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42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散文(有删改)

粱实秋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

“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布丰说:

“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

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

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

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

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

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

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

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

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

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

1.对“散文的文调”的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的文调”是指作家在文章中表现的人格思想

B.“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性格

C.“散文的文调”是指作者散文作品中特有的风格

D.“散文的文调”是作品中不可形容的妙处

解析:

从喀赖尔、布丰的话和第2段文字不难看出。

答案:

C

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即能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B.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C.散文要写得亲切、活泼、自然,避免堆砌、用典

D.散文美妙多端得力于作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

解析:

文中说“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未说不能用典。

答案:

C

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最不容易处置是因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

B.因为散文的美妙不可捉摸,所以不必太在意散文的艺术

C.福楼拜的散文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与他锤炼语言是分不开的

D.作者个人的心情在文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散文的文字就自然流畅

解析:

A.原文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

B.文中说散文的“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

D.文中说“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内弟。

季良家多楼阁,往往见怪异。

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

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主人如言。

嘱仆辈伴公宿,公辞曰:

“生平爱独宿,不解怖。

”主人乃使炷香于炉,请衽①何趾,始息烛覆扉而去。

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

公咄之,铿然立止。

又若有人拔香炷,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

公起叱曰:

“何物鬼魅敢尔!

”裸裼②下榻,欲就捉之。

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

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

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③火烛之,空无一物,乃复就寝。

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主人为公易履。

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公益都人,侨居于淄川孙氏第。

第綦阔,皆置闲旷,公仅居其半。

南院临高阁,止隔一堵,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

偶与家人话于庭,阁开门,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

众指顾之,亦不动。

公曰:

“此狐也。

”急取弓矢,对阁欲射。

小人见之,哑哑作揶揄之声,遂不复见。

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

异遂绝。

公居数年,平安无恙。

公长公友三,为余姻家,其所目睹。

异史氏曰:

“予生也晚,未得奉公杖履。

然闻之父老,大约慷慨刚毅丈夫也。

观此二事,大概可睹。

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

(选自《聊斋志异·捉鬼射狐》,有删改)

注:

①衽(rèn):

睡觉用的席子。

②裼(xī):

衣服。

③爇(ruò):

点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

以勇气闻于诸侯

C.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

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

A项,都是介词,在;B项,都是介词,前者意为用,后者意为依靠;C项,前者为副词,相当于“乃”“即”;后者为连词,意为却;D项,都是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并列。

答案:

A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著明“慷慨刚毅丈夫”的一组是(3分)(  )

①为人豪爽无馁怯 ②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 ③公咄之,铿然立止 ④裸裼下榻,欲就捉之 ⑤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 ⑥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⑤D.④⑤⑥

解析:

②是说李著明的生活习惯。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告诉李著明阁楼上有怪异的事,他笑笑,不相信,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

B.月色中桌子上摇晃的茶杯和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的香都在李著明的呵斥中恢复了原样。

C.鬼怪捉弄李著明,在黑暗中把一只鞋子扔到李著明的脸上,还把这只鞋子藏到房子的椽子之间。

D.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关于李著明的这些故事都是他亲眼看到的。

解析:

“香在李著明的呵斥中恢复了原样”错,原文说李著明“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

答案:

B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亮以后,他叫几个人来找鞋子,翻遍了床上床下,都没找到。

(2)胸中存着浩然正气,鬼怪狐狸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参考译文:

李著明是江苏省睢宁县县令李襟卓先生的儿子。

为人豪爽什么也不怕。

李著明是新城王季良的妻弟。

王先生家里有很多楼阁,经常能看到一些怪异的现象。

李著明夏天常到王家来借宿,喜欢到阁楼上乘凉。

有人告诉他阁楼上有怪异的事情,李公笑笑,不相信,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

主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嘱咐仆人们陪他一起睡,李著明推辞说:

“我一直喜欢独自睡觉,平生还不知道恐怖。

”主人就叫人在炉子里点上了香,仆人铺好了床,才熄灭了烛火关上门走了。

李公躺了一会儿,在月色中见桌上的茶杯绕着圈子左右旋转,不掉下来也不停止。

李著明吆喝一声,杯子马上停住了。

接下来又像有人把香炉里的香拔了出来,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

李著明爬起来,喝道:

“什么鬼怪敢这样!

