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74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辨析题

目录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5.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

7.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

8.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0.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

11.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

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14.“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1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16.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1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1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19.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2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3.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2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8.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9.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30.“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3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2.仓廪实必知礼仪。

33.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正确。

3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35.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错误。

36.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错误。

3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38.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误。

39.“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错误。

4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错误。

4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错误。

4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43.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正确。

44.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错误。

45.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错误。

46.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错误。

47.“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错误。

48.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正确。

4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正确。

50.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

正确。

5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

52.仓廪实必知礼仪。

错误。

53.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正确。

5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55.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错误。

56.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错误

5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8.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59.“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6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6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6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6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66.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6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6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69.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0.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7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7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7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7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7.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7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9.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80.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81.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82.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83.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8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8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87.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8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89.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90.“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91.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9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9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95.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6.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97.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98.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99.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00.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10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10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0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104.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105.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06.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107.“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

108.“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109.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110.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111.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112.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11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11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1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16.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17.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尚未解决的问题

118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119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2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12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

123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12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125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26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

127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企业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就消失了。

128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129苏联模式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辨析题详解: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正确。

(2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切理论上的问题,都只有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

实践的观点既能科学地解释被神秘化了的种种理论,又能在实践中找到产生它们的根源。

(参见教材P29、P33)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答:

错误。

(2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技术科学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参见教材P140、教参P158-159)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

正确。

(2分)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

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

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

(参见教材P48)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答:

错误。

(2分)金融资本并非银行资本,而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

这是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大银行与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紧密,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

(参见教材P160)

5.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答:

正确。

(2分)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仅仅单纯地看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不够的。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发展包括各种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带有人的意志的烙印,是个人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人们的创造历史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引导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个人不仅与个人之间相互作用,而且个人与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发生相互作用;当然,人们的意志不能否定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

(参见教材P111、教参P125)

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

答:

错误。

(2分)答:

错误。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7.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错误。

(2分)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容易为两派哲学各取所需,造成混乱。

把物质和意识说成是平行的存在,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

8.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答:

错误。

(2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

正确。

(2分)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

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

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10.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

答:

错误。

(2分)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而垄断竞争只是垄断已经形成后存在的一种竞争形式。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11.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不可能是奴隶与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

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

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企图用“存在”抹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

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14.“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

1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16.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

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1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要点:

正确。

(2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

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19.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2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2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参考答案要点:

正确(2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3.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

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

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2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

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参考答案要点:

正确(2分)。

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8.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

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

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29.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

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30.“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

3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2分)。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

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32.仓廪实必知礼仪。

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