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40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docx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书目推荐】  《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

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

读书三功:

“诵”、“疑”、“评”。

读书方法介绍:

读书“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抒情,即事以明理。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

要想精通作品内蕴,必须下以上三种功夫。

一是“诵”。

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

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

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

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

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

二是“疑”。

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

会读书者必会生疑。

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

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

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的问题或知识;才能打开增知获趣之门。

三是“评”。

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

我们读书时,常常徜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什么美,这说明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在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

经过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

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

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

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

“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

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①小引

②狗·猫·鼠

③阿长和山海经

④二十四孝图

⑤五猖会

⑥无常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⑧父亲的病

⑨琐记

⑩藤野先生

范爱农

⑿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再次学习探究它们。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五、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

 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六、赏析自己所读过的文章精彩片断,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

(课下搜集寻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阅读思考并比较)

(一)教师归纳

1。

“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阿长与山海经。

(重点)

(二)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三)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

猫?

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

猫?

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拓展思维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美术绘画等;从中展现、表达自己的收获、情感及成长历程等等。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爱的教育》的作者、内容。

  2、通过选文的学习,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启迪学生拥有爱心,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如何阅读《爱的教育》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阅读精彩的片断。

  教学方法:

  以人物为主线,从人物塑造,语言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启迪爱,发现爱,从而提炼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卡罗纳》一课,知道了这篇课文连同三年级时学的《争吵》一课都是选自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部全世界儿童、老师、家长必读的书——《爱的教育》。

(板书书名)

  2、这段时间,老师很开心经常能看到同学们手捧一本《爱的教育》,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到哪儿,了解了一些什么内容?

  二、介绍书名及作者

  书名爱的教育

  作者(姓名、国籍、身份等)

  (出示幻灯片,老师读)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

亚米契斯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被译成数百种文学和方言,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作品。

书的原名翻译是“心”。

我国最早由夏丏尊先生翻译,并定名为《爱的教育》。

  作品以故事形式进行爱的教育,是一本写给儿童的做人的教科书。

用孩子的日记讲述故事,仿佛事情就在我们中间。

读书里的故事让我们做真正的人。

  主要内容: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

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主要人物:

安利柯、卡隆、代洛西、泼来可西、可莱谛、克洛西、斯带地

  三、学习故事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几篇文章中,去感受,去体会,去接受爱的教育。

  2、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离不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人物变得鲜活了,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们读了十月的这几个故事,说说你最喜欢谁?

师相机板书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洛贝谛克洛西爱国少年母亲根据学生说的随机选择。

  3、谈洛贝谛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谈感受,师小结,

  引导性的语言:

出示相关句子

  正巧这时有一辆车向孩子急速驶来,眼看就要撞着他了。

洛贝谛见此情景,勇敢地跳了过去,一把抓住那孩子,把他拖到一边,可他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的车轮碾在脚上……(第5页)

  a同学们,在这危急的时刻,洛贝谛挺身而出救下了小孩子,多么了不起呀,再指名读。

  b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危难时刻洛贝谛不顾自己舍身相救,难道你还只是一点点感动,心灵只受到一点点震撼吗?

再指名读。

  c你我他,我们无不为之感动,我们仿佛也围在了洛贝谛周围,听老师读第六页的一段话。

  “校长抱着受了重伤的洛贝谛走出来。

洛贝谛一声不吭,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头歪在校长肩上。

人们一下安静下来,只听见他母亲的啜泣声。

校长突然停下脚步,高高举起了洛贝谛,让大家能看得见。

  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着:

“真勇敢,洛贝谛!

  “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第6页)

  d见义勇为的洛贝谛,大家都爱你。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话对洛贝谛说的?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叫一声---洛贝谛,带着敬佩轻轻地呼唤受伤的---洛贝谛。

  e爱在无声中流淌,在哭声中蔓延,在人们中间传递,面对抱着学生的校长,面对洛贝谛的母亲,面对这么多关爱他的人们,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校长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母亲你养育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应感到骄傲,来自社会的人们献出一片爱,人间自有真情在)

  f爱就在我们身边,爱就在我们心间,爱就在有形的文字,无声的字里行间,只要你用心去读,深刻体会,你一定会有更多发现!

  J送走了洛贝谛,让我们继续寻觅爱的故事,你爱的人。

  4谈克洛西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谈感受,师小结。

(13页)

  房间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张小桌子、几把缺腿的凳子和锅瓢碗筷外,一件值钱的家具也没有。

在昏暗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一个孩子正跪在墙角的一把椅子跟前,背朝外,好象在那里写字。

我心想,房间光线这么差,他怎么看得见呢?

