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36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

届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专练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和碳的氧化物

考点一: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制取 CO2,石灰石加入试管后,立即将试管固定在铁夹里

B.制取氢气时,先用酒精灯预热,然后用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C.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长颈漏斗的末端浸入液体中

D.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试管冷却后再从石灰水中移出导管

2.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分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有关此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和④中紫色石蕊小花都变红色

B.实验①和④中都发生了反应:

CO2+H2O═H2CO3

C.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知紫色石蕊变红需要有CO2的参与

D.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知紫色石榄变红需要有H2O的参与

3.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B.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C.甲和乙两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D.丁装置的作用只是检验乙处发生的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4.“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A.AB.BC.CD.D

5.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1)如图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除生成甲醇(CH3OH)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OH+H2O.甲醇中所含氢、氧元素的化合价与水中的相同,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C.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汽油燃烧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试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探究。

【查阅资料】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在加入药品前,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从左侧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经过A处灼热的炭粉,生成了CO(填化学式),该反应中碳表现为还原性(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一段时间后,B处的实验现象为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4)实验中,装置D中的溶液逐渐排入烧杯E中,装置D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为:

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②收集一氧化碳。

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实验设计】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

【讨论交流】该小组同学对该装置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如下:

(1)乙同学认为 B 中纸花是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其变红。

(2)丙同学认为二氧化碳会被澄清石灰水吸收,D 中蜡烛不会熄灭。

【现象分析】当打开活塞,反应一段时间后:

(3)与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B 中干燥纸花变红,原因是CO2+H2O=H2CO3(用方程式表示);

(4)与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D 中蜡烛熄灭,说明澄清石灰水一般不能(选能或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5)D 中下层(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查阅资料】自然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水蒸气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大约占 26%,其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温室气体。

用集气瓶收集 相同体积的三种气体样本(分别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湿润的二氧化碳和干燥的空气),经太阳灯光源等距离照射,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得出结论】通过曲线 a 和 曲线b 的对比,可以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结论;通过曲线 b 和曲线c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是温室气体的结论。

则曲线 a、b、c 对应的气体样本依次是a对应干燥的空气,b对应干燥的二氧化碳,c对应湿润的二氧化碳。

8.有一种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是CaCO3和SiO2)。

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盐酸加入到30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完全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是121.2g。

请计算。

(1)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2)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二:

碳的单质

1.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右图所示,这种碳膜片形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膜片属于单质

B.碳膜片与C60是同一种物质

C.碳膜片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2.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微粒观:

保持C60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

B.元素观:

H2O是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变化观: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D.守恒观:

6gC和16gO2充分反应后,一定生成22gCO2

3.如图所示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不同

B.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

C.金刚石、石墨和C60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

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

4.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或石墨。

①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变为金刚石,这一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C60 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有可能广泛运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3)“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

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

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ABC(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考点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2.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可以测出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以下几个步骤,操作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按要求装好仪器

②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③向反应器中放入块状石灰石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收集生成的气体

A.①③②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②④③⑤

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

a酒精灯,b集气瓶。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以选择的装置为AC或AD(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为BD(填字母);如何检验已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4)查阅资料:

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

根据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装置是E。

 

参考答案

考点一: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制取 CO2,石灰石加入试管后,立即将试管固定在铁夹里

B.制取氢气时,先用酒精灯预热,然后用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C.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长颈漏斗的末端浸入液体中

D.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试管冷却后再从石灰水中移出导管

【答案】C

2.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分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有关此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和④中紫色石蕊小花都变红色

B.实验①和④中都发生了反应:

CO2+H2O═H2CO3

C.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知紫色石蕊变红需要有CO2的参与

D.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知紫色石榄变红需要有H2O的参与

【答案】B

3.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B.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C.甲和乙两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D.丁装置的作用只是检验乙处发生的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答案】C

4.“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A.AB.BC.CD.D

【答案】B

5.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1)如图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除生成甲醇(CH3OH)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OH+H2O.甲醇中所含氢、氧元素的化合价与水中的相同,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C.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汽油燃烧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试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答案】

