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62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docx

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是早期国家产生、完善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政治方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主要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最为重要,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巩固王权为目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

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不断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手工业由“工商食官”到“工商食官”被打破及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

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

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24,4分

王位世袭制

近三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主干知识点上。

考题以新情境新视角出现,侧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考查,角度细致入微,且试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地位非常重要,在未来高考的考查中仍是重点内容

(1)抓住这一单元的主干知识点,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思想等知识点,既要注意知识的细节,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要把本单元的知识点适当的和当今的时政热点相结合,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等

(3)注重历史素养等能力的培养

2018,24,4分

战国时期的科技

2017,24,4分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

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

A.商王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

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答案 B 

2.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

周王赐予圭瓒是(  )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答案 D 

3.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

周王室这些规定(  )

A.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

答案 C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答案 A 

5.《左传》载: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    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方式    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 D 

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打破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答案 B 

8.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答案 B 

9.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 (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 A 

10.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

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

从中可推知(  )

A.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B.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

C.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D.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

答案 C 

1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答案 A 

12.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 A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3.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孟子也强调“孝悌”是“仁义”的最根本的体现。

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

A.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B.反对暴政

C.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D.强调民本

答案 C 

14.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  )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答案 D 

1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答案 A 

16.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

A.孟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革命的合理性

B.孟子将仁义规定为君主的义务

C.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古代一直受儒家代表的诟病

D.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是正确的,推翻暴政是顺天应人的合理之举

答案 C 

17.有学者指出:

“《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某些数学知识,《诗经》《礼记》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某些天文学知识,《尚书》等著作中包含某些地理学知识。

”由此可知(  )

A.儒学决定科技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善于经验总结

C.儒学具有科技内涵

D.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理论探讨

答案 C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

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材料二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10分)

答案 

(1)共同之处:

重视道德修养。

(2分)

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多子多福观念。

(6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

(2)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商鞅:

重农抑商。

(4分,每人态度2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4分,农商各2分)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分)

应用创新篇知行合一

【应用集训】

1.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答案 D 

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据下表可知当时(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C 

3.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吕氏春秋·观世》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

《史记·殷本纪》

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答案 D 

4.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课标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2.(2019课标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3.(2019浙江4月选考,1,2分)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4.(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5.(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6.(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8.(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 A 

9.(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10.(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B 

11.(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12.(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3.(2019海南单科,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 B 

14.(2018课标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15.(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16.(2017浙江11月选考,2,2分)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 C 

17.(2016海南单科,4,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18.(2015课标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19.(2019天津文综,12,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

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0.(2018海南单科,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8分)

答案 

(1)背景:

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

(2分)

(2)主张:

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2分)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 D 

2.(2017浙江11月选考,1,2分)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 D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3.(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4.(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5.(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 B 

6.(2015课标Ⅱ,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