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32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docx

励志创业商业人生之十三《夏华在飞行中定位》

商业人生之十三

《夏华:

在飞行中定位》

只有飞起来后,哇塞,你才能看到,还有这么多美景。

夏华说,她每次给大学生演讲都说实话,建议人要敢于梦想,先起飞,然后再定位。

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先起飞

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向教育部申请要变成综合学科大学,时任校长汇报时说,我们学校也能培养出综合人才,例如,夏华就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现在是十分成功的女企业家。

后来,中国政法大学真的变成了综合学科大学,之后的历任新校长,都会到依文参观。

毕竟,这是这所大学培养出的综合性人才。

说到这一段,夏华说,她感觉挺骄傲的。

这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上世纪80年代,从辽宁农村走出来的姑娘。

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成功留校任教,如到此,在家乡人眼里,绝对是光宗耀祖级人物。

足够其父,在父老乡亲面前炫耀半天。

可是,一次,夏华带着任务去福建做调研,她的命运改变了。

她看到那里人几乎都在服装鞋帽生意,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懂这行,但还是大胆地进入,而且发财了,况且这些人还没有夏华有文化。

夏华说她为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这个行业不拒绝外行;第二这个行业充满机会。

不安定,注定不安静。

回来后,夏华决定了,再飞。

夏华说,“我一直觉得梦想和行动是两条线。

一条在你的头上是光环,梦想永远是光环;一条在你的脚下,永远是需要你一步一步走的”。

夏华走了,辞职了,辞掉了他爹足够认可的职位——大学老师。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

你是想租房子,还是想盖房子,你自己必须想好。

如果租房子,一定是最好的环境;如果是盖房子,那毋庸置疑,一定是早打地基,哪怕今天再苦。

是的,夏华属于要盖房子的人。

创新

如今,你走进依文大厦。

电梯地地板上一定会撒着花瓣,365天,天天换样,绝不重复。

会客厅的地毯是从意大利买回来的,足够柔软的长毛地毯。

沙发是带着动物真毛的真皮沙发,坐上去感觉很好,也是从国外弄的。

处处是别致,处处是低调的奢华。

夏华说,他们公司很多物件都是员工们自己设计的,例如一进门,天花板上悬着的81根灯柱,代表着公司81个骨干等等。

依文大厦里洋溢着创新和穿着另类的年轻人,这是一个有想法的团队。

夏华如此喜欢创新,是因为她的第一桶金是创新和大胆突破的结果。

夏华从中国政法大学辞职后,没一下子就去开厂子。

而是进入了服装行业的最前端,卖服装。

她去西单商场门口坐了3天,数出来顾客们的手提袋,看哪家被提出来的最多,哪家一定生意最好的。

嗯,找到了。

她进入了那家提袋率比较高的服装柜台卖货了。

不到两个月,在整个楼层夏华卖出去的衣服,全楼层最多。

上世纪90年代的男装西服,基本以黑蓝灰为主。

爱看报纸杂志的夏华,在上面看到了外国人已经开始带格子面料、色彩更亮丽的西服了。

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中国几乎是空白。

我们为啥不能干?

夏华找到了她的老板,说要卖格子西服。

老板的回答,可以想到。

夏华是那种看准了、想好了,必须把事干成的人。

她和老板商量,把你的20根杆(当时没有店中店,柜台承包以根杆为准,一根杆1米2长)给我4根,一起合作。

赚了对半分,赔了算夏华的,合作顺利地开始了。

夏华找到了当时北京市负责出口这样格子面料的毛纺公司,料子很容易、也很便宜的拿到了——对方正发愁呢,没有出口配额,格子面料压在库房里了。

然后,又找到了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她自己根据杂志上的感觉,设计样式,就这样第一批服装出炉了。

9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穿着,特别是男装还不足够大胆。

这大花格子西服挂出去了,是引起了注意,但是不实用。

用夏华自己话说,挂到杆上的时候确实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没有啊!

