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38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docx

新高考届高考化学小题必练16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

(新高考)小题必练16:

表格评价型实验选择题

 

近几年表格评价型实验题因其结构简单、信息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以及兼顾基础和能力的综合考查等特点而成为高考新宠。

1.【2020年全国卷3】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答案】B

【解析】由于硫化氢气体和盐酸不发生反应且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烧瓶内外压强差变化不大,不会出现喷泉现象,A错误;B.氯化氢可以和稀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发生反应,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能够出现喷泉实验,B正确;C.一氧化氮不与硫酸发生反应且不溶于水,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现象,C错误;D.二氧化碳不会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实验,D错误;选B。

【点睛】能够发生喷泉实验,需要烧瓶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产生压强差可以通过气体溶于水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发生反应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

2.【2020年某某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适量20%H2SO4溶液,加热,冷却后加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少量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未水解

B

室温下,向0.1mol·L−1HCl溶液中加入少量镁

粉,产生大量气泡,测得溶液温度上升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C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BaCl2和CaCl2

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BaCO3

D

向0.1mol·L−1H2O2溶液中滴加

0.1mol·L−1KMnO4溶液,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答案】B

【解析】A.加入碘水后,溶液呈蓝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淀粉,并不能说明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故A错误;B.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溶液温度上升,可证明镁与盐酸反应放热,故B正确;C.BaCl2、CaCl2均能与Na2CO3反应,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沉淀可能为BaCO3或CaCO3或二者混合物,故C错误;D.向H2O2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发生化学反应2KMnO4+3H2O2=2MnO2+2KOH+2H2O+3O2

↑等(中性条件),该反应中H2O2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D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B。

【点睛】淀粉在稀硫酸作催化剂下的水解程度确定试验较为典型,一般分三种考法:

①淀粉未发生水解:

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未生成砖红色沉淀;②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③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不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此实验中需要注意:

①碘单质需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加入,否则氢氧化钠与碘单质反应,不能完成淀粉的检验;②酸性水解后的溶液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否则无法完成葡萄糖的检验;③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或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试验中,均需要加热,银镜反应一般为水浴加热。

3.【2020年某某卷】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

将NH4Cl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将湿润的pH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试纸颜色变化:

黄色→蓝色(pH≈10)→黄色→红色(pH≈2);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

II

将饱和NH4Cl溶液滴在pH试纸上

试纸颜色变化:

黄色→橙黄色(pH≈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I中试纸变蓝,说明NH4Cl发生了分反解反应

B.根据I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

C.I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l水解造成的

D.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不宜用加热NH4Cl的方法制备NH3

【答案】C

【解析】实验I中对NH4Cl固体试管加热,湿润的pH试纸黄色→蓝色(pH≈10)→黄色→红色(pH≈2),说明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氨气,氨气遇水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碱,使试纸变蓝,同时产生了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中和了一水合氨恢复到黄色,最后变为红色,该过程可证明氯化铵受热发生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试纸先变蓝后变红,说明氨气扩散的速度比氯化氢快;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由化合生成氯化铵;实验II中将氯化铵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颜色变化:

黄色→橙黄色(pH≈5),说明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A.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显酸性,会使湿润的pH试纸变红,根据I中试纸变蓝,说明NH4Cl发生了分反解反应,故A正确;B.根据分析,根据I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故B正确;C.根据分析,I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l分解产生的氯化氢造成的,故C错误;D.根据分析,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由化合生成氯化铵,则不宜用加热NH4Cl的方法制备NH3,故D正确;答案选C。

4.【2020卷】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C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

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D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先变红,随后褪色

氯水中含有酸性

物质和漂白性物质

【答案】D

【解析】A.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也有可能是碳酸银等其他白色沉淀,检验Cl−时应先加入稀硝酸酸化,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A不符题意;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溶液中的离子可能有CO