”他没穿衣服就下床,想捉住那鬼怪。

用脚往床下寻找鞋子,只得了一只,昏暗中来不及仔细找寻,赤着脚去打那香火摇晃的地方,香立即就插回香炉里了,静悄悄的,什么迹象也没有。

李著明俯下身来在黑暗中将各个角落摸遍,忽然,有一样东西飞来打在他的脸上,感觉像是鞋子,再找时又找不着了。

于是他打开门走下楼,喊仆人点上烛火来照明,阁楼上什么也没有,于是又爬上床接着睡觉。

天亮以后,他叫几个人来找鞋子,翻遍了床上床下,都没找到。

主人便为李著明换了一双鞋。

过了几天,偶然一抬头,见一只鞋子夹在椽子之间,(用棍子)戳下来,原来是李著明的鞋。

李著明是山东省益都县人,客居在淄川县孙氏的家里。

孙家宅院很宽阔,都闲置着,李著明只住了一半。

南院靠着一座高高的阁楼,中间只隔着一堵墙。

他常常看见阁楼上的门自动开关,也不把它放在心上。

有一次和家人在院子里说话时,见阁楼的门开了,忽然有一个小人,面朝北坐着,身高不到三尺,穿着绿袍白袜。

大家指着他看,他也不动,李著明说:

“这是狐狸。

”急忙拿出弓箭来,对着阁楼就要射。

小人看见了,“哑哑”发出嘲笑声,然后就看不见了。

李著明提着刀登上阁楼,一边骂一边搜,竟然什么也没有看见,于是便回来了。

从此那种怪异的景象就没有了。

李著明在那里住了好几年,安然无恙。

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这都是他亲眼看到的。

异史氏说:

“我生的晚,没能见过李著明,但听父辈人说,大概知道他是个慷慨刚毅的大丈夫。

从这两件事,也看出个大概了。

胸中存着浩然正气,鬼怪狐狸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描写牧童的古诗,然后回答8—9题。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

答钟弱【注】翁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 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

8.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牧童的笛声,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牧童形象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都借笛声来刻画牧童的形象。

前一首诗写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嘹亮的笛声,隔着田垄都能听见,与那些在官场争夺名利的人比起来,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后一首诗写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面对晚风中的六七里野草,悠闲地吹起笛子,表现了牧童闲适的心情。

9.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

前一首诗的主旨已在后两句中点明,诗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牧童的生活与“长安名利客”的官场生活进行比较,赞美前者,否定后者。

读后一首诗要注意诗后的“注”,后一首诗也暗含对比,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答案:

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

后一首诗通过描写牧童悠闲恬静的生活图象,间接地表达了对钟弱热衷于功名的劝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东篱把酒黄昏后。

________。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________;更也,________。

(《论语·子张》)

答案:

(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有暗香盈袖 人比黄花瘦 (4)人皆见之 人皆仰之

乙 选考题

本题为选做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

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

爱之、咏之者甚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

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

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

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

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

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

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

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

周邦彦《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

这首词的主题是“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

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

这是秋的讯息。

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

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里,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里见过的场景:

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

此时方觉蝉声竟是如此凄婉。

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

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

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

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

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

他说:

“岑寂。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

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来的自然。

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

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

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

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我们的由喜转悲,来苛责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

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

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

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夜蝉之声。

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

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

我们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意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秋蝉、蟋蟀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第⑤段说:

“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举例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感悟。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B项,“有一种清空风格”错。

当时作者只是觉得哀怨凄婉,后来经历丰富了,特别是熟读了姜夔的词作后,心中才豁然开朗。

D项,心境理解错。

此时应该是闲适从容的平常心态,即“禅”境。

E项,“先抑后扬”错。

文中写了古人对蝉鸣的不同感受,但并没有“抑”,而是为下文写闲适从容的心境作铺垫。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无想”就是什么都不想,自然是指淡泊情怀。

根据此句的位置,分析其作用应是“总结上文”。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般说来,散文中引用诗文的作用是:

增添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加强文化气息,表现文章主旨。

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灵活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意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考生要写感悟,应该结合“化蛹为蝶”的精神来谈,可写“执著与坚毅”,可写“乐观与豁达”,也可写“生命历程”或“生命的价值”等。

答案:

(1)AC

(2)“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

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文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

(3)答案要点:

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

举例分析略。

(4)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了生命的快乐。

感悟:

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 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

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

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

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

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

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

我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

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

“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

“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

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

”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

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

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

所以:

“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开上海去南方。

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

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

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处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

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

有时没有电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

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

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

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

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对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

“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

”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

我说过:

“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

”——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

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请从文中找出四点依据。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