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50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juàn)介不羁之气是多么一致。

B.“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dān)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是雪了。

C.“历史”并非噱(xué)头,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托,一旦历史印记被急功近利的行为粗暴抹(mǒ)去,“文化”气息将荡然无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永驻心中,即便身形羸(l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而精神焕发、神采熠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

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

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

【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

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娓妮道来B.演绎C.而是D.喜闻乐见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③,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6.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

【注】两代表一委员:

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分)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

要求:

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辩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辨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辩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缓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矿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

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

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缓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

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

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

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

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

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

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

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4分)

(1)图案:

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

(2分)

(3)承载的文化: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因。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候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根,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因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

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

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

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

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

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

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

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至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

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

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

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

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

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

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

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

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

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

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

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4分)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分)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

为什么?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鸣呼!

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

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

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

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取无碔③。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去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簿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

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怪,谓:

“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

“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

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②矩镬:

犹规则、法度。

③碔:

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

吏部官员。

⑤参:

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

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叩之冷然中五声中:

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难:

诘问。

C.字不得累句累:

积累。

D.以不能附会附会:

依附(权贵)。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君为我呼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

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

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4分)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待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分)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游》)

(3),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

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

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

“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选正确的还是有误的,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

A项,挫cuò;B项,彤tóng;D项,熠——奕。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2.A3.B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娓娓道来,意思是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与后文的“讲述”语意重复。

B项,演绎,1.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2.铺陈;发挥。

3.展现;表现。

这里取第三个意思,是嘉宾办成古人表演故事,使用正确。

C项,“而是”表转折,与前面的“并不需要”搭配和谐,使用正确。

D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很受欢迎。

这里是指文化类节目要找到观众喜欢的形式,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

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用标点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错误,再进行比对。

本题B项,乙处,“白皮书”属于特定称谓,应该使用引号。

故选B。

4.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本题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

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

C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

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答案】

(1).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2).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3).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阅读语段,分析空缺处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逻辑。

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历史。

根据横线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以及横线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第二空,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后面应用“更”呼应“不仅”,用“思想”呼应“生活”,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第三空,据“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呼应“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6.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注】两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