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950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docx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

3.5体温的控制-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小芳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位是(  )

A.内脏

B.内脏和肌肉、皮肤一起产热

C.肌肉、皮肤

D.内脏和肌肉、皮肤都没有产热

2.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37℃

B.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

C.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D.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增加散热,人体皮肤血管会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3.某人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4.下列哪幅图表示的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A.图1:

大山雀学着偷喝牛奶

B.图2:

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

C.图3:

黑猩猩设法摘取香蕉

D.图4:

公鸡尝试绕道取食

5.神经调节区别于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A.作用快,持续时间长B.作用快,持续时间短

C.作用慢,持续时间长D.作用慢,持续时间短

6.人体在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

A.骨骼肌B.皮肤C.肌肉D.心脏和肝脏

7.寒冷情况下,人会发抖,全身起“鸡皮疙瘩”,此时产热和散热的部位分别是()

A.内脏、皮肤

B.内脏、骨骼、皮肤

C.骨骼肌、内脏、皮肤

D.神经、肌肉、皮肤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可保证动物基本生存能力的行

B.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C.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D.动物行为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没有任何关系

9.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

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机体耗氧量下降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皮肤血管舒张

10.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二、填空题

11.对比记忆是学习生物的有效方法之一。

请补充完善下列6种动物行为的对比表。

(动物行为有:

防御行为、社会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觅食行为等)

动物名称

行为类型

适应性表现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美洲乌鸭

觅食行为

将海螺从高空丢下破壳食肉

枯叶蝶

栖息树上时酷似枯叶

蚂蚁

工蚁筑巢、兵蚁御敌、蚁后产卵

青蛙

春季高昂鸣叫

学习行为

在娱乐场中“顶球”

家燕

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地

①;②;③;④。

12.用黑布将李强同学的眼睛蒙住,用针刺他的手指头,请回答:

(1)他的反应应该是先,而后。

(2)此实验表明,缩手反射是由控制的反射,所以发生反射时并不意识到痛。

(3)缩手反射发生时,皮肤上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一部分引起反射,使人避开有害刺激。

另一部分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白质里继续上传到,因而产生了痛觉。

三、探究题

13.如图是与神经系统有关的概念关系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概念图中的①是;②是;③是。

(2)从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执行“醉驾入罪”政策。

凡是酒后驾驶,检测到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80mg/100ml,就视为“醉驾”,处3~6个月或以上的拘役。

请问:

“醉驾”过程中,由于酒精麻醉了脑部的,使驾驶员的操作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因此,我们应大力宣传“醉驾入罪”政策,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

在红绿灯路口,当驾驶员看到红灯亮时及时停车等候,这属于反射;此反射中③代表的具体结构是。

(3)上述概念图中,还应补充上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四、简答题

14.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种情况中,环境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

此时人们可以通过骨骼肌的颤抖使人体热量增加;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C时,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此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散热。

15.下表所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的。

(3)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

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但这也造成了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

此时人体如何通过自身调节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________。

(4)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

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人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人体内的产热以肝脏和骨骼肌为主,散热主要靠皮肤,解答即可。

【详解】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所以小明在教室里听课,主要产热的部分是内脏,故选:

A。

【点睛】

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2.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详解】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正确;正常体温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故B正确;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确;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B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人体产热主要是肝脏和骨胳肌,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详解】

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肝脏,所以A错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高,何大妈散失热量少,而且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所以B正确;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流速度快,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所以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所以D错误。

【点睛】

识记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

4.B

【分析】

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

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可以分为防御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等。

【详解】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例如:

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大山雀学着偷喝牛奶、黑猩猩设法摘取香蕉、公鸡尝试绕道取食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5.B

【分析】

(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较,具有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的特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

6.A

【分析】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

【详解】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人体在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

A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中的产热器官,意在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理解和记忆,试题难度一般。

7.C

【分析】

人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人体内的产热以肝脏和骨骼肌为主,散热主要靠皮肤。

【详解】

人体内的产热以肝脏和骨骼肌为主,散热主要靠皮肤中的毛细血管和汗腺分泌汗液。

故选C。

【点睛】

理解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部位即可选择。

8.D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可保证动物基本生存能力的行为,A正确;后天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B、C正确;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形成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有关系,D错误。

【点睛】

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即能正确答题。

9.B

【分析】

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详解】

A、冬泳时,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体温,人体为维持体温的恒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热量;同时,游泳是一种剧烈运动,也需要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因此冬泳时机体耗氧量增多。

故不符合题意。

B、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符合题意。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

故不符合题意。

D、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在寒冷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不由自主的战栗,是人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10.A

【分析】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

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详解】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A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11.

【解析】

【分析】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

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

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集体防御等,枯叶蝶栖息树上时酷似枯叶属于防御行为.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如蚂蚁,就有明确的分工.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青蛙春季高昂鸣叫属于繁殖行为.

迁徙行为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迁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内在生理因素的调节,家燕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地,属于迁徙行为.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2.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和反射弧.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以及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方面来切入.

【详解】

(1)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用针刺他的手指头,手指头上的感受器感受了针的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神经冲动传到脊髓时有一部分沿着脊髓里的白质上行传导大脑里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是在大脑产生的传导路线比缩手反射的长,故先缩手反射而后感到痛;

(2)此实验表明,缩手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反射,所以发生反射时并不意识到痛.

(3)缩手反射发生时,皮肤上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一部分引起缩手反射,使人避开有害刺激.另一部分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白质里继续上传到躯体感觉中枢,因而产生了痛觉.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

13.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其中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因此概念图中的①是反射;②是脑,③是神经中枢。

(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醉驾”过程中,由于酒精麻醉了脑部的小脑,使驾驶员的操作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在红绿灯路口,当驾驶员看到红灯亮时及时停车等候,这属于条件反射。

眼球的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相当于视觉感受器,“看到红灯停车”,此反射中③代表的具体结构是大脑皮层上的视觉中枢。

(3)上述概念图中,还应补充上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点睛】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掌握。

14.A增大排汗

【分析】

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详解】

(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A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为了维持机体正常体温,可通过骨骼肌收缩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

(2)天热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点睛】

把握皮肤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5.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3)减少尿量(4)产热大于散热

【分析】

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包括内脏和骨骼肌。

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详解】

(1)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包括内脏和骨骼肌。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

因此,此时人体通过减少尿量,自身调节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4)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控制皮肤的排汗来调节,汗液在皮肤上蒸发能带走热量,因此在高温潮湿和无风的环境中,汗液的蒸发效率会明显下降,导致人体的热量聚集无法散出,使人体升温。

因此,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

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