全是灰蓝黑。

突然有了彩色的格子的,很多人都来看。

那是开始了我最早的“一夜情时代”。

因为每个人摸一把走了,试都没人试;摸一下走了,都觉得很新鲜。

徘徊和实践,就是差这么一层纸的关系。

为了引导消费,夏华还把画报上外国人穿的衣服,挂在了墙上,现在卖服装的几乎都这么干。

天道酬勤,当时出现了海归热,救了夏华。

很多留洋回来的人,到西单看到了夏华的西服,面料和款式与他们在国外见到的基本相同。

这些人是敢穿的,买回去穿了,成了活广告。

于是很多人来买,当时北京最贵的西服是398块钱一套,夏华卖到了一套680元,“真的很贵,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月赚324块钱,还是加补助的结果,那是大学老师啊,而且我疯狂地讲课”。

结果可以想到——火了。

一个月下来,夏华就能赚几十万啊!

那时还不使用银行卡,全是现金,面对一大堆的钱,夏华说,是蒙的。

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啊?

角色

之后,总的来看来,夏华的依文可以说顺风顺水地发展。

对于,创业时期遇到的一些小艰难,夏华看到很淡,“生活中的苦,对于每一个创业者而言不同而已,其实都很苦”。

“每一个人在命运抉择的时候,最难过的都不是什么实际的坎,是心坎”。

夏华最难的选择是,1999年她生了女儿后,一边要带女儿(名字也叫依文),一边要做企业。

是当好妈妈?

还是当好老总?

她自己也彷徨过,是否有能力把这两个觉得演好。

后来,她想了想,认为能。

如今,从西单商场走出来的依文,已经有4大品牌系列。

倒是以黑蓝灰为主,走沉稳刚毅路线了。

客户以高端人士为主,而国内很多知名人士也是依文的老顾客。

女儿依文已经渐渐地长大,带给她更多欢乐。

有人说,夏华是最了解男人世界的女人,她的每次演讲都会撩动男人情感神经末梢。

夏华承认,这些年依文走的是情感营销,而依文服装的定位就是成功人士。

这里的情感和成功定义,很多都是缘于她父亲对她的影响。

从中国政法大学辞职后,参加过四平战役的老父亲,两年内没有给夏华打电话。

母亲去世较早,父亲在夏华心目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夏华考上大学离开家时候,一段短短的路,她和父亲走了两小时,一步三回头。

其实,这是很多游子心底最温暖的印记。

凭借女性的敏感,夏华认为,男性的世界需要更多贴心的关怀。

所以,依文这些年走的是“软营销”,用夏华自己的话说是文化营销路线。

依文这些年搞了很多文化活动,例如轰动中国一时的“俺爹俺娘”系列摄影展、关于非典时期“风雨中的美丽”摄影展等等。

夏华认为,以女人为坐标,可以见证财富;以男人为坐标,可以见证生命的深度和韧度。

她认为,成功男人的标准不应是财富,而是一家中了不起的合格的丈夫、父亲,“男人的成功,与金钱和地位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说白了,成功男人应是演好自己角色的男人。

再定位

起飞之后,才能看到更多风景,在飞行中再定位。

这是夏华对成功的认识。

“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有感性和理性特别好的结合。

我是在判断事情的时候会很理性,但是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很感性”。

说话很大声、不时地爽朗的笑,给人的感觉是感性的人。

白岩松曾说过,夏华年龄上比他小,但在他心里夏华就是大姐的感觉。

这个问题再被问起,夏华会反问“我有吗?

有一点,夏华没否认,她的成功是对自己的放飞,“我正是因为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服装的时候,我会有更新的一个思考,所以我到今天我们的企业一直都是在这种混沙子的现象,不是说你学什么一定要干什么”。

夏华毫不掩饰地说,父亲对她的影响特别大,连同品牌的定位都受他的影响,因为他影响是我对男人的成功的一种判断。

当初,父亲反对她出来单干,她是否会犹豫?

夏华还是那句话,“要放飞自己,在飞行中定位,你真的不知道哪里会让你激情无限,哪里会有真正的你想要的风光,不飞之前你都不知道”。

(文/张沉)

 

访谈嘉宾:

依文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夏华

访谈主题:

如何从女教师到女企业家

主持人:

张沉

访谈地点:

北京依文大厦

访谈摘要:

夏华,女,辽宁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1991年毕业留校任教,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在一次国务院科研调查中,夏华感悟出中国男装领域的空白而毅然辞职从事服装行业经营。

于1994年创立了北京依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

腾讯财经:

夏总您好,欢迎来到腾讯财经《商业人生》。

采访之前,参观了依文企业,感觉你们办公楼的装饰有很多很特别的设计,你想体现什么?