(1)①3H2+CO2

CH3OH+H2O;-2;②AC;

(2)氧气浓度越大,一定体积内氧气分子数目越多,氧气分子与汽油分子碰撞的次数越多,燃烧越剧烈.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探究。

【查阅资料】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在加入药品前,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从左侧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经过A处灼热的炭粉,生成了CO(填化学式),该反应中碳表现为还原性(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一段时间后,B处的实验现象为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4)实验中,装置D中的溶液逐渐排入烧杯E中,装置D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为:

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②收集一氧化碳。

【答案】

(1)加入药品前,一定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高温的条件下,碳能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之转化为一氧化碳,这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填:

CO;还原性;

(3)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金属铜,所以B处的现象是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故填:

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CO+CuO

Cu+CO2;

(4)实验中,装置D中的溶液逐渐排入烧杯E中,装置D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收集一氧化碳;故填: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收集一氧化碳。

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实验设计】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

【讨论交流】该小组同学对该装置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如下:

(1)乙同学认为 B 中纸花是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其变红。

(2)丙同学认为二氧化碳会被澄清石灰水吸收,D 中蜡烛不会熄灭。

【现象分析】当打开活塞,反应一段时间后:

(3)与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B 中干燥纸花变红,原因是CO2+H2O=H2CO3(用方程式表示);

(4)与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D 中蜡烛熄灭,说明澄清石灰水一般不能(选能或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5)D 中下层(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查阅资料】自然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水蒸气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大约占 26%,其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温室气体。

用集气瓶收集 相同体积的三种气体样本(分别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湿润的二氧化碳和干燥的空气),经太阳灯光源等距离照射,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得出结论】通过曲线 a 和 曲线b 的对比,可以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结论;通过曲线 b 和曲线c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是温室气体的结论。

则曲线 a、b、c 对应的气体样本依次是a对应干燥的空气,b对应干燥的二氧化碳,c对应湿润的二氧化碳。

【答案】(3)B中干燥纸花变红,原因是气体通过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答案为:

CO2+H2O=H2CO3;

(4)从溶解性的角度说明澄清石灰水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

常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因此澄清石灰水中含有的 Ca(OH)2 很少,因此澄清石灰水无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不能;

(5)D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

下层;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得出结论】按照控制变量的方法,a、b对照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结论,图中b气体温度高于a,因此a是干燥的空气,b是干燥的二氧化碳;b、c 对照得出水蒸气是温室气体的结论,b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因此c是湿润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a对应干燥的空气,b对应干燥的二氧化碳,c对应湿润的二氧化碳。

8.有一种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是CaCO3和SiO2)。

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盐酸加入到30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完全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是121.2g。

请计算。

(1)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2)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8.8;

(2)66.7%。

考点二:

碳的单质

1.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右图所示,这种碳膜片形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膜片属于单质

B.碳膜片与C60是同一种物质

C.碳膜片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答案】A

2.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微粒观:

保持C60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

B.元素观:

H2O是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变化观: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D.守恒观:

6gC和16gO2充分反应后,一定生成22gCO2

【答案】A

3.如图所示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不同

B.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

C.金刚石、石墨和C60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

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

【答案】A

4.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或石墨。

①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变为金刚石,这一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C60 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有可能广泛运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3)“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

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

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ABC(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答案】

(1)①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填: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变为金刚石,这一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填:

化学变化;

(2)C60 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故填:

C60;

(3)A、碳海绵具有多空结构,对石油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故具有吸附性,正确;

B、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可以重复利用,正确;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正确;

故填:

ABC。

考点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D

2.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可以测出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A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以下几个步骤,操作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按要求装好仪器

②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③向反应器中放入块状石灰石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收集生成的气体

A.①③②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

a酒精灯,b集气瓶。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以选择的装置为AC或AD(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为BD(填字母);如何检验已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4)查阅资料:

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

根据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装置是E。

【答案】

(1)酒精灯,集气瓶;

(2)AC或AD,2KMnO4

K2MnO4+MnO2+O2↑;

(3)BD,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4)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