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777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doc

  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含义、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含义

  行政法就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活动程序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主要有以下特征:

1.行政法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实体法典。

  2.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内容广泛。

  3.行政法的内容富于多变性。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对全部行政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在行政法领域中必须做到:

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

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时必须符合法律精神;行政行为的动机是正当的;行政行为的内容要符合情理,符合社会公德。

  【真题实例】“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这主要体现了依法行政中的哪一项要求?

()

  A.合法行政B.合理行政C.程序正当D.诚实守信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

本题题干较长,但选项简单,首先,诚实守信是民法的原则而非行政法原则,故排除。

其次,观察题干中的关键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自然是表述合法行政。

  二、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概述

  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由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

同其他法律关系相比较,行政法律关系有以下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受其委托和授权的机关、团体或个人,即必须有代表国家从事行政管理的当事人。

  2.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其权利和义务等都是由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事先规定的,行政机关和其他当事人都不能自由选择。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违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机关承担责任,有时还要对受害的公民负责。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特点的社会关系,才是行政法律关系。

  【真题实例】下列社会关系属于行政法调整对象的是()。

  A.跨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

  B.行政机关缔结购买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他人发生的民事关系

  D.行政机关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时与行政相对方发生的社会关系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判断一个法律关系是不是行政法律关系,首先应当判断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不是行政主体,其次判断这个法律关系是不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设立的。

选项A,“跨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该法律关系中没有行政主体,故排除;选项B,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为行政机关,但是行政机关缔结购买合同不是在行使专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不是行政管理活动,故选项B排除;选项C明显应该排除,是民事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一方,即拥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在我国,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行政主体主要包括:

  

(1)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主要有:

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2)派出机关及派出机构。

派出机关指政府根据需要派出的行政机关。

在我国派出机关有三种: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行政公署;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

派出机构指政府职能部门设立的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它们只有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为行政主体,比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派出所,法律授权其可以进行警告或500元以下罚款,在此范围内,派出所即为行政主体。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它是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并能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

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专门机构,如专利复审委员会。

  【真题实例】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要件,是指对即将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在法律上所设定的条件。

它可以视为行政法律规范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规定。

一般说来,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要件有三项:

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之名义开展行政活动和()。

  A.独立承担政治责任B.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C.独立承担法律责任D.独立承担社会责任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C。

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责任而非政治责任或社会责任。

行政责任亦是法律责任,因此,本题选BC。

  【真题实例】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某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副食品销售市场进行检查。

在此行政关系中主体是()。

  A.副食品B.副食品销售者

  C.卫生行政主管部门D.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副食品销售者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本题案例中,某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是行政主体,副食品销售者是行政相对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简称相对人,是指在行政管理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相对人的主要特点是:

  

(1)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它与行政主体一起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2)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3)行政相对人既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其他非主管行政机关。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包括行政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程序法上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由不同的行政法律规范加以规定。

行政相对人主要包括:

  

(1)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2)法人。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包括:

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以及社会团体法人。

  (3)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是指依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行政授权指的是法律、法规、规章对一个本无独立行政职权的机构或者组织,授予行政职权,从而使其具备行政主体的资格的行为。

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在行政委托中,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

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

  【真题实例】某县技术监督局委托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对贩卖假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处罚权,技术推广站应以()的名义行使处罚权。

  A.县技术监督局B.农业技术推广站

  C.农业技术推广局执法站D.县人民政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

技术推广站作为被委托机关是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但技术推广站并非行政主体,技术推广站应以委托机关即县技术监督局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二节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有:

(1)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真题实例】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派出所传唤公民乙B.税务局向房地产公司购买公用房

  C.公安局委托印刷厂印制文件D.消防局向某企业发出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D。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职权做出的、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考生注意行政行为必须与行政主体的职权相关,B项购买公用房,C项委托印制文件均与职权无关而属于民事行为,故排除。

  二、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也被称为“行政立法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对称,其对象具有普遍性。

从静态意义上讲,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出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下列特征:

  1.对象的普遍性。

即以普遍的、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为对象,其针对的是某一类人或事,而非特定的人或事。

  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即抽象行政行为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同时有后及力,不仅适用于当时的行为或事件,而且适用于将来发生的同类行为或事件。

  3.准立法性。

  4.不可诉性。

  三、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简而言之,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一)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法定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破坏行政法律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惩戒行为。

  1.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1)警告。

亦称精神罚,是处罚力度最轻的一种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所作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谴责与告诫,一般适用于违法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其既具有教育性质又有制裁性质。

警告既适用于自然人,也适用于法人或其他组织。

  

(2)罚款。

财产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作出的让其承担一定金钱支付义务的处罚形式。

罚款不同于罚金。

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而罚金是一种刑罚,依据的是刑法的规定。

  (3)没收。

财产罚,没收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的财产进行剥夺的处罚形式,主要是对违法行为人所持违法所得和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等,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或予以销毁的财产罚。