夏华:

我一直是在中国品牌中,去倡导真正做精,然后把品牌的价值呈现出来的一个最大声的呐喊者。

其实我一直在呐喊,一直在行动,我觉得我们中国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市场,谈做大,不是多难的事情,因为整个市场的消费大。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服装类的品牌,全部是扁平的扩张。

大家做出一个牌子之后,在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细化管理,和一定品牌议价能力和高度的时候,就开始放大市场。

因为中国的市场量非常大,可以两年、三年一下子开五千家店都有,但未来是否呈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我觉得这在所有做品牌人的眼里都是一个问号。

我是希望品牌拉到一定的高度,逐步地有节奏地去放。

这样才是真正带着品牌价值的提高,让人们带着这种尊重和爱,去购买你品牌,在这种心态下,把品牌不断地放大自己的市场体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

腾讯财经:

依文是这样做的吗?

夏华:

依文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要求一个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氛围管理。

在管理学上,以前可能不用氛围管理这个名词,我是最早开始使用的,我们成立了一个在所有的行政后勤体系之外的管家部,做的就是氛围管理的活。

夏华:

我经常说,谁对一个企业品牌的营销负责,不是营销团队,也不是业务团队,而是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行为。

当任何一个陌生人走进这个企业的时候,氛围管理就让这个企业真正有了话语。

我们管家团队要干的活就是氛围管理的软件管理和硬件管理,那么硬件管理大家走到依文大厦,哪怕是看到从电梯间里365天每天变化的花瓣,哪怕你看到大厦内的任何一样家具,都是我们员工设计的作品。

软性管理就是每一天的早餐、午餐、下午水果、下午茶,就是管家要让每一个员工,在特别好的心态和状态下去工作。

史玉柱说,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更持续。

我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无限激情的企业可以持续发展。

我觉得,员工的激情是最大的创造力。

一个企业永远不是一台或几台发动机,而是无数台的发动机,每一个员工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都有创造的激情的时候,企业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氛围。

所以员工每一天走进公司的过程,就是一个情绪调动的过程。

情感营销更贴心

腾讯财经:

刚才你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服装行业,之前可能基本上是数量的扩张,但没有注意品牌的渗透,像欧洲那样高端。

我感觉依文这些年一直在走这条路,想要一种尊敬感。

但是,除了刚才提到的,在企业内部完善之外,外部还需要什么条件?

夏华:

我们一直用的情感营销和文化营销,其实依文这些年在中国做品牌的企业里,是有最完整文化营销的企业。

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10年以来,我们花的最大一部分钱就是做文化营销。

每年为顾客出的书,每个季节在所有的商业公共空间,或大型的艺术空间里做的静态展览,而且不同的主题、跟服装无关。

就是大家会觉得,企业都在做展览,但是他是在做产品的展览,跟你的销售有关联。

而我们做的只跟男人情感有关,跟社会现实有关。

2000年,大家可能今天还记忆犹新。

当时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包括美术馆里有很多爹娘的老照片,那些黑白的老照片。

腾讯财经:

俺爹俺娘?

夏华:

对。

那就是依文做的“俺爹俺娘”,揭示了那一个时代人们内心情感的归宿,和一种社会的现实。

同时,也为大家在时尚产业里刮了一股情感旋风。

之后,2003年非典的时候,大家看到了上千幅的人们戴着口罩牵手的照片。

当时我们做了一个“风雨中的美丽”静态展。

2004年的“虚度”,2006年的“错过”。

反正每一年、每一年,依文的大型文化静态展,不仅仅在这个行业,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面,都会是一石惊起波澜的。

另外,我们一直在做情感营销,就是刚才说的文化营销的这条线,还有一条线就是情感营销。

真正营销要去做撞击消费者灵魂的事情,而不是买眼球的事情。

这些年在整个营销的这条线上,其实依文用很独到的方式,去敲开了很多消费者的灵魂深处的这扇门,也是用情感的这条线牢牢地抓住他。

所以,我说就是68万VIP的这颗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跟顾客之间永远不是谈服装、产品,而是他每一个的生日、每一个的重大节日,都会收到来自依文特别的礼物。

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实现了服装后期终生免费打理。

总而言之,能够让顾客最便捷、方便地去享受一个产品的服务,而且给到内心中最需要的东西。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腾讯财经:

是不是因为你这种洞察力或观察力,把依文带到今天?