、HCO

、SO

、HSO

等,B不符题意;C.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生成BaSO4沉淀,也可能是AgCl沉淀、BaCO3沉淀等,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

,应先加入盐酸酸化,排除Ag+、CO

等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C不符题意;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先变红,说明氯水中含有酸性物质,随后溶液褪色,说明氯水中还含有漂白性物质,D符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一般常见离子的检验,通过使其变成沉淀、气体等易观察的现象来判断。

1.氨碱法(索氏)和联合制碱法(侯氏)是两大重要的工业制碱法,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氨碱法

联合制碱法

A

原料

食盐、氨气、生石灰

食盐、氨气、二氧化碳

B

副产物

氯化钙

氯化铵

C

循环物质

氨气、二氧化碳

氯化钠

D

评价

原料易得、设备简

单、能耗低

原料利用率高、废弃物少

【答案】B

【解析】A.氨碱法原料为食盐、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联合制碱法原料为食盐、氨气、二氧化碳,故A错误;B.氨碱法可能的副产物为氯化钙,联合制碱法可能的副产物氯化铵,故B正确;C.氨碱法循环物质为氨气、二氧化碳,联合制碱法循环物质为氯化钠,二氧化碳,故C错误;D.氨碱法原料便宜,产品纯碱的纯度高,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但设备复杂,能耗高,氨碱法的最大缺点还在于原料食盐的利用率只有72%~74%;联合制碱法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以上,废弃物少,故D错误;故选B。

2.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目的

操作

A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B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

往Na2Si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C

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用向上排空气法

D

配制FeCl3溶液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

【答案】B

【解析】A.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与漂白性无关,A错误;B.往Na2Si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若出现白色沉淀,则生成了硅酸,说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B正确;C.NO的密度与空气相当,一般不用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D.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由于Fe3+易水解,会产生Fe(OH)3,应在HCl的氛围下进行,D错误;答案选B。

3.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加热放在坩埚中的小块钠

生成淡黄色固体

产物是氧化钠

B

向无色溶液中加硝酸酸

化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含SO

C

向酚酞溶液中通入

少量新制氯气

溶液先变

红后褪色

氯水有漂白性

D

用氢氧化铁胶体做电泳实验

阴极颜色加深

氢氧化铁胶粒吸附正电荷

【答案】D

【解析】A.金属钠加热,着火燃烧,产生淡黄色固体是过氧化钠,A错误;B.向无色溶液中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因此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SO

,B错误;C.向酚酞溶液中通入少量新制氯气,由于Cl2与水反应产生HCl和HClO,酸使酚酞溶液不变色,因此不能使溶液变为红色,不会出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C错误;D.用氢氧化铁胶体做电泳实验,看到阴极颜色加深,说明氢氧化铁胶粒吸附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负电荷较多的阴极区移动,D正确;故选D。

4.下列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内容

实验目的

A

将尖嘴垂直向下,挤压胶

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

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

B

向盐酸酸化的Cu(NO3)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然后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证明Cu2+的氧化性大于H2SO4

C

将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

混合,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证明AlO

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CO

D

向盐酸中滴加Na2SO3溶液,

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证明非金属性:

Cl>S

【答案】C

【解析】A.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尖嘴不应垂直向下,应向上挤压胶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故A错误;B.向盐酸酸化的硝酸铜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发生的反应为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根离子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与滴入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实验证明硝酸氧化性强于硫酸,故B错误;C.碳酸氢根的电离程度大于氢氧化铝,将偏铝酸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发生的反应为偏铝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该实验说明偏铝酸根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碳酸根,故C正确;D.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与氢化物和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无关,故D错误;故选C。

5.为达到相应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可行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向盛有5mL0.1mol/LK2Cr2O7溶液的

试管中滴入5~15滴浓硫酸,振荡

B

观察Fe(OH)2颜色

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氨水,立即振荡

C

检验K+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2mL0.01mol/LH2C2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4mL0.01mol/L和0.02mol/LKMnO4溶液,观察现象

