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49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桂阳三中2006届高三政治组蒋冠春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背景材料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做好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这个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问题(学习的重点)

1、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

离开了发展,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

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分析导航(回归教材)

(一)经济常识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原因

2.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分析

(二)哲学常识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2.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

(三)政治常识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原因

2.坚持科学发展观策略政治学探讨

高考回顾

(2005年全国Ⅲ卷)材料一

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材料二

2003年我国钢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5亿吨,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仍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新近投资的钢铁项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

材料三

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现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

(1)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业投资过热的原因。

(10分)

(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1分)

(3)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

(11分)

(2005年天津高考)(32分)在我国煤炭生产中,每年产生的有毒废料――煤矸石高达1亿多吨,严重危害环境。

为此,利用煤矸石制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某煤矿利用该项科研成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两条生产线,年产1亿块标准砖,可消耗煤矸石40万吨。

由于煤矸石砖成本较高,销路不畅,致使一条生产线闲置。

而当地生产的粘土砖,虽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却因价格低廉,产销两旺。

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

(9分)

(2)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10分)

(3)请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

(13分)

(2005年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10分)

备考演练

一.选择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

回答1—2题。

1.“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决定认识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坚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规律

2.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意识的反作用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据报道,新疆草原牲畜超载率超过60%,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00%以上。

由于超载,全区85%的天然草场出现退化。

草原退化又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发生变化。

这个事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做工作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必须树立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观

C.必须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D.必须弄清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这在党的重要文献里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答4—5题。

4.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经济意义是

A.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D.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

5.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是

A.要大力发展经济B.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要实行按劳分配D.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纪念日。

我国艾滋病患者人数增长较快。

回答6—7题。

6.在2005年12月1日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扩大宣传教育,落实各项预防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流行趋势。

卫生部履行了

①经济职能②政治职能③文化职能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7.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3年共拨付100多亿元资金防治“非典”,并决定四年内投入17.5亿元防治艾滋病。

这种做法表明国家

A.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B.保护公民的一切权利

C.保护公民的求偿权D.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电紧张。

一些城市在加快电网建设的同时适度调高电价,以缓解用电紧张状况。

回答8—9题。

8.在出现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通过适度调高电价调控电力供应,以缓解用电紧张状况,是运用________对电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

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道德手段D.经济手段

9.现在各个城市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按时段计价,即每天晚十时到第二天早七时计价比其他时段要低。

这种收费方式

①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节电意识②说明电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③有利于缓解用电高峰时段供电不足的矛盾④是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资源的配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宏观经济日益显示出其复杂性。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一轮宏观调控注重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回答10—12题。

10.下列关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互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加强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

B.加强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C.两者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不能割裂和对立

D.宏观调控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基础

11.连续两年9%以上的增幅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利好,但也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隐患:

一是高投入带来过热之忧;二是高能耗带来不可发展之患。

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都存在优点和缺点B.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2.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党和政府不再把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地方官员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植根于心。

从政治常识看,这主要说明

A.价值观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D.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回答13—14题。

13.上述发展思路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B.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C.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D.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4.上述发展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些损失,在计算GDP(国内生产总值)时没有计算进去。

对环境的欠债总是要还的。

所以我国引入一个“绿色GDP”的概念。

回答15—18题。

15.“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

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

A.使人们不再关心经济的单一速度指标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

C.加快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D.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

16.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了。

这说明

①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②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17.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

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在社会上流行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的政绩观。

从哲学上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是

A.没有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D.没能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看问题

18.日前,中共某市委通过的《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规定:

自2004年开始,取消沿用多年片面追求GDP指标的做法,对干部考核的重点将主要放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上来。

这一做法

A.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结果B.表明GDP的统计方法已经过时

C.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D.体现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性生活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史学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材料二: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就,建设节约型社会”。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环保立法的力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

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由思想层面转向实践。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9分)

 

(2)联系实际,谈谈“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经济影响?

(10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党和国家是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12分)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但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统计显示,我国每创造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

除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外,现行发展模式还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2005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明怎样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分)

材料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0分)

材料三:

中央指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分)

参考答案

(2005年全国Ⅲ卷)

(1)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②通过市场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

③目前,钢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就是市场本身固有缺陷的表现。

(2)①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

③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是我国政府工作应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面对当前钢铁业过热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使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3)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

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③对政府采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5年天津)

(1)①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和缺陷。

②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生产粘土砖耗费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矸石生产线的闲置,造成了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环境的改善。

(2)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保护资源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经济效益。

(3)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支持。

②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能,依法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③企业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④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005年北京)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

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备考演练

1.参考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天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①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②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③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⑤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①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国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国家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1)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3分)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

(3分)促进产业结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