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1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docx

现代仪器分析简化版

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Vis方法是分子光谱方法,它利用分子对外来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特性。

UV-Vis涉及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光谱区在190-780nm

UV-Vis主要用于分子的定量分析,但紫外光谱(UV)为四大波谱之一,是鉴定许多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定性工具之一。

1.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

1.过程:

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辐射--产生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

2.能级组成:

除了电子能级(Electronenergylevel)外,分子吸收能量将伴随着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即同时将发生振动(Vibration)能级和转动(Rotation)能级的跃迁!

据量子力学理论,分子的振-转跃迁也是量子化的或者说将产生非连续谱。

因此,分子的能量变化E为各种形式能量变化的总和:

其中Ee最大:

1-20eV;Ev次之:

0.05-1eV;Er最小:

0.05eV

可见,电子能级间隔比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隔大1-2个数量级,在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伴有振-转能级的跃迁,形成所谓的带状光谱。

不同物质将选择性地吸收不同波长或能量的外来辐射,这是UV-Vis定性分析的基础。

定性分析具体做法是让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经待测物吸收后,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辐射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据吸收曲线的特性(峰强度、位置及数目等)研究分子结构。

二、分子吸收光谱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能级跃迁

1.可能的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包括:

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n

各轨道能级高低顺序:

n**(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结果);

可能的跃迁类型:

-*;-*;-*;n-*;-*;n-*

-*:

C-H共价键,如CH4(125nm);C-C键,如C2H6(135nm),处于真空紫外区;

-*和-*跃迁:

尽管所需能量比上述-*跃迁能量小,但波长仍处真空紫外区;

n-*:

含有孤对电子的分子,如H2O(167nm);CH3OH(184nm);CH3Cl(173nm);CH3I(258nm);(CH3)2S(229nm);(CH3)2O(184nm);CH3NH2(215nm);(CH3)3N(227nm),

可见,大多数波长仍小于200nm,处于近紫外区。

以上四种跃迁都与成键和反键轨道有关(-*,-*,-*和n-*),跃迁能量较高,这些跃迁所产生的吸收谱多位于真空紫外区,只有-*和n-*两种跃迁的能量小,相应波长出现在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且对光的吸收强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几个概念

生色团(Chromogenesisgroup):

分子中含有非键或键的电子体系,能吸收特征外来辐射时并引起n-*和-*跃迁,可产生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

助色团(Auxochromousgroup):

含有孤对电子,可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称之为助色团。

常见助色团助色顺序为:

-F<-CH3<-Br<-OH<-OCH3<-NH2<-NHCH3<-NH(CH3)2<-NHC6H5<-O-

红移或蓝移(Redshiftorblueshift):

在分子中引入的一些基团或受到其它外界因素影响,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红移)或短波方向移动(蓝移)的现象。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促使分子发生红移或蓝移的因素:

1)共轭体系的存在----红移

2)异构现象:

使异构物光谱出现差异。

3)空间异构效应---红移

4)取代基:

红移或蓝移。

取代基为含孤对电子,如-NH2、-OH、-Cl,可使分子红移;取代基为斥电子基,如-R,-OCOR,则使分子蓝移。

苯环或烯烃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产生红移。

5)pH值:

红移或蓝移。

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两个吸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287nm(p-共轭).

6)溶剂效应:

红移或蓝移。

由n-*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H键的能力增加,发生蓝移;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激发态比基态能量有更多的下降,发生红移。

随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光谱变得平滑,精细结构消失。

1.2吸收光谱的测量-----Lambert-Beer定律

一、几个术语

 

当强度为I0的入射光束(Incidentbeam)通过装有均匀待测物的介质时,该光束将被部分吸收,未被吸收的光将透过(Emergent)待测物溶液以及通过散射(Scattering)、反射(Reflection),包括在液面和容器表面的反射)而损失。

这种损失有时可达10%,那么,I0=Ie+Is+Ir

因此,在样品测量时必须同时采用参比池和参比溶液扣除这些影响。

二、Lambert-Beer定律

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即A=kcl

k为比例系数,与溶液性质、温度和入射波长有关。

当浓度以g/100ml表示时,称k为吸光系数,以E表示,即A=Ecl

当浓度以mol/L表示时,称k为摩尔吸光系数,以表示,即A=εcl

越大,表示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与波长有关,因此,常以表示。

三、偏离L-B定律的因素

样品吸光度A与光程b总是成正比。

但当b一定时,A与c并不总是成正比,即偏离L-B定律!