【答案】A

【解析】A.Cr2O

(橙红色)+H2O

2CrO

(黄色)+2H+,加入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改变,故可以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A正确;B.Fe(OH)2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红褐色的Fe(OH)3,故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氨水,立即振荡,生成的Fe(OH)2迅速被氧化,故看不到白色的Fe(OH)2,B错误;C.观察K+的焰色反应必须通过蓝色的钴玻璃,且不能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否则会受到钠元素的黄色火焰的干扰,C错误;D.高锰酸钾溶液加入到草酸溶液中观察不到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的消失,应该是将过量的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加入到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记录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时间才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正确答案选A。

6.下列实验及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测定饱和CH3COONa和NaNO2溶液的pH

pH(NaNO2)<pH(CH3COONa)

HNO2酸性大于CH3COOH

B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BaCl2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

向10mL0.1mol/LAgNO3溶液中滴加2滴0.01mol/LNaCl,再滴加2滴0.01mol/LNaBr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

产生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Br)

D

把固体AgCl加入到

较浓的KI溶液

白色固体变黄

AgCl溶解度小于AgI

【答案】B

【解析】A.相同浓度条件下,弱酸的酸性越弱,对应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和NaNO2溶液的pH,可以判断HNO2、CH3COOH的酸性强弱,但两种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故无法比较二者的酸性强弱,故A错误;B.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因碳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溶液变红,加入少量BaC12固体,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沉淀,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小,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颜色变浅,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故B正确;C.向10mL0.1mol/LAgNO3溶液中滴加2滴0.01mol/LNaCl,AgNO3过量,先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2滴0.01mol/LNaBr溶液,然后产生黄色沉淀,不能说明沉淀转化,则不能比较溶度积大小,故C错误;D.把固体AgCl加入到较浓的KI溶液中,白色固体变黄,部分AgCl转化为AgI,AgCl的溶解度大于AgI,沉淀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故D错误;故选B。

7.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石蜡油蒸气依次通过加热的内含碎瓷片

的玻璃管、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

气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石蜡油中含有

不饱和键的烃

B

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

密闭试管中,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

浓H2SO4具有吸水性

C

将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滴入

硝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黄色

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

D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用酒精灯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

【答案】B

【解析】A.石蜡油蒸气通过加热的内含碎瓷片的玻璃管时发生分解、生成了不饱和烃,故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B.浓H2SO4具有吸水性,导致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的胆矾晶体逐渐变为白色,B正确;C.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和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使溶液呈黄色,因此并不能证明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C错误;D.蔗糖在稀硫酸催化、加热下水解后,水解液中含硫酸,应先加碱中和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D错误;答案选B。

8.(双选)依据下列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和强氧化性

B

向盛有稀HNO3的

试管中加入少量Fe粉

试管中的溶液变为浅绿色、

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Fe与稀HNO3反应生成Fe(NO3)2和NO2

C

向盛有生石灰的试

管中加入浓氨水

试管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有利于氨水的分解

D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

管中加入淀粉KI溶液

溶液变成蓝色,且有气泡出现

I−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答案】AC

【解析】A.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A正确;B.向盛有稀HNO3的试管中加入少量Fe粉,硝酸被还原为NO,故B错误;C.向盛有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浓氨水,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反应消耗水,有利于NH3+H2O

NH3·H2O

NH

+OH−,逆向移动,放出氨气,故C正确;D.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分子,I−不是H2O2分解产生O2的催化剂,故D错误;选AC。

