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879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docx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

  学生调查报告合集8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泛,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调查报告篇1吃穿住用行永远是人类离不开的话题。

据网上查证,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已达1700万以上。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服装永远大学生茶余饭后永不过时的话题,大学生对服装的追求已超出服装本身是原有的意义了,通过对大学生购买服装的调查也能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风貌。

  一、调查目的调查服装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况

  二、调查方法

  1、口头提问及问卷调查

  2、日常的观察总结

  3、调查完成后,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4、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数据统计1)热衷的服装类型:

运动装

  23.3%、休闲装

  53.3%、正装

  3.3%、时装

  9.9%、其它

  9.9%2)购买衣服频率:

一个月以内10%、二至三个月以内

  33.3%、半

  年

  13.3%、一年0%、不固定

  43.3%3)这次调查的男生占27%,女生占73%4)常去那里买衣服:

泉城路

  35.5%。

山师

  20.0%、老东门

  15.5%、洛口5%、其他14%5)服装价格是否会影响你的购买意愿:

  63.3%,不会

  36.6%6)购买服装的诱因:

天气变化

  16.1%,节假日促销

  16.1%,看到

  同学购买新衣服

  15.3%,逛街时随意看中

  13.6%,零用钱增加

  13.7%,看心情

  12.6%,受广告杂志影响

  12.4%

  7)是否会选择网上购买服装:

  35.7%,不会

  64.3%8)是否有钟情的服装品牌:

  33.3%,没有

  66.6%9)每个月服装商的消费:

50以下2占0%,50-100占

  36.6%,100-200占

  33.3%,200以上占

  3.3%10)品牌服装的效益:

品牌就是好耐穿有面子

  16、6%,主要是因为心情愉快生活质量提高了

  33.3%,没考虑跟随社会潮流

  33.3%,其他30%

  四、数据统计具体分析

  1、大学生对服装的需求度较高: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对于美的追求已成上升趋势

  2、理性消费占主体: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

  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

据了解,在购买服装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当代大学生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女生对服装的需求意识比男生高:

通过调查显示:

女生购买服装的频率远远大于男生,但男生追求名牌的百分比却大于女生。

说明在对于美的追求方面男女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但无论是购买次数较多还是名牌重视度较强都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4、大学生能正确控制自己消费欲望:

物价上涨后,大学生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其中餐饮消费支出最多。

就普遍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现象:

大学生在服饰方面的支出降低了。

调查者分析认为:

物价上涨后,服饰日用品、化妆品及娱乐消费的价格并未下降,而是小幅上涨,大学生们的消费支出却少了,这说明他们是有意地减少了在这些对大学生来说的享受型消费,把钱用在餐饮、学习等必要的地方。

  五、问题现象

  1、从购买服装的频率看购买服装的消费还是合理的:

调查结果显示购买服装的频率都集中在一个月一次和二至三个月一次这个结果表明大学生够买服装的主要原因还是生理需求,但也不排除存在满足虚荣心,但消费分配的主方向还是对的。

  还存在服装的的消费还是不合理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还存在小部分人购买服装的频率较高,过分重视名牌的现象仍然存在。

通过对服装消费的不合理能从侧面反映出对每月生活费分配的不合理,或者存在每月生活费过多的问题。

  2、从那方面吸引购买服装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把握购买服装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服装的主要作用是对因季节气候变化而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其次是为了美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通过调查反映出学生重视服装的质量,喜欢经济实惠耐穿的衣服,不会盲目因为对一件衣服的喜欢而不考虑价格的购买。

  追求时髦是大学生永恒不变的话题:

大学生总是名牌的程度的现象十分严重,有时可能为了追求名牌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服装。

却忽视了服装本身原有存在的价值。

  六、政策建议

  1、量身定制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

定制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可以正确规划自己的支出,为以后建立一个良好的理财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规划习惯。

  2、调整消费结构。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

而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卷入时尚潮流的群体,有些消费甚至失去了理性。

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在既定的消费支出约束下,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以达到最少的支出带来最大效用的效果。

不要盲目购买产品,以免过度浪费。

  3、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诸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

高校应加强消费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理念,树立节约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避免和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主义的影响,不奢侈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对自己的每项开支做出预算和记录,经常反思自己的开支是否合理。

  学生调查报告篇2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

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

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

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

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理想与追求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

  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

”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

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

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

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

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

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

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

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

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

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

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

  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

  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

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

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

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

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眩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

  8.7%。

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

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

  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

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

72%的女生和

  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

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

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

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

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

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

  49.4%,农村为

  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

  48.2%,农村为

  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

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

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

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

  45.6%,高中有

  43.4%,初中只有

  38.5%。

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

最通俗的解释是:

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

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

  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

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

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

  “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

  2.7%,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

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

  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许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

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

  “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

  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

  74.3%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

而且在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

  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成长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

  58.5%的孩子认为家长的影响最大。

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

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

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

  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

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

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

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

  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

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们国家的和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

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

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

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

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

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

  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

  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

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

  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

  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

  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

  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

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

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

  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

  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

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

  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

  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

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

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方面等。

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主要表现在:

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一篇名为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

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快乐”。

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

  “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高兴,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

‘孩子,好好努力!

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

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

  “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

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

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

  42.7%。

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

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

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潮湿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

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

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

  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问题以及与异性关系问题;有

  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

  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

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