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57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docx

现代移动通信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1无线电波传播共有哪几种主要方式?

各有什么特点?

答:

典型的电波传播方式有直射、反射、折射、绕射、散射等。

当电波的直射路径上无障碍物时,电波直接到达接收天线;当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障碍物遮挡向前传播形成绕射波;当电波在平坦地面上传播时,因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而使入射波在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当电波入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能量由于散射而散布于所有方向,形成散射波。

2自由空间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答:

自由空间传播是指空间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导磁率都等于1,传播路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

到达接收天线的地面反射信号场强忽略不计。

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为

Lfs32.4420lgd(km)20lgf(MHz),其中,d为T-R间距离,f为电波频率。

其规律是:

与d2成反比f距离越远,衰减越大;与f2成反f频率越高,衰减越大。

3设发射机天线高度为40m,接收机天线高度为3m,工作频率为1800MHz,收发

天线增益均为1,工作在市区。

试画出两径模型在1km至20km范围的接收天线处

的场强。

(可用总场强对E。

的分贝数表示)

解:

因为EEo(1Rej)又因为f1800MHz150MHz所以有R1;

-dj}(y)2V'1(37)2】s屮(讦(37)2]

j2d[1(I3)2,1di)2]此时接收到的场强为EEo(1Rej)Eo(1edd)

:

432372

Ej2dL11(-d)j1(〒)]

用分贝表示为10lg(1e)1kmd20km

E0

用Matlab画出变化曲线。

由式(2-29)可知,其规律是:

—与d4成反比t比自由空间衰减快得多。

—与频率成无关。

4用两径模型的近似公式解上题,并分析近似公式的使用范围。

hthr120

d-L-L

解:

用两径模型的近似公式

dd

22f1440

dd

cd

.1440

jj—d—

此时接收到的场强为EEERe)Eo(1e)

.1440

用分贝表示为—10lg(1ed)1kmd20kmE0

此时近似公式必须满足hthrd

因为hthr43m,MIN(d)1000m,满足条件

所以以上近似公式可用。

5什么是等效地球半径?

为什么要引入等效地球半径?

标准大气的等效地球半径是多

少?

答:

地球等效半径是指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行进,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6.37X

106m)变成了等效半径Re。

为了研究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而引入等效地球半径。

为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4/3,所以等效地球半径艮8500km。

6设发射天线的高度为200m,接收天线高度为20m,求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若发

射天线为100m,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又是多少?

解: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为d聲(山,hr),285001000^200価)

76.7km

若发射天线的高度为100m,则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为

d•.2Re(、、ht■,hr).285001000(.100、20)

59.7km

7为什么说电波具有绕射能力?

绕射能力与波长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

因为电波在传输过程中的波前的所有点都可以作为产生次级波的点源,这些次级波组合起来形成传播方向上新的波前,绕射就是由次级波的传播进入阴影去而形成的。

射能力与波长存在下面的关系h2(d1d2),即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弱。

这是因为

Vdd

阻挡体对次级波的阻挡产生了绕射损耗,仅有一部分能量能绕过阻挡体,这里的绕射损耗跟电波的频率有关,相对于同一个阻挡物来说,频率越大,绕射损耗越小,绕射能力就比

较强;频率越小,绕射损耗越大,绕射能力就越弱。

8相距15km的两个电台之间有一个50m高的建筑物,一个电台距建筑物10km,两

电台天线高度均为10m,电台工作频率为900MHz,试求电波传播损耗。

x

绕射参数一

X1

(5010)1.2,查表得附加损耗为18.5dB

33.3

则电波传播损耗为:

LLfs18.5dB(32.4420lg1520lg900)dB18.5dB133.55dB

9如果其它参数与上题相同,仅工作频率为①50MHz:

②1900MHz,试求电波传输

损耗各是多少?

解:

当工作频率为50MHz时,

3

108510106

1510350106

 

则电波传播损耗为:

当工作频率为1900MHz时

则电波传播损耗为:

 

10移动通信信道中电波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答:

移动通信信道中电波传播的基本特点是:

1)随信号传播距离而导致的传播损耗

(大尺度范围),2)由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的遮蔽而引起的损耗(阴

影衰落),3)因发射、绕射和散射等因素造成的多径传播而引起的接收信号幅度和相位的随机变化,结果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11设工作频率分别为900MHz和2200MHz,移动台行驶速度分别为30m/s和

80m/s,求最大多普勒频移各是多少?

试比较这些结果。

解:

当工作频率为900MHz,行驶速度为30m/s和80m/s时的最大多普勒频移为: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最大多普勒频移与移动台的速度和工作频率有关,

速度越大;最大多普勒频移越大,频率越大,最大多普勒频移。

12设移动台速度为100m/s,工作频率为1000MHz,试求1分钟内信号包络衰减至信

号均方根(rms)电平的次数。

平均衰落时间是多少?