9.(双选)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从AlCl3溶液提取无水AlCl3

将AlCl3溶液灼烧蒸干

B

向盛有0.1mol/L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mol/LNa2S溶液

说明一种沉淀能转化为

另一种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C

将含有HCl杂质的CO2气

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杂质

D

配制澄清的FeCl3浓溶液

将FeCl3固体置入浓

盐酸中加水稀释

【答案】BD

【解析】A.氯化铝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若直接蒸干,氯化氢挥发会促进水解氯化铝水解趋于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制备无水氯化铝,故A错误;B.向盛有0.1mol/L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再向其中滴加0.1mol/L硫化钠溶液,氯化银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硫化银沉淀,说明一种沉淀能转化为另一种溶解度更小的沉淀,故B正确;C.氯化氢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杂质,应选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C错误;D.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配制澄清的氯化铁浓溶液应将氯化铁固体溶于浓盐酸在加水稀释,故D正确;故选BD。

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

滴入适量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相同温度下,溶度积常数:

Ksp[Mg(OH)2]

B

直接给石蜡油加热,气体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逐渐褪色

验证石蜡油裂解一定生成乙烯

C

常温下,向等浓度、等体积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等量的酚酞溶液

碳酸钠溶液中红色更深

阴离子水解常数Kh:

CO

>HCO

D

向饱和硼酸溶液中滴

加少量Na2CO3粉末

无气

泡冒出

不能证明酸性:

碳酸>硼酸

【答案】C

【解析】向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得到白色沉淀,因不知道原溶液中两离子的浓度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二者溶度积常数大小,A错误;溶液逐渐褪色,可知生成不饱和烃,可验证石蜡油裂解生成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B错误;碳酸钠溶液中红色更深,说明碳酸根离子水解能力大于碳酸氢根离子水解能力,所以阴离子水解常数:

Kh:

CO

>HCO

,C正确;硼酸溶液中硼元素最高价+3价,碳酸中碳元素最高价+4价,因此二溶液混合后无气泡冒出,说明硼酸不能制备碳酸,可以证明酸性:

碳酸>硼酸,D错误;正确选项C。

11.下列各项中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操作或现象

A

分离Fe2O3、Al2O3

将混合物置于足量NaOH溶液中,然后依次

进行过滤、洗涤、蒸发、灼烧四项操作

B

验证FeCl3与KI的反

应是可逆反应

向1ml0.1mol/LFeCl3溶液中滴加5mL0.1mol/LKI

溶液,充分反应后,取少许混合液滴加KS溶液

C

确定FeCl2是

否完全变质

取少量的FeCl2样品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除去Fe粉中的I2

加热使I2升华

【答案】B

【解析】A.Al2O3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Fe2O3与NaOH溶液不反应,若将Fe2O3、Al2O3混合物置于足量NaOH溶液中,然后进行过滤、洗涤,可分离出Fe2O3,滤液中主要成分为NaOH、NaAlO2,将滤液蒸发、灼烧后,所得固体为NaOH、NaAlO2,不能得到Al2O3,故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若要验证FeCl3与KI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可使二者中一种物质过量,待反应结束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所加试剂中少量的物质即可,该实验操作正确,故B项能够达到预期实验目的;C.Cl−可被高锰酸钾氧化,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检验亚铁离子是否存在,故不能判断是否完全变质;D.加热时Fe与碘会发生反应,因此加热不能分离,可用磁铁吸附Fe进行分离,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热的木炭与热的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被氧化成CO2

B

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溶液中

溶液中出现凝胶

非金属性:

Cl>Si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

定含有Fe2+

D

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

然后滴入稀硝酸

先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先产生BaSO3沉淀,后沉淀转化成BaSO4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由现象不能说明炭被氧化成CO2,故A错误;B.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B错误;C.滴加KS溶液,溶液不变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红,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C正确;D.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反应,二氧化硫可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故D错误;故选C。

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在少量浓硝酸中加入大量铁屑,

充分反应后滴加KS溶液

后来溶液无血红色

Fe被氧化为Fe2+

B

少量Zn粉加到1.0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颜色变浅

金属Zn比Fe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

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无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高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

CuSO4和MgSO4混合溶液

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

只出现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D

【解析】A.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无Fe3+生成,结论不合理,故A错误;B.锌粉加1.0m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