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67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4 大小:3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4页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2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教材电子版.docx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3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9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2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0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34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4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7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0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9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51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51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56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59

第二章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67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6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6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70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74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74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81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84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84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86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91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94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00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00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00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04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0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08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19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2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2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2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35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39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39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39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42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49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49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58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64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64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67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74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7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74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77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8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82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88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90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90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3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96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4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2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0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211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17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2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1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22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32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236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3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41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48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48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24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52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256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56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59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261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61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266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68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74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4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7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7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83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8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86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8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94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96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96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99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02

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12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

结合312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15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工业化道路321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25

五、统筹区域发展329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31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340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340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有机统一340

二、人民民主专政34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47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51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56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59

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62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62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66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369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36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373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82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82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8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38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391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9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体现394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96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99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01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03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405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05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408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411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18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1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41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42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429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43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任务434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439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52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452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452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任务之一452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

意志455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456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456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458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459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463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463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

重要意义467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72

第四节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重要发展476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476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481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489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489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89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496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501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5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505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511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14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520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事业520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根本力量520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27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529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532

第二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534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534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535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538

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542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542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545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553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555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62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562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562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68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571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75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75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80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584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584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88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59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

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有这些,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但这一时期内,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

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抗日战争初期,又努力排除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的干扰。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

“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

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曾经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认真地加以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新的内容。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