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05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 试题.docx

苏教版九下语文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葛剑雄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

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

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

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

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

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

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1.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B.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如果城市的功能改变了,那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应随之改变。

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遇到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就会被强制改变,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D.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

两得之势也。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

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

“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

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

①道武:

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

②泰常: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

③姚泓:

后秦国主,羌族人。

④兴:

姚泓的父亲姚兴。

⑤蠕蠕:

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

卞庄刺彪:

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迁著作郎中                   稍:

稍微,略微。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季年:

晚年。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后患:

以后的祸患。

D.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

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

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7.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5分)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

扬言伐姚,意或难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注】①梁辰鱼:

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

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

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

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

指杜蘅,香草名。

8.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9.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劝学》

(2)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师说》

(3),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4),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5)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6)且举事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

已矣。

《逍遥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

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

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

”钱理群说。

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XX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

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乘客的“最美司机”,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最美”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B.老人在谈及自己一生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后总结说,世人的交往大抵是倾盖如旧,而白首如新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

C.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坐而论道,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D.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C、日本政府一方面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加快“修宪”步伐,不断挑起中日钓鱼岛争端,其“和平诚意”无疑会让人怀疑。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武夷山地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红色岩石堆积而成的山脉形状多变,曲折的溪水沿着山谷流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国同类的丹霞地貌中,武夷山最为秀丽,山与水相依相拥,有“碧水丹山”的美誉。

①两岸是奇崛的三十六峰

②水不深却清丽旖旎

③昂首矗立于奇山秀水之中

④九十九岩风格迥异,千姿百态

⑤一条绵长幽静的九曲溪缠绕于丹崖群峰之间

⑥山不高却雄伟秀丽

A.①⑥②④⑤③B.②⑤④⑥①③C.⑤②④①③⑥D.⑥②⑤①④③

15、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16.将下面四个单句组成两个强调重点不同的复句。

(6分)

太原的旅游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太原的旅游业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

太原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

太原的旅游部门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作文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公元前202年,韩信以十面埋伏困项羽于垓下。

夜听四面楚歌,楚军兵败如山倒,项羽奋力突围至乌江边仅存二十八骑。

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当初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争夺天下,项羽仰天浩叹:

“此天之亡我!

”随即自刎。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曾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索要巨额赎金,李当场同意。

李的镇静,连张子强都很意外,张问他:

“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回答道:

“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我竟然一点安保措施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答案

1.A【解析】A或必不分。

“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错,应为“城市的其他功能可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2.D【解析】最后论述“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理由。

3.D【解析】依据原文“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的保存”可以让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说法过于绝对。

4.A(稍:

不久)

5.D(则①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②表转折)

6.C(“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7.

(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有了罪名,于是大家没有谁不逃避躲藏。

(5分)

(2)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能破关西人?

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或许还难以预料。

(5分)

8、示例:

“空”字用得最妙。

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5分)

9、示例:

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

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

这样结尾的作用:

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6分)

11.

(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B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还有“不用讲稿”“旁征博引”等学问方面的因素.A项,应是“似乎已被人们遣忘了”.D项,原文说“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可见“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错;钱理群告诉学生接触拜访林先生的原因也是强加的)

(2)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

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

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②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三人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

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他是谁。

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

二是其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

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

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

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

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

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

(8分,每个方面4分,每个方面能概括出2个支撑材料即可)

12.D(“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

此处用错对象。

B.白首如新:

两个人交往很久了,但还不能相互了解对方,就像是刚认识的人一样。

望文生义。

C,坐而论道,泛指空谈大道理,含贬义,不合语境)

D.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13.正确答案:

CA搭配不当提高……力度,改为加强……力度

B成分残缺应在“有关部门要”后加上“以”或“本着”这样的表方式的介词,与后面的“态度”搭配

D(结构混乱“禁令”应放在“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后,并在“饮料”后加“的”字。

14.D

15.(5分)参考答案:

同:

大多数志愿者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能提高自己的才干。

异:

小年龄段志愿者侧重于从志愿服务中获得一些技能而大年龄段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

16.(6分)

(1)若强调“太原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和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可改写为:

太原的旅游业之所以在全国享有盛誉,固然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但更得力于太原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和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

(2)若强调这三个原因同等重要,可改写为:

太原的旅游业之所以在全国享有盛誉,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另一方面也得力于太原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和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

17作文:

【审题参考】

对两则对比性材料,要寻找其内涵的“交集”。

1、要善于自我反思

2、不要抱怨他人及客观环境

3、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积极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