这种偏离由样品性质和仪器决定。

1.样品性质影响

a)待测物高浓度--吸收质点间隔变小—质点间相互作用—对特定辐射的吸收能力发生变化-变化;

b)试液中各组份的相互作用,如缔合、离解、光化反应、异构化、配体数目改变等,会引起待测组份吸收曲线的变化;

c)溶剂的影响:

对待测物生色团吸收峰强度及位置产生影响;

d)胶体、乳状液或悬浮液对光的散射损失。

2.仪器因素:

包括光源稳定性以及入射光的单色性等。

a)入射光的非单色性:

不同光对所产生的吸收不同,可导致测定偏差.

当x=i时,或者说当x=i时,有A=xbc,符合L-B定律;

当xi时,或者说当xi时,则吸光度与浓度是非线性的。

二者差别越大,则偏离L-B越大;当x>i,测得的吸光度比在“单色光”x处测得的低,产生负偏离;反之,当x

b)谱带宽度与狭缝宽度:

经分光元件色散所得的“单色光”实际上是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谱带(即谱带宽度)。

单色光的“纯度”与狭缝宽度有关,狭缝越窄,它所包含的波长范围越小,单色性越好。

1.3紫外-可见光度计仪器组成:

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和检测器四部分组成。

一、光源:

对光源基本要求:

足够光强、稳定、连续辐射且强度随波长变化小。

1.钨及碘钨灯:

340-2500nm,多用在可见光区;2.氢灯和氘灯:

160-375nm,多用在紫外区。

二、单色器(Mnochromator)

与原子吸收光度仪不同,在UV-Vis光度计中,单色器通常置于吸收池的前面!

(可防止强光照射引起吸收池中一些物质的分解)

三、吸收池(Cell,Container):

用于盛放样品。

可用石英或玻璃两种材料制作,前者适于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后者只适于可见光区。

有些透明有机玻璃亦可用作吸收池。

四、检测器:

硒光电池、PMT、PDA

分光光度计分为单波长和双波长仪器

1.单波长分光光度计:

单光束/双光束(空间分隔)/双光束(时间分隔)

特点:

双光束方法因光束几乎同时通过样品池和参比池,因此可消除光源不稳产生的误差。

2.双波长分光度计:

通过切光器使两束不同波长的光交替通过吸收池,测得吸光度差A。

AB1和AB2分别为在1和2处的背景吸收,当1和2相近时,背景吸收近似相等。

二式相减,得

这表明,试样溶液浓度与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成正比。

特点:

可测多组份试样、混浊试样、而且可作成导数光谱、不需参比液(消除了由于参比池的不同和制备空白溶液等产生的误差)、克服了电源不稳而产生的误差,灵敏度高。

3、二极管阵列分光光度计特点:

单吸收池,测定速度快

4.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当光度计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波长和吸光度将出现漂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校正。

校正方法应参考仪器手册或咨询厂家。

1.4分析条件选择

一、仪器测量条件

由于光源不稳定性、读数不准等带来的误差。

当分析高浓度的样品时,误差更大。

当相对误差c/c最小时,求得T=0.368或A=0.434。

即当A=0.434时吸光度读数误差最小!

