对着下颌关节点压迫颞动脉止血。

3如果是头后部出血,可在耳后乳突与枕部之间压迫枕动脉止血。

4如果是颈部出血,可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压迫锁骨下动脉止血。

5如果是下肢出血,可压迫股动脉止血。

6如果是上肢出血,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分别压迫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挠动脉或尺动脉止血。

(3)加压包扎止血法

这是一种适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止血的方法。

也是先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敷在伤口上,再加上棉花团或纱布卷,然后用绷带紧紧包扎起来。

如伤肢有骨折,还要另加夹板固定。

(4)加垫屈肢止血法

多用于小臂和小腿止血,也是利用肘关节或膝关节的弯曲压迫血管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它是肘窝或膝窝内放入棉垫或布垫,然后使关节弯曲到最大限度,再用绷带把前臂与上臂(或小腿与大腿)固定,假如伤肢有骨折必须先加夹板固定。

(5)止血带止血法:

这是一种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

止血时先用止血带(一般用橡胶带,也可用纱布条,毛巾、布带或绳子等代替)绕肢体绑扎打结固定,或在结内(或结下)穿一根短棒,转动此棒,绞紧止血带,直到不流血为止,然后把棒固定在肢体上。

绑扎和绞紧止血带时,不要过紧或过松。

(6)绷带包扎法

绷带有多种规格,适用于四肢和颈部包扎。

方法有:

1环形法:

将绷带环形重叠缠绕即成。

通常是第一圈环稍作斜状,第二、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最后胶布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半,打结后即可,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部、腿部及胸部、腹部等处的包扎。

2螺旋法:

通常开始用环形缠绕开头的一端,再斜向上绕,每圈压绕前圈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最后用胶布或打结固定。

此法适用于四肢、胸背、腰部等处。

3螺旋反折法:

先用环形包扎开头的一端,再斜旋上升缠绕,每圈反折一次。

此法适用于小腿、前臂等处。

4“8”字形环形法:

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形来回包扎,每圈中间和前圈相交,并根据需要与前圈重叠或压盖一半。

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

(7)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即一米见方的白布对角剪开即成,用于身体各部位的包扎。

1面部包扎:

把三角巾的顶角先打一个结,然后用于包扎头面,在眼睛、鼻子和嘴的部位剪小洞,将左右角拉到脖子后面,再绕到前面打结即成。

2头部包扎:

先沿三角巾的长边折叠二层(约二指宽),从前额包起,把顶角和左右两角拉到脑后,先作一个半结,将顶角塞到结里,然后再将左右角包到前额打结。

3胸部包扎:

如果伤在右胸,就将三角巾的顶角放到右肩上,把左右二角拉到背后(左角放长一点),在右面打结,然后再把右角拉到肩部和顶角相结。

如果伤在左胸,就把顶角放在左肩,其它包扎同上。

4背部包扎:

和胸部包扎的方法一样,不同的是从背部包起,在胸部打结。

5腹部包扎:

在内脏脱出处放一块干净的纱布,再罩一个大小适宜的碗,三角巾底边横放于腹部,两底角在腹背部打结,然后再从大腿中间向后拉紧的顶角结在一起固定。

6手足包扎:

手指或足趾放在三角巾顶角部位,把顶角向上折,包在手背或足趾上面,然后把左右两角交叉向上拉到手腕或足腕的左右两面,缠绕打结。

3、伤员骨折处的临时固定: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

如果伤员的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变形以及不能活动等现象时,就有可能发生骨折。

这时,必须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迅速、及时而准确地给伤员进行临时固定,以免因固定不及时而造成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的进一步损伤,同时也可减轻伤员的痛苦。

(1)骨折临时固定的原则:

1如有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再进行骨折临时固定。

有条件时,可以给伤员先吃些止痛药或打止痛针。

但有脑伤和腹部伤时不可用药。

如有休克,应先进行人工呼吸,待醒过来后,再进行骨折临时固定。

2对于有明显外伤畸形的伤肢,只要作大体骨折临时固定,而不需要按原形完全复位,也不必把露出的断骨送入伤口,否则反会给伤员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因处理不当而使伤情加重。

作骨折临时固定时,要注意防止伤口感染和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避免给以后救治造成困难。

3要尽可能地就地固定(主要是四肢和脊柱的骨折)。

在固定前,不要无故移动伤员和伤肢。

为了尽快找到伤口,又不增加伤员的痛苦,可剪开伤员的上衣或裤子。

4作临时固定用夹板(可就地取材)的长度和宽度,要与受伤的肢体相称。

夹板应能托住整个伤肢。

除了把骨折的上下两端固定好外,如遇关节处,要同时把关节固定好。

5夹板不能同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或毛巾、布片等柔软物品垫好,尤其在夹板两端、骨头突出的地方和有空隙的部位,都必须垫好。

6固定时不可过紧或过松。

四肢骨折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下端,并露出手指和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如发现指(趾)尖苍白发冷并成青紫色,说明包扎过紧,要放松后重新固定。

7作临时骨折固定后,在固定处要做明显标记,并迅速向医院转送。

(2)上肢肱骨骨折固定法:

用两块夹板分别放置在上臂内外侧,并用绷带(或布带)缠绕固定,然后把前臂屈曲固定于胸前。

(3)前臂骨折固定法:

选取长度与上臂相当的夹板,夹住受伤的前臂,再用绷带或布带自肘关节至手掌方向进行缠绕固定,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吊在胸前。

(4)股骨骨折固定法

用两块夹板,其中一块的长度与腋窝到足跟的长度相当,另一块的长度与伤员的腹股到足跟的长度相当。

长的一块放在伤肢外侧腋窝下并和下肢平行,短的一块放在两腿之间,用棉花或毛巾垫好肢体,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绑扎固定。

(5)小腿骨折固定法:

取长度相当的于由大腿中部到足跟长的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受伤的小腿内外两侧,用棉花或毛巾垫好,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分段固定。

(6)脊柱骨折固定法:

脊柱两侧有着人体躯干的主要神经,如果把神经刺伤,就有造成下肢麻痹瘫痪的危险。

所以,对有脊椎骨折的伤员,救护中要特别小心。

确定伤员是脊椎骨折后,就不能轻易搬动,应该依照伤员伤后的姿势固定。

用三块夹板,架成“工”字形,其中一块约75cm,另二块为60cm。

把长的一块顺着人体,放在紧贴脊柱处,在板和背部之间用毛巾或衣服垫好。

把短的二块横压在竖板的两端,分别放在两肩后和腰骶部,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在两肩和腰骶部。

先固定上端横板,后固定下端横板。

(7)肋骨骨折的症状和固定:

症状为:

伤处感觉疼痛;局部可摸到骨折断端或有摩擦伤;若骨折端刺破胸膜,使胸膜、肺脏损伤可发生咯血,并可能发生血胸、气胸等严重情况。

处理:

单纯肋骨骨折可用胶布固定胸壁:

在伤员深呼气结束时,用数条宽约7-8厘米的胶布,自下而上的重叠紧贴于伤处胸壁上,每条胶布的两端应超过脊柱及胸骨中线5厘米。

4、正确搬运伤员:

伤员在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及时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

对搬运伤员要十分注意,如果搬运不得当,可使伤情加重,严重时还会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甚至瘫痪、难以治疗,给伤员造成终身痛苦。

如何正确搬运伤员呢?

对伤情不重的伤员,可采用单人徒手搬运和双人徒手搬运;对大腿或脊柱骨折、大出血或休克等伤情严重伤员,一定要采用担架搬运。

(1)单人徒手搬运:

分四种情况。

1扶持法:

对轻伤员救护者可扶持着伤员行走。

2背负法:

急救者背对伤员,让伤员伏在急救者背上,双手绕颈交叉下垂;急救者用双手自伤员大腿下,抱住伤员大腿。

在急救者不能站立或因伤员昏迷不能直立的情况下,急救者可背侧躺于伤员的一侧,一手紧握伤员肩部,另一手抱其腿部后用力翻身,使伤员负在急救者的背上,而后慢慢爬行。

3肩负法:

把伤员的腹部掮在救护者的右(左)肩上,右(左)右手抱住伤员的双腿,左(右)手握住伤员的右(左)手,或右(左)手将伤员的双腿与右(左)手一并抱住。

4抱持法:

救护者一手扶伤员的脊背,一手放在伤员的大腿后面,将伤员抱起来行走。

(2)双人徒手搬运法:

分两种方法。

1双人抬坐法:

两个救护者将双手互相交叉成“井”字形握紧,使伤员坐在上面,伤员双手扶住急救者的肩部。

2双人抱法:

救护者一人抱住伤员的臀部、腿部;一人抱住肩部、腰部。

(3)担架搬运法:

对重伤员一定要用担架搬运。

搬运伤员的担架可用专门的医用担架,也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笆、绳子、毛毯、木棍和帆布绑扎而成。

向担架上抬放伤员时,首先把准备好的担架平放在伤员的一侧,两个救护者站在伤员的另一侧,其中一人抱住伤员的臀部和腰部,另一人抱住伤员的颈部和背部,平稳地把伤员托起放在担架上。

如果伤员伤情很重,并且身高体重时,可三人站在伤员的同侧,一人抱住伤员的上背部部和颈部,一人抱住臀部和大腿,第三人托住腰和后背,动作一致而平稳地托起伤员放在担架上。

搬运脊柱骨折的伤员时,千万要注意,不可随便翻动和搬动伤员,也绝不可用抬、掮、背、抱的方法搬运,也不能用帆布或绳索等绑扎的软担架搬运,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担架搬运。

伤员放在担架上以后,要让其平卧、腰部垫上一个衣服垫,然后用三、四根布带把伤员固定在木板担架上,以免在搬运中滚动和跌落,否则极易造成脊柱移位或扭转,刺伤血管和神经导致下肢瘫痪。

(4)搬运伤员注意事项:

1先做好伤员的检查和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2要根据伤情的轻重,决定适当的搬运方法。

3用担架搬运伤员时,要使伤员脚朝前、头在后,这样可使后面的抬送人员能随时看到伤员的面部表情。

如发现异常变化时,能立即停下来及时抢救。

4搬运行进中,动作一定要轻,步伐要力求迅速而一致。

千万避免摇晃和震动。

5如有专用车转送,一定要把担架平稳的放在车上并固定,车速不宜过快,并有专人看护(有医务人员看护更好)。

6在抬送转运中,一定要给伤员盖好毯子或衣物,使其身体保温,防止受寒冻。

7抬送人员在救护伤员时,一定要时刻保持镇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不可惊惶失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