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72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67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7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7页
亲,该文档总共1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1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doc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1

1.1.1集合的概念 1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5

1.1.3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 8

1.1.3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11

1.1.4集合的运算

(一) 14

1.1.4集合的运算

(二) 18

1.2.1充要条件 21

1.2.2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25

第二章不等式 28

2.1.1实数的大小 28

2.1.2不等式的性质 32

2.2.1区间的概念 36

2.2.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39

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 43

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 46

2.2.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49

2.3不等式的应用 52

第三章函数 55

3.1.1函数的概念 55

3.1.2函数的表示方法 59

3.1.3函数的单调性 62

3.1.4函数的奇偶性 67

3.2.1一次、二次问题 71

3.2.2一次函数模型 74

3.2.3二次函数模型 78

3.3函数的应用 8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85

4.1.1有理指数

(一) 85

4.1.1有理指数

(二) 89

4.1.2幂函数举例 93

4.1.3指数函数 96

4.2.1对数 100

4.2.2积、商、幂的对数 103

4.2.3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07

4.2.4对数函数 109

4.3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12

第五章三角函数 115

5.1.1角的概念的推广 115

5.1.2弧度制 119

5.2.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23

5.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28

5.2.3诱导公式 132

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37

5.3.2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1

5.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44

167

第一章集合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

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Î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ÏA.读作“a不属于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

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整数集: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小于10的自然数的全体;

(2)某校高一

(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

(4)非常接近1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周长为20cm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如果aÎQ,bÎQ,则a+bÎQ.

例2用符号“Δ或“Ï”填空:

(1)1N,0N,-4N,0.3N;

(2)1Z,0Z,-4Z,0.3Z;

(3)1Q,0Q,-4Q,0.3Q;

(4)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Δ或“Ï”填空:

(1)-3N;

(2)3.14Q;

(3)Z;(4)-R;

(5)R;(6)0Z.

师: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

这些对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如下:

(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何?

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

“Δ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Î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师:

高一

(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

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

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

师:

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

生:

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

师:

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师: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生:

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

生:

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

师:

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师:

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

生:

口答各题结果.

师:

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说明错误原因.

学生模仿练习;

老师订正、点拨.

从具体事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解难点、强调重点、举例说明疑点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性.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通过例题2和练习2,加深对特殊数集的理解以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属于、不属于.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无限集.

5.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

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难点】

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1.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

2.用符号“Δ与“Ï”填空白:

(1)0N;

(2)-Q;

(3)-R.

师:

刚才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

回顾旧知;

学习新知.

1.列举法.

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4,5,6}.

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

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2)方程x2-5x+6=0的解集.

(1){5,7,9};

(2){2,3}.

练习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

(4)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

2.性质描述法.

给定x的取值集合I,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xÎI|p(x)},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

(1)特征性质明确;

(2)若元素范围为R,“xÎR”可以省略不写.

例2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平面a内到两定点A,B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1){x|x>3};

(2){x|x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3)l={PÎa,|PA|=|PB|,A,B为a内两定点}.

练习2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

(2)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4)不等式4x-5<3的解构成的集合;

(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

师:

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区别a与{a}.

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

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

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

师:

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

生:

是.

多媒体展示例题1.

学生口答.

通过教师讲解、师生问答,详细说明什么是特征性质.

出示例子:

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就是此集合的一个特征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描述总结集合的特征性质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性质描述法.

教师强调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讲解例题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

师:

(1)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如平行四边形全体也可表示为

{x|x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2)在几何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点(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点的集合.

学生模仿练习.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答案,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订正.

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按集合元素不多和集合元素较多分类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多举实例也有利于概念的理解.

通过一组简单的口答题,掌握集合的列举法.

通过例1和练习1,巩固列举法的使用.

对集合性质描述法的理解是难点,此处通过举例,由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突破这一思维障碍.

通过例2,让学生掌握由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不同类型:

有限集、无限集或代数、几何的表示方法,并使学生规范解题步骤.

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两种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列举法.

2.性质描述法.

3.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

集合{2}.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

集合{xÎQ|1≤x≤4}.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

教材P9,练习B组第1,2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1.3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2.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

3.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已知:

M={-1,1},N={-1,1,3},P={x|x2-1=0}.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集合M中元素与集合N有何关系?

集合M中元素与集合P有何关系?

师:

出示三个集合,并根据这些集合提出一组问题.

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发现了:

集合M与集合N;集合M与集合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以旧带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使学生对出现的新概念不至于感到突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1.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

记作AÍB或BÊA;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真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记作AB(或BA);

读作“A真包含于B”,

或“B真包含A”.

3.Venn图表示.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Venn图表示如下.

A

B

4.空集定义.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

记作Æ.

如,{x|x2<0};{x|x+1=x+2},这两个集合都为空集.

5.性质.

(1)AÍ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2)ÆÍ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对于集合A,B,C,如果AÍB,BÍC,则AÍC.

(4)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AC.

例1判断:

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则在()打“√”,若不是则在()打“×”.

(1)A={1,3,5},B={1,2,3,4,5,6}()

(2)A={1,3,5},B={1,3,6,9}()

(3)A={0},B={x|x2+2=0}

()

(4)A={a,b,c,d},B={d,b,c,a}()

例2

(1)写出集合A={1,2}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2)写出集合B={1,2,3}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1)集合A的所有子集是

Æ,{1},{2},{1,2}.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1,2},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

(2)集合B的所有子集是

Æ,{1},{2},{3},{1,2},{1,3},{2,3},{1,2,3}.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B本身,即{1,2,3},剩下的都是B的真子集.

练习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师:

通过对引例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分析,得出子集的定义.

请学生举满足“AÍB”的实例.

在理解了“子集”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真子集”的定义.

老师总结,得出真子集的定义.

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集合间关系的方法.

请学生画图表示:

AB.

请学生举空集的例子.

师:

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生:

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表各组看法.

解疑:

不能.

因为集合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它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是任一个集合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

师:

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

生:

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师:

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订正,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生:

尝试解答例题.

师:

引导学生订正;请学生归纳“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的步骤.

学生模仿练习,进一步理解子集及真子集的概念.

启发学生对引例进行深入分析、提炼,从而为概念的形成作好铺垫.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归纳出定义.

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理解与表示是难点,通过让学生举例可以突破这一难点,增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置疑、解疑的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子集的概念.

通过分组讨论,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分解了难点.

在学习定义之后紧跟上一组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题目,利于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巩固新知.

在板书的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体现解题步骤.

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点:

1.子集.

2.真子集.

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老师梳理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材P12,练习A组第3、4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1.3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

2.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3.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

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下列集合:

(1)A={1,3},B={1,3,5,6};

(2)C={x|x是长方形},

D={x|x是平行四边形};

(3)P={x|x是菱形},

Q={x|x是正方形};

(4)S={x|x>3},

T={x|3x-6>3};

(5)E={x|(x+1)(x+2)=0},

F={-1,-2}.

师提出问题:

1.第

(1),

(2),(3)题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如何?

2.第(4),(5)题中,第二个集合是不是第一个集合的子集?

第一个集合是不是第二个集合的子集?

生:

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继续提出问题:

第(4),(5)题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引出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