夏华:

我认为其实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个做品牌。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我觉得你都要有鹰一样的眼睛,要特别快速地捕捉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绝对不是表面的市场需求,如果说表面的市场需求对色彩的敏感度,对材质的敏感度,对款型的敏感,而是捕捉一种消费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根源性的需求。

现在,像KEVINKELLY敢去和杰尼亚去抢客人、抢市场,我是觉得我们对这些高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了解度更深刻。

我们推出了高级管家服务,推出了不需要逛店就会满足一年服装打理服务,都是源自于心理的需求。

腾讯财经:

你觉得KEVINKELLY将来能超过欧洲这些大品牌吗?

夏华:

我觉得将来一定会,就是我们拿一个时间长线来考验。

腾讯财经:

大约的时间表是怎样?

夏华:

如果说在中国市场,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踏出国门,在全球市场的超越要很长时间。

但要在中国市场,或者是在单体市场的超越,我觉得给我们十年的时间。

应该说,至少在三个领域里,我们完全有能力超越的。

客观的说,杰尼亚已经有一百年了,我也看了它的博物馆。

我觉得确实是时间的积累,是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厚度的积累。

但是我觉得在市场的感受上,这不是受这样时间限制的,我们可以快速地让消费者在品牌里得到更有价值的服务,和更大的满意度。

夏华:

或者说,在产品的适用性上,让消费者觉得我们特别适合,在这个品牌里能够快速找到自己要的。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优势的,所以我认为在差不多的价位竞争上,因为KEVINKELLY的价位,现在跟杰尼亚这些品牌的价位单体上已经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给我们十年的时间,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去努力,不仅关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关注他内心需求的话,我觉得我们一定赶得上。

梦想和行动是两条线

腾讯财经:

到今天,KEVINKELLY已经跟国际大品牌开始竞争了。

1994年,什么原因让你从一个大学老师到下海经商的呢?

夏华:

我特别愿意说真话。

每一次采访或朋友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梦想和行动是两条线。

一条在你的头上是光环,梦想永远是光环;一条在你的脚下,永远是需要你一步一步走的。

我觉得这两条线,如果真的是无限延展的话,一个会给你动力,一个会让你踏实,你才能走得更远。

我一直都说,如果说十六年前,从中国政法大学辞去大学老师这个职务的时候,没有今天这么样高尚的梦想。

十六年前,我就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子,大学老师就是一个很被尊重,相对于温饱不成问题的职业。

我一步就跨进了另一个行业,就是服装行业,从一个最最普通的售货员去起步的。

那个时候,心里有梦。

我现在每次跟大学生聊得特别多,每一次创业的话题,大家特别愿意请我去现身说法。

我经常说,别害了这些大学生,我必须说真话,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在他们的人生节点上,真的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你以怎样的方式选择,我经常打一个比喻:

你是想租房子,还是想盖房子,你自己必须想好。

如果租房子,一定是最好的环境;如果是盖房子,那毋庸置疑,一定是早打地基,哪怕今天再苦。

那时,我是一个想盖房子的人。

毕业以后,我找了很好的工作,当时北京吉普公司刚刚成立,是一个合资企业。

后来学校要坚决留下我当老师,我也觉得其实自己挺喜欢老师这个职业的,当时就留下来。

但是我依然还是希望去改变我和这个家庭的命运,因为毕竟父亲那个时候还在农村,从他送我到火车站的一百米的上,这一百米我跟父亲走了快两个小时。

他一直边走边说,不送了,你迟早要自己走。

但是,我每每一回头,他就是跟在身后。

也就是从那会,我真正从父亲里的眼睛里读到了期待。

其实我原来不懂父爱的,我相信很多孩子都不懂父爱的,就那个时候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了一种期待。

我觉得,其实懂了我父亲很多年说的我根本听不懂的话。

我父亲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那个时候可能父亲真的把他对未来的期待给了我,父亲的未来,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想让我爸爸住进大房子,让他出门就有好车。

我内心给了他很多期许,虽然我没有讲给他听。

下海遭到父亲的反对

腾讯财经:

这是1994年下海的动力吗?