我走到近前仔细一看,只见椅子上摊着纸,地板上放着墨水瓶,那孩子的确在写字。

这会把眼睛弄坏的啊!

我正在这样想,忽然发现那孩子长着红头发,身穿粗布衣,他正是那个一只胳膊已残废的卖野菜妇女的儿子克洛西!

  引导性的语言:

条件艰苦依然刻苦学习,身患残疾却顽强努力,老师的心在颤抖,多么值得同情的孩子,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关爱他们?

  5谈我的母亲除了爱学习的克洛西,其实故事中我的母亲形象更加感人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我的母亲的句子。

  A世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母亲对孩子,不,不仅是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也一样关爱,我说母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

(女生齐读写母亲的句子)

  B其实爱很简单,很平常,刻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里,你能仿照书中描写母亲的句子,说说你的母亲或者其他的人对你的关爱吗?

  C母亲的气息是甜美的,母亲的爱温暖我们的心,继续寻找充满爱心的故事你爱的人!

  6谈爱国少年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

  “拿回去!

你们的臭钱!

”少年掀起床幔,愤怒地瞪着双眼,“你们侮辱我的祖国,你们的钱我一文也不要!

”(18页)

  谈感受,师小结,引导性的语言:

  1)他是多么可怜,没有衣穿,他是多么令人心疼,没有饭吃,他更是多么需要钱,却把钱像冰雹一样砸向辱骂他祖国的人,他扔的仅仅是钱吗?

不,他扔的是愤怒,是屈辱。

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可没尊严,在尊严和金钱上少年选择的是尊严,在爱自己和爱祖国上,他选择的是爱祖国!

(男生齐读少年的话)

  2)少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大爱,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难道我们不能给少年来点掌声吗?

  四、总结归纳

  1、几个人带来几种不同的爱,书中还有同学之间的友爱,博爱的亲情以及无私的师生之情等等,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凡是读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饱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眼泪。

爱的教育还要延续,爱的故事将生生不息。

  2、(出示目录,激发阅读兴趣)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五、指导读书方法

  1、归纳读书方法:

  

  《爱的教育》

  了解主要内容

  读书方法走近人物角色

  交流精彩片段

  读出自己感受

  2、今天我们一起选读了几个故事,在以下的日子,你准备怎样读这本书呢?

  (学生谈自己的阅读计划)

  3、老师的提示(出示幻灯片):

  

(1)运用学过的方法,用心阅读,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读一部分;

  

(2)重视积累,及时摘抄精彩的语句,写下阅读的心得。

  六、总结升华

  1、《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

让我们用心阅读,在爱中受到了教育吧,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播放歌曲:

《爱的奉献》)

  2、作业:

对你最佩服的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我想对你说……

   走近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课件。

四、指导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师:

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拿到书的第一件事你做得是什么?

师:

看出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出示)

二、掌握方法,了解本书基本情况。

师:

采用这一方法,你了解了这本书的哪些知识?

三、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指名说)师:

《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出示)

3、过渡:

谈到诸葛亮,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

学生谈到《三顾茅庐》时师相机点评:

对!

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准备统一中国!

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助,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却让张飞、关羽甚是不快。

而后来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谁知道的?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师相机点评。

小结:

才华横溢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

师:

正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诸葛亮事前就料想到江面将会有雾、有东风,利于作战,真是料事如神。

  小结:

料事如神

(七擒七纵、空城计)

师:

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出示)明确与要求:

同学小组讨论,找出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

在原版上描述了三次诸葛亮的笑。

5、有关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的一生,有人用一幅对联生动概括了他的一生。

(出示对联)这幅对联中包括哪些故事呢?

  6、相信欣赏到这里,原本诸葛亮这个单薄的人物现在已经开始有点血有点肉,变得稍微丰富些了。

其实我们在品味书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应该像这样,从多方面从角度对体会,这样的人物才更形象更全面!

7、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品味的?

(相机出示: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四、通过已学方法,体会其他人物

1、师: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有200多人,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合作去品味其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准确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合作学习。

3、学生交流,师相机评价。

师小结。

五、总结本课,意犹未尽

这里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一本好书远不能满足于读一篇,每读一次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

六、作业:

1、组织一次“三国人物交流会”,谈谈自己心中的三国人物。

2、用我们学到的方法继续研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外名著。

最后让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优美旋律中再来回顾一些精彩画面。

(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