  (4)责令停产停业。

责令停产停业是对违法行为人的能力的一种暂时性的限制,是指行政主体强制要求违法行为人暂停生产或者经营的处罚,一般附有限期整顿的要求。

如果受处罚人在限期内纠正了违法行为,就可以恢复生产、营业。

  (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

行为罚或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的行为人通过暂扣或吊销其已经取得的权利或资格凭证,限制或剥夺其从事某项特许活动的权利。

暂扣只是暂时中止违法行为人的某种特许权利或资格,在违法行为人改正其行为或扣留一段时期后,应发还许可证、执照,恢复其特许权利或资格;而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则意味着终止或取消被处罚人的某种权利或资格。

  (6)行政拘留。

人身自由罚,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处罚形式,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的行为人在短期内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

只有公安机关有权决定和执行,并且必须经过传唤、询问、取证、裁决、执行等程序。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的设定

  

(1)法律。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2)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3)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4)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

部委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3.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和适用

  

(1)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受委托的组织。

  

(2)行政处罚的管辖

  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之间对行政违法案件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分工。

管辖主要包括:

  ①地域管辖。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级别管辖。

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③指定管辖。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3)行政处罚的适用

  ①不予处罚的情形。

a.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b.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c.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②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a.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c.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③一事不再罚。

对一个行为,任何机关不得以同一事由做出同一种类的处罚。

  ④追诉时效。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年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真题实例】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这主要是行政行为()的体现。

  A.执行力B.确定力

  C.公定力D.约束力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当事人都应当先予以遵守和服从。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真题实例】行政处罚严格执行罚缴分离的原则,罚款的处罚机关绝对不能自己收缴罚款。

()

  【解析】错误。

《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

“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该法第47、48条规定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况。

题目中的说法过于绝对,存在特殊情况。

4.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①违法事实确凿,就是说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表明有违法事实存在,且确实为当事人所为。

  ②对该违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有明确、具体的法定依据。

  ③处罚较为轻微,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2)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的适用范围:

  ①较重的案件,即对个人处以警告和50元以下罚款以外的所有行政处罚,对组织处以警告和1000元以下罚款以外的所有行政案件。

  ②情节复杂的案件,即需要经过调查才能弄清楚的处罚案件。

  ③当事人对于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一般程序的具体内容:

  ①立案。

  ②调查取证。

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③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有关权利。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④听取陈述、申辩或者举行听证。

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⑤决定处罚。

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做出处罚决定。

  (3)听证程序

  ①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②听证程序。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适用条件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不适用简易或听证程序时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大额罚款重要制度一人执法

  当场决定调查检查:

至少2人执法

  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

  做出决定公务回避:

应由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当事人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委托听证:

当事人可委托1~2人代理重要时限处罚决定书必须当场交付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在7日日内送达处罚决定申请时限:

当事人应在被告知后2日内要求听证

  告知时限:

行政机关应在听证7日前通知听证时间和地点5.行政处罚的执行

  

(1)罚缴分离原则。

除依法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行政机关可以指定银行作为收受罚款的专门机构,当事人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2)当场收缴罚款。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有:

依法给予20元以下的罚款的;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3)强制执行。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真题实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

  A.陈述权B.申辩权

  C.控告权D.抗辩权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D项抗辩权属民法中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享有的权利,而非行政法中行政相对人享有的。

行政相对人享有的称为申辩权,故排除D。

  

(二)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的含义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实际上是一种禁止的解除。

  行政许可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即只能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而为,行政机关不能主动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其次,行政许可是授益性行政行为,即它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最后,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格式等形式进行。

  2.行政许可的种类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分为五类:

一般许可、特许、认可、核准和登记。

  

(1)一般许可,是指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即可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请取得,法律对申请人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营业许可、驾驶执照等。

  

(2)特许,是指除具备一般许可条件外,法律还对申请人本身设有特别限制的许可,如持枪许可、烟草专卖许可等。

  (3)认可,是指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主要适用于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如律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医师资格等,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

  (4)核准,是指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进行核对,如果申请人符合要求,即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

适用核准的事项主要是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登记,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形式审查确定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主要针对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如企业、社会团体的登记等。

  另外,行政许可还可以分为排他性许可与非排他性许可。

排他性许可,是指某行政相对人一旦获得某项许可,其他任何行政相对人都不得再申请获得的许可,如专利许可;非排他性许可,是指可为所有具备法定条件者申请并获得的许可,如进出口许可。

  【真题实例】一经颁布,其他人都丧失申请权,行政主体也不得再行颁发,这类许可证被称之为()。

  A.永久性许可证B.排他性许可证

  C.独立性许可证D.无条件放弃的许可证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行政相对人一旦获得某项许可,其他任何行政相对人都不得再申请获得的许可为排他性许可,如采矿许可。

  3.行政许可的设定

  在我国,原则上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法定条件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有:

  

(1)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2)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3)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

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4)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5)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4.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1)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依照法律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3)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真题实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