通常可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或改变光程b来控制A的读数在0.15-1.00范围内。

二、反应条件选择

1.显色剂的选择原则:

使配合物吸收系数最大、选择性好、组成恒定、配合物稳定、显色剂吸收波长与配合物吸收波长相差大等。

2.显色剂用量:

配位数与显色剂用量有关;在形成逐级配合物,其用量更要严格控制。

3.溶液酸度:

配位数和水解等与pH有关。

4.显色时间、温度、放置时间等。

三参比液选择

1溶剂参比:

试样组成简单、共存组份少(基体干扰少)、显色剂不吸收时,直接采用溶剂(多为蒸馏水)为参比;

2.试剂参比:

当显色剂或其它试剂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时,采用试剂作参比(不加待测物);

3.试样参比:

如试样基体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但不与显色剂反应时,可以试样作参比(不能加显色剂)。

四、干扰消除

1.控制酸度:

配合物稳定性与pH有关,可以通过控制酸度提高反应选择性,副反应减少,而主反应进行完全。

2.选择掩蔽剂3.合适测量波长及方法4.干扰物分离5.导数光谱及双波长技术。

二、定量分析

1.单组份定量方法:

1)标准曲线法(略)2)标准对比法:

该法是标准曲线法的简化,即只配制一个浓度为cs的标准溶液,并测量其吸光度,求出吸收系数k,然后由Ax=kcx求出cx该法只有在测定浓度范围内遵守L-B定律,且cx与cs大致相当时,才可得到准确结果。

2.多组分定量方法:

由于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因此可以在同一试样中测定多个组份。

设试样中有两组份X和Y,将其显色后,分别绘制吸收曲线,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

图a):

X,Y组份最大吸收波长不重迭,相互不干扰,可以按两个单一组份处理。

图b)和c):

X,Y相互干扰,此时可通过解联立方程组求得X和Y的浓度

其中,X,Y组份在波长1和2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可由已知浓度的X,Y纯溶液测得。

解上述方程组可求得cx及cy。

3.双波长法---等吸收点法

当混合物的吸收曲线重迭时,利用双波长法来测定。

具体做法:

将a视为干扰组份,现要测定b组份。

a) 分别绘制各自的吸收曲线a,b;

b) 画一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分别交于a组份曲线上两点,并与b组分相交;

c) 以交于a上一点所对应的波长1为参比波长,另一点对应的为测量波长2,并对混合液进行测量,得到A1=A1a+A1b+A1sA2=A2a+A2b+A2s

若两波长处的背景吸收相同,即A1s=A2s二式相减,得,A=(A2a-A1a)+(A2b-A1b)

由于a组份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因此,A=(A2b-A1b)=(2b-1b)lcb

从中可求出cb同理,可求出ca.

3.系数倍率法:

同3。

但若其中一干扰组份b在测量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时,或者说没有等吸收点时可采用该法。

具体做法:

同前法可得到下式,

A1=A1a+A1b

(1)A2=A2a+A2b

(2)

K=E1b/E2b,(K-系数)

(2)式乘以常数K并相减,得到,A=K(A2a+A2b)-(A1a+A1b)=(KA2b-A1b)+(KA2a-A1a)=(KE2a-E1a)lca因此,差示信号只与ca有关,从而求出ca。

同样可求出cb。

经转换得:

KA2-A1=kc,A1/A2=K+k(C/A2)

5、多波长线性回归法根据比尔定律,对于某2组分体系有:

A=E1C1L+E2C2L当L=1cm时,经变换得:

A/E2=(E1/E2)C1+C2

其中:

A/E2、E1/E2是波长的函数,而C1、C2是常数,对多个不同波长下的A/E2、E1/E2值进行线性回归,即可求得C1、C2

6、多组分含量测定——线性最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

线性最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基于吸收值的线性叠加原理。

设在各波长下,样品吸收值与样品中各组分浓度间存在线性关系A=E1C1+E2C2+…+EnCn

(1)在波长i下,对已知n个组分的p个标准样品,有:

Ai1=Ei1C11+Ei2C12+…+EinC1n

Ai2=Ei1C21+Ei2C22+…+EinC2n

Aip=Ei1Cp1+Ei2Cp2+…+EinCpn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可得到波长i下的各组分的吸收系数Ein的估计值,仿此,可得到m个波长下的全部系数估计值。