父亲的目光。

夏华:

我觉得是我的动力,那是我特别坚决的内心动力,所以我根本没有跟我父亲商量就下海了。

腾讯财经:

他能接受吗?

夏华:

他特别不能接受。

所以我就说,每一个人在命运抉择的时候,最难过的都不是什么实际的坎,是心坎。

我当时跟我父亲说,我辞职了。

我父亲的第一个念头就说,你犯错误了吧?

我说,没有犯错误。

我父亲说,那你干嘛去了?

他觉得要我就找了一个特好的工作,我说我卖货去了。

我爸在电话的那一头,毫不犹豫的就爆发了。

这么多年他没有跟我火过,他特别不能接受。

他说,你要卖货?

你让我这么辛辛苦苦供你念大学,念完大学去卖货?

腾讯财经:

还是大学老师?

夏华:

对。

他说,我本来跟邻居都觉得特光荣,我姑娘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然后现在你去卖货。

你卖货干嘛不去早卖?

你非得让我那么辛苦供你读完大学,你去卖货了?

他说,我们这儿也有供销上,你早就可以去以卖货。

其实我当时觉得说什么都没有用,说什么都很难让他去接受和理解。

所以我只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我现在都记得,那个通电话的过程记得特别清楚。

我说,爸,我卖货,是过程绝不是结果。

我想告诉他,我通过卖货,我未来是有理想,有想法的。

当然这个想法我能做到怎样,除非今天我父亲会有认同,那之前能做到怎样,未来会怎样,我无法描绘给他听。

第二,我就跟我父亲说,我反正未来会让你过上好日子。

我觉得就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承诺,一个是理由,一个是结果,我给到我父亲的。

但是当时他也不能接受,所以之后的两年里边,他都没有跟我通过电话。

腾讯财经:

当时是伤心?

夏华:

我一直是个精神很独立的女孩子,包括报考政法大学我也没有跟他去商量。

我觉得,他还有一大半的不放心,因为我一个女孩子在外地、无依无靠的。

我相信他的眼里,对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很满意。

去福建调研,改变了自己想法

腾讯财经:

当时这种情况下出现,心里有矛盾过吗?

夏华:

真正的犹豫和矛盾,那个时候其实还没有,当时我很坚定的,我想一件事情就特别坚定。

因为我要去创业,缘起是我带着很多的研究生去福建沿海一带去做调研。

当时国务院给了我们一个内参的调研课题,国家西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

回来了,调研的时候其实有一些让我觉得很颠覆的东西。

最早我去想创业,但我没有想从服装开始自己的创业。

因为我觉得没有学过设计,我也不专业,虽然我很喜欢。

我的老家在大连下面的一个小镇,我一直很喜欢时装,很爱美。

但是我觉得,我未必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当真正去考察过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尤其福建当时是从服装和鞋业开始的。

考察过了之后,我突然发现,很多当时做成功了的,别说没学服装和设计,他们甚至连书都没有读过多少,他们就是这么勇敢地走进了这个行业。

至少我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这个行业不拒绝外行;第二这个行业充满机会。

当时我选择做服装,那是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说怎么定位,怎么做。

所以我从一个售货员开始,因为也没有资金的积累,所以那个时候是从那儿起步的。

起步的阶段我相信每一个人在那样的亢奋状态下,是没有后悔而言的。

到什么时候我真正有点动摇,那个时候也是心坎,所以我现在谈的其实都是心里的感受。

生活中的苦,对于每一个创业者而言,不同而已,其实都很苦。

腾讯财经:

都有。

夏华:

都很苦。

我当时最动摇的就是见到熟人。

当时西单商场是北京最好的商场,所有的人都会去那儿买衣服,撞见熟人的概率特别高,我的大学同学、甚至我的学生。

我一看他们来了,我就赶紧背过身去,就特别不希望认出我来。

结果你越是背过身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要看、去要你的衣服。

每一次一见面了,大家都会觉得你怎么会卖货了?