Nr0.9153000274.5(HZ)

所以在1分钟之内信号包络衰减至信号均方根电平的次数为

60Nr16470(次)

 

内信号经历了多少低于rms门限电平的衰落。

所以移动台在10秒内行驶了326.812m

在10s内移动台经历了低于rms门限电平的衰落的次数为N10Nr952(次)

14如果某种特殊调制在/Ts0.1时能提供合适的误比特率(BER),试确定下图(图题

(1)(0)2

(1)(50)2(0.1)(75)2(0.01)(100)21498^s2

110.10.01

 

0.0110.1

所以

rms时延扩展为:

31.53(5.41)21.50s

由于

/Ts0.1,即Ts

1015s

所以最小符号周期Tsmin

15s

 

若同时满足(a)和(b)两个环境,则最小符号周期为15s

15信号通过移动通信信道时,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平坦衰落?

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

频率选择性衰落?

答:

如果信道相关带宽远大于发送信号的带宽,则信号经历平坦衰落;如果信道的相

关带宽小于发送信号带宽,则信号经历频率选择性衰落。

16简述快衰落、慢衰落产生原因及条件。

答:

快衰落产生原因:

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比发送信号的周期短,且信号的带宽

Bs小于多普勒扩展Bd,信道冲击响应在符号周期内变化很快,从而导致信号失真,产生衰落。

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是:

TsTc

BsBD

慢衰落产生的原因:

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远远大于发送信号的周期,且信号的带

宽Bs远远大于多普勒扩展Bd,信道冲击响应变化比要传送的信号码元的周期低很多,可以认为该信道是慢衰落信道。

信号经历慢衰落的条件是:

TsTc

BsBe

17某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率为18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40m,天线增益为6dB,

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m,天线增益为1dB;在市区工作,传播路径为准平坦地形,

传播距离为10km。

试求:

(1)传播路径的中值路径损耗;

(2)若基站发射机送至

天线的信号功率为10W,不考虑馈线损耗和共用器损耗,求移动台天线接收到的信

号功率。

解:

(1)由传播路径的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公式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可得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

Lfs32.4420lg(10)20lg(1800)117.5455dB

由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的Hb(hb,d)14dB

由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得Hm(hm,f)4dB

由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地区的基本中值损耗图表可得Am(f,d)33dB

由传播路径的中值路径损耗公式LmLfsAm(f,d)Hb(hb,d)Hm(hm,f)

可得Lm

117.545533

4

14

168.5455dB

(2)由lm

LfsAm(f,d)

Hb(hb,d)

Hm

(hm,f)和

Pr

PTLMGb

Gm

Lb

Lm

Ld可得:

Pr

10lg(PT)Lm

Gb

Gm

10

168.545561

151.5455dBW

18设某系统工作在准平坦地区的大城市,工作频率为900MHz,小区半径为10km,

基站天线高80m,天线增益为6dB,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5m,天线增益为0dB,要使工作在小区边缘的手持移动台的接收电平达-102dBm,基站发射机的功率至少

应为多少?

解:

(1)由传播路径的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公式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可得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

Lfs32.4420lg(10)20lg(900)111.5249dB

由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的Hb(hb,d)8dB

由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得Hm(hm,f)3dB

由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地区的基本中值损耗图表可得Am(f,d)29.7dB

由传播路径的中值路径损耗公式LmLfsAm(f,d)Hb(hb,d)Hm(hm,f)

可得Lm111.524929.738152.2249dB

(2)由LmLfsAm(f,d)Hb(hb,d)Hm(hm,f)和

PrPtLMGbGmLbLmLd可得:

Pr10lg(PT)LmGbGm10lg(PT)152.224960132dBW

Pt26.4539W

19如果上题中其它参数保持不变,仅工作频率改为1800MHz,计算结果又是如何?

解:

(1)由传播路径的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公式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可得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

Lfs32.4420lg(10)20lg(1800)117.5455dB

由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的Hb(hb,d)8dB

由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图表可查得Hm(hm,f)3dB

由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地区的基本中值损耗图表可得Am(f,d)29.7dB

可得Lm117.545529.738158.2455dB

(2)由LmLfsAm(f,d)Hb(hb,d)Hm(hm,f)和

PrPtLMGbGmLbLmLd可得:

Pr10lg(PT)LmGbGm10lg(PT)158.245560132dBW

Pt105.8157W

20试给出Jakes模型的信道仿真结果,结果中应包括输出的波形以及响应的功率谱。

1

0.8

0.6

0.4

输出波形

0.2

11000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1000-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

21MIMO信道建模与SISO信道建模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MIMO信道在SISO信道的时延扩展和多普勒扩展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电波传播角度的扩展。

无线衰落信道的时延扩展和多普勒扩展分别表现为信道的频率选择性与时间选择性,电波传播角度扩展体现为信道的空间选择性。

对MIMO信道建模需

要建立一个包含方向成分的信道模型。

对于MIMO信道而言,多普勒频谱与收发端

的运动方向不再是一一对应。

一方面多普勒频谱中有一个余弦分量,所以至少有两个角度可以造成相同的多普勒频移。

另一方面,不仅仅是收发端的相对移动,散射体的移动也会造成到达角度不变而多普勒频移改变。

对于MIMO信道的建模需要将接受

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与到达方向联系起来。

(0.01)(0)21*(5)2(0.1)(10)23153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