即得到一组回归方程。

(2)在上述各选定波长处,测定待测样品的吸收值,将其带入上述回归方程组中,再用多元线性回归解析出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

(3)一般:

标准样品数>测定波长数>组分数

7.导数光谱法

1)定义:

将吸光度信号转化为对波长的导数信号的方法。

导数光谱是解决干扰物质与被测物光谱重叠,消除胶体等散射影响和背景吸收,提高光谱分辨率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

2)原理:

已知对波长求一阶导数,得

可见,一阶导数信号与浓度成正比。

同样可得到二阶、三阶….n阶导数信号亦与浓度成正比。

导数光谱的特点:

1、峰形特点2、特征性增加吸收峰数为:

导数阶数+1,即n+13、可消除干扰:

高一阶的导数,可消除低一阶的干扰。

4、分辨率提高:

随导数阶数的增加,峰形越来越尖锐,峰变窄,因而导数光谱法分辨率高5、灵敏度提高

3)导数峰高测量方法

正切法:

相邻峰(极大或极小)切线中点至相邻峰切线(极小

或极大)的距离d;

峰谷法:

两相邻峰值(极大或极小)间的距离p1或p2;

峰零法:

极值峰至零线间的距离。

7.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测定

1)摩尔比法(饱和法)设配合物的显色反应为:

具体做法:

固定cM,增加cR,并测定一系列MRn的吸光度A,

以cR/cM比值对A作图,得如图所示曲线。

其中,曲线拐点处

对应的值为配合比n。

设MRn的电离度为,则

2)等摩尔连续变化法(Job法)

具体做法:

保持cR+cM=c恒定,但改变cM与cR的相对比例,若以cM/c对吸光度A作图,当达最大吸光度时cM/cR之比即为配位比。

由两曲线外推的交点所对应的cM/c亦可得出配位比。

若比值为0.5,则配位比n为1:

1;若比值为0.33,则配位比n为1:

2……或者n=(1-cM/c)/(cM/c);设cM/c=f,则

因此

该法适于离解度小、配合比低的配合物组成测定。

8.弱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设有一元弱酸HB,其离解反应如下

若测出[B-]和[HB],即可求出Ka。

测定时,配制三份不同pH值的溶液。

一份为强碱性,一份为强酸性,分别在B-和HB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求出各自的摩尔吸光系数。

第三份为已知pH值的缓冲溶液,分别在B-和HB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总吸光度,解联立方程求得[B-]和[HB],然后按前式求出pKa或Ka。

第五节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的发展

1、光声光谱不仅可用于液体样品、也可用于固体样品

2.长光程紫外-可见光度计

第二章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1.两种类型:

色散型干涉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光源→干涉仪→样品室→检测器→计算机

检测器:

三甘氨酸硫酸酯(TGS)及氘化三甘氨酸硫酸酯(DTGS)温热电检测器,响应速度快可达10-6秒。

低温(液氮)-碲镉汞检测器(MCT):

极快的相应速度,很高的灵敏度。

由于是量子型检测器,由Hg-Te和Cd-Te二种半导体混合物制成。

在常温时电子的随机效应使输出产生噪声。

所以在液氮温度中工作。

2.优点:

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9~10-12g;分辨本领高,波数精度可达0.01cm-1;

测定精度高,重复性可达0.1%;扫描速度快,适于对快速反应过程的追踪,也便于和色谱法联用。

3.仪器维护与简单故障排除:

保持干燥洁净、室温维持18--25˚C

二、制样方法

1、对样品的要求:

(1)试样应该是单一组分的纯物质,纯度应>98%,便于与纯化合物的标准进行对照。

多组分试样应在测定前尽量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区域熔融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

(2)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

水本身有红外吸收,会严重干扰样品谱,而且还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

(3)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2、各种物相样品制样方法

①气体样品a样品前处理:

除去空气:

冷聚样品时,用泵抽去样品管间的空气;除去水分:

干燥剂或分子筛;除去CO2:

利用CO2与气样间冰点的差异,用冷冻法去除。

b气体吸收池透红外材料作窗体;另:

长程气体池:

光程1-10;体积:

>2L;测定量大,浓度稀的气体样品,例:

环保分析的大气试样等。

c注意事项:

样品的化学性质;腐蚀性、剧毒气体,注意排放;注意气体样品的压力:

表征样品多少,且与IR的峰形有关;一般特征样品压力在300mmHg;注意去除混杂在气体样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成分。

②固体样品的制备:

a.压片法:

将1-2mg固体试样与200mg纯KBr研细混合,研磨到粒度小于2μm,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

b.糊状法:

研细的固体粉末和石蜡油调成糊状,涂在两盐窗上,进行测试。

此法可消除水峰的干扰。

液体石蜡本身有红外吸收,此法不能用来研究饱和烷烃的红外吸收。

c.薄膜法:

高分子试样——加热熔融——涂制或压制成膜;高分子试样——溶于低沸点溶剂——涂渍于盐片——挥发除溶剂。

固体样品:

●溶液制样法a溶剂的选用和处理:

要求在4000~400cm-1区光谱简单,沸点低。

常用:

CCl4、CHCl3、CS2、己烷、环己烷、C2H4Cl2、C2H2Cl2(二氯二烯)b浓度:

5~20%左右吸收池厚度:

0.1mm左右的较薄吸收池得清晰的红外图谱(浓度较大)溶剂与样品间无相互作用;<5%时,用0.25~0.4mm厚的液池;常用0.2mm厚度-10%浓度;饱和浓度的溶液不宜注入密封液池;c装样:

用被选溶剂灌洗样品池-湿润性清洗;清洗:

在第一次抽出溶液时不可抽得很干,且应立即注入溶剂再行清洗,以防固体样品在薄池中析出,不易再度溶解。

最后用干燥气体最后吹干溶剂蒸气。

●糊状法:

a制样法:

固体样品加入石蜡油,研磨,至呈均匀糊状。

b样品用量及糊液稠度能涂开;尽量少加分散剂,通常:

10~20mg样品+半滴约10mg液体分散剂c分散剂的选用和要求:

沸点较高。

化学性质稳定,能长期使用和保存。

在需用的波长范围内应无吸收峰或吸收很弱。

具有一定的粘度和较高的折射率,易与固体样品相混呈糊状物。

常用分散剂:

石蜡油(长碳链正构烷烃),适用于除CH吸收区之外的一切范围。

氟油或全氟煤油、氟氯油:

不含C-H键,存在C-F、C-CL及C-C键,适用于4000~1300cm-1之间红外摄谱制样。

六氯丁二烯:

无CH吸收的分散剂d样品粒度的散射影响:

粒度大将引起光散射,能量损失,使红外光谱基线倾斜。

粒度<2um,目测:

磨细的样品在玛瑙研钵的四周是否形成反射可见光的光泽表面。

e优点:

对样品十分有利的保护环境,干燥研磨→油质分散剂包裹样品颗粒→窗户夹在糊液两侧→有利于羟基或氨基的鉴评。

●压片法:

a固体样品加入KBr研磨混匀,加到模具上,加压,抽气。

b用量:

样品:

KBr=1:

50~1:

200,压片厚度:

0.5~1mm之间,太薄易产生干涉波纹,影响指纹峰的测定c分散剂的处理和选用:

常用KBr和KCl(NaCl晶格能高,不易压成片子)。

KBr和KCl若潮解,则先烘干再粉碎,过200目筛,110~140℃烘48~60h,减压干燥最好。

d熔融成膜法:

熔点较低的固体样品,二块窗片置于红外灯下,样品数粒于一块窗片的晶面上,待熔化时,合上窗片,将样品架稍热后,装上窗片得测。

③液体样品的制备

A. 液膜法:

对沸点较高的液体,直接滴在两块盐片之间,形成没有气泡的毛细厚度液膜,然后用夹具固定,放入仪器光路中进行测试。

控制液膜厚度的方法:

在二晶面间垫衬某种惰性垫片,如:

锡纸、铅箔、铝箔、聚四氟乙烯薄膜、聚酯、聚乙烯等塑料薄膜。

不适用样品-易挥发样品;粘度很大,无法展开成膜的粘胶类样品;毒性大,腐蚀性样品:

将样品装入聚乙烯袋中,再关在二块晶体之间。

B.液体吸收池法:

对于低沸点液体样品和定量分析,要用固定密封液体池。

制样时液体池倾斜放置,样品从下口注入,直至液体被充满为止,用聚四氟乙烯塞子依次堵塞池的入口和出口,进行测试。

C.涂片法:

粘度大的液体样品直接涂于溴化钾片上。

加热加压法:

同液膜法,需置红外灯下烘烤。

溶液涂膜法:

少量粘液样品+低沸点溶剂→溶液→单块窗片置红外灯下烘热,加2~3滴溶液,慢慢挥发溶剂-呈膜-可反复多次注意涂膜面积,稍大于入射光照射面积。

溶液浓度不宜太浓,且应少量滴加,多次操作,否则会出现表面结膜,而膜内溶剂无法溢出。

溶剂的挥发应在通风柜内的红外灯下进行。

防止溶剂挥发太快而使窗片上凝结水分。

D.蒸气态制样:

多用于GC/IR联用技术液体样品-气体-气体吸收池

E.全反射法制样:

有些在红外区有极强吸收的低沸点液体样品,由于过载强峰,即使用最薄的密封液体吸收池,也无法得到强峰的准确波数值。

全反射棱镜材料:

KRS-5或锗单晶。

⑤聚合物:

A粘稠液体:

液膜法:

低粘度的聚合物液体样品;溶剂挥发成膜法:

粘度较大的聚合物液体样品;加热加压液膜法:

粘度大的具有聚合物液体性质的样品;全反射法;溶液法。

B膜片状样品:

透过法:

50um以下厚度的高聚物膜片样品,直接测定。

镜反射法:

高分子材料以较薄的涂层涂覆在金属表面入射光透入样品膜层,在背衬面以一定角度反射,再次穿出膜层到达检测器。

全反射法:

厚的膜片、不透明膜片或涂层等。

4、特殊实验技术①.全反射法:

主要应用于聚合物领域

原理:

入射光多次透入样品层的结构;有梯形、棱形;反射次数:

12次~25次;材料:

KRS-5晶体,硒化锌、锗。

操作:

样品与棱镜紧密贴合;应注意:

KR5—5晶体有毒且质地柔软、易擦毛和变形。

全反射光谱的峰形频率与透过光谱一致,但峰的强度分布与透过光谱有明显差异,即高波数段峰的强度减弱,低波数处峰强度与透过光谱一致。

衰减全反射(ATR):

入射光进入样品,在样品有吸收的频率范围内,含被部分吸收而强度衰减,在样品无吸收的频率范围内会被全部反射。

对整个频率范围,由于样品的选择性吸收,使ATR中的入射光被部分衰减,除穿透深度外,其衰减程度与样品的吸收系数有关,还与多次内反射中的光接触样品的次数有关。

这种衰减程度在全反射光谱上就是它的吸收强度。

b.漫反射法

A.原理:

光照射到疏松的固态样品表面分为镜反射光(样品表面)、漫射(样品表面)或在微粒间辗转反射逐渐衰减或散射(穿入内层再折回)

这些接触样品微粒表面后被漫射后散射出来的光具有吸收-衰减特性,产生反射光谱。

B.制样:

粒度:

样品<10μm;粒度大,则镜反射↑,峰强↓,峰宽↑浓度:

不稀释,吸收太强,谱峰无法识别,一般10%左右微量样品:

微量杯溶解样品滴加在平铺于样品杯中的KBr粉末上,挥尽溶剂,刮平表面

三、联用技术

GC/FTIR(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LC/FTIR(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

GC-FTIR系统:

GC单元、接口、FTI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