大学老师跟售货员,当时的社会落差在人们的心里还是特别大的,所以我觉得在那儿8个月做售货员的时间,那是我心智的一个锻炼。

所以,我一直都说,对于创业或对于一份事业的起点,没有最好的时机,只有最好的自己。

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能顶得了那么强的心理压力,那就别说一个25岁的女孩子,拿一个成熟的人来讲,都会有无数的犹豫和彷徨。

四根杆改变了命运

腾讯财经:

这个心坎什么时候过去的,比如讲怕见到熟人,这种落差的感觉?

夏华:

其实就是八个月之后,我真正地找到创新的那扇门了。

夏华:

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在整个商场这个楼层里,我销售做得最好的,我拿的提成也是最高的。

所以那样的一个阶段过程中,我其实自己知道自己在寻找,就是在这个大家都是黑、蓝、灰的西装的竞争的时候,我到底要做什么?

直到八个月之后,情况变了。

那个时候买国外的画报特别贵,还特别不容易地买到,但是我一直坚持去买,看这些东西。

一天,我跟我当时打工的老板谈,我说为什么你一定要做灰蓝黑的西装?

我说,这么多彩色亮丽的衣服。

那个时候欧洲已经流行那种彩色的、小格子的休闲单件。

我就跟他说,为什么不做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做灰蓝黑?

老板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说这个男同志是没有敢穿的。

腾讯财经:

那你放弃了?

夏华:

西单商场当时是最好的百货商场,那个时候没有店中店的概念,所以中国的商业发展非常非常快。

当时都是靠杆子来卖货的,当时我的老板是最大的柜台,当时有20根杆。

我说,你能不能腾出四根杆?

你拿那16根杆卖原来相同的东西,这4根我尝试一下,如果要是赚钱了我们一人一半分,如果赔钱了算我的。

他说这个行吗这个?

你要想好了?

咱们就签一个东西就算术了?

我说OK,可以。

腾讯财经:

下一步你做什么了?

夏华:

然后,我就去了当时市里最好的毛纺厂。

特有意思,销售科的人看见我就拍一下大腿。

吓我一跳,我说,这怎么了?

他说,你找对了,我们这出口没有配额的压在库里,真的没有人要。

你如要,我就给你。

我就记住这句话了,东拼西凑只有三万块钱,那个时候万元户就很有钱了,真的不容易。

然后,我就把这个钱给他了。

当然,我是觉得现在想起来也挺后怕的,因为没有那么高的诚信度的时候。

我就一个要求,你这些面料给我留着,我要是回来就是“火”了;我要是回不来就是“死”了。

所以你至少要等我,不管回不回来要等一个季节。

他说当然,没问题——没人要这个东西,谁来看一看都摇头。

当时,真的是很便宜的就把这些面料进了一批。

然后,我去找一家服装厂就加工。

那时候没有设计师,我就是设计师。

人家工厂有一个画图的人员,就给我画。

我说这再高一点,这再低一点,就这样,第一批服装的诞生了。

挂到杆上的时候确实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没有啊!

全是灰蓝黑。

突然有了彩色的格子的,很多人都来看。

我说,那是开始了我最早的“一夜情时代”。

因为每个人摸一把走了,试都没人试;摸一下走了,都觉得很新鲜。

夏华:

后来又去找商场老总,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一面墙?

商场老总说,你这个念大学念坏了吧?

人家都拿杆子卖货,你要墙干吗?

我说你就给我一面。

他说,墙没人要,你随便。

我就把整个后面的一面墙,全部是照相馆放大的照片,我挂了一墙,大家看不懂啊!

我对每个人说又太累了,写了一个标题“亮丽人生”,我说你看人家外国人都这么穿衣服了。

我觉得这个时候就是机会加勇气。

很重要的是有一批公派留学的人回来了。

公派留学的人都知道在欧洲那个时候,花外币买一件国外的苏格兰格的衣服很贵的。

当时我的衣服都标了个天价。

就是那个时候也不懂这个定价的体系,398块钱一套的灰蓝黑的西装,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月赚324块钱,还是加补助的结果,那是大学老师啊,而且我疯狂地讲课。

我卖680元一件,所以真的很贵。

但是他们从国外回来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