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39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

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

1.1.3项目建设地点:

1.1.4单位法定地址:

1.1.5法定代表人:

1.1.6项目负责人:

1.1.7项目申报时间:

2011年3月

1.1.8项目执行时间:

2011年4月——2012年4月

1.1.9承担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单位及其资质:

某市工程咨询公司,公司法人代表。

公司资质证书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咨丙12120060061,资质等级丙级。

1.2项目单位概况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现有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现有职工852人,其中高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291人。

设31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急诊、内、外、儿科分别设有重症监护室,开放病床400张,病床使用率为110%,年门诊25万人次,出院病人1.7万次。

医院占地面积5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

先后被卫生部评定为“文明单位”、“二级甲等医院”和“国际爱婴医院”、“国际急救网络医院”,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文明优质服务示范医院”,被中华医学会首批评定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的光荣称号。

某市急救中心于2001年10月由随州市卫生局批准成立,设定于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现有人员19人,其中医生6人,护士13人,业务用房160平方米,普通性救护车3台。

专业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突发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大型社会活动的保障工作及组织承担急救医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完善城市功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百姓生命工程”。

1.3编制依据

1.3.1建设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

1.3.2《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1.3.3国家现行技术规范及规定

1.3.4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1.4编制原则

1.4.2本着“科学布局、设施完善、规模适宜、适度超前”原则进行,以满足医院使用功能。

1.4.2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节约资金、缩短建设周期。

1.4.3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设计理念,力图创造端庄、亲切、简洁的现代急救中心新形象。

1.4.4选用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及性能可靠的设备。

1.5研究过程

二○一一年三月受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委托,某市工程咨询公司组织技术人员成立项目专班,及时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收集项目区的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发展规划、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基础资料,并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了实地踏勘,详细了解该项目沿线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筑路材料来源、运输条件以及征地、拆迁等方面情况。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计算,并进行技术研究论证和经济评价,最终形成了《某市急救中心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可行性研究概要

1.6.1项目建设的目标

对于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6.2建设规模

本项目用地面积1500㎡,总建筑面积4232㎡。

1.6.3建设的主要内容

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用房,救护车辆及设备。

1.6.4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

1.6.5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

资金来源:

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8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600万元;

1.6.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经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占地面积

1500

2

建筑面积

4232

3

建筑层数

3

3

床位

6

4

项目总投资估算

万元

2400

4.2

工程费用

万元

2289.4

4.2

其他费用

万元

65

4.3

预备费用

万元

45.6

1.7结论简述

1.7.1为解决某市急救中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不足的现状,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旨在建立系统的医疗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其综合实力,为患者提供完善、有效的综合检查和治疗条件。

本项目可满足和保障某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项目建设十分有必要。

1.7.2经测算,本项目实施后,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1.7.3经可行性研究确认,本项目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某市XX路,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国际爱婴医院,该医院担负着某市及周边地区患者各种病症的诊治任务。

某市急救中心设定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依靠一医院的技术力量,为维护某市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应对交通事故等各种意外事故、灾害和日益增多的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我市现有的急救体系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主要表现如下:

1.医疗设施狭小简陋不能满足人们基本医疗急救服务需求

一是急救业务用房、设备、车辆等装备配置不足。

我市人口有近93万人,其中鹿应广城区20万人,根据卫生部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救护车数≥0.25辆,每辆救护车配备5人(其中急救一线工作人员不低于急救系统人员总量的70%。

)的标准配置,全中心应配置救护车5辆车,工作人员25人,但是目前我市现有的车辆只有1辆,人员只有16名,远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紧缺,急救车差,设备配置简陋,仅有一副担架。

二是由于急救系统资源配置总体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急救盲点,以致急救服务半径与平均反应时间较长,市民特别是远郊、农村群众“要车难”、“等候时间长”等矛盾仍未完全解决。

一旦发生急、危、重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援,更无法形成全市急救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联动。

2、应急救治保障能力不适应城市发展和社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随之不断增加,但作为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体系由于应急救援装备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应急救援响应和保障能力上,相对于其它公共安全保障系统仍显滞后,发展水平不相对应,影响了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社会综合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人口总量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急救疾病谱的变化,带来日常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全市总人口93万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规划区面积的扩大,城区人口2015年将达30。

而人口年龄结构则呈现出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倒金字塔型,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完全进入老年型。

据预测,城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还将不断加剧。

而创伤、急性脑血管病、呼吸道急症、肿瘤、昏迷、心脏病、车祸、高血压、急性腹痛及中毒等疾病,特别是创伤、急性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已占急救服务总量的65%,并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鉴于上述发展趋势,日常急救服务需求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4、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日趋繁重

近年来,某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成绩喜人,但对于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来说,交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各种潜在威胁和影响随时都可能出现,并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作为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急救中心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急救中心面貌,改善病人治疗条件,提高中心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为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拟改扩建急救中心,使其充分发挥医院效率,满足广大患者及医疗服务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某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人口数量将逐年增多,今后到医院看病就医的人员也会随之增多,加之中国建设中西部的步伐加快,鄂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进入了快车道,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身心健康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理所当然地应担负着促进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2.2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有利于巩固并壮大国有医疗机构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解决人们就医难的矛盾,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全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2.2.3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健康的投资。

项目建成后,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环境。

2.2.4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医院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医疗诊断、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加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院新的医疗业务的发展,满足更多的患者就诊,使医院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满足全市乃至周边县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就诊需求。

第三章需求预测及建设规模

3.1需求预测

3.1.1固定病源对医院的信赖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担负着全市93万人民的医疗保健任务,是某市境内唯一的大型综合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是某人民常规体检、看病就医首选医疗机构。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繁华的某市城区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政府机关及众多市直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汇集,人数相当庞大。

近年来,随着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地方群体对该院的信赖程度在不断提高,来医院常规体检、医疗诊治的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仅2010年来该院就医的门诊诊次达25万人次,出院人次达1.7万人次,其平均增长率约为8%。

因而,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了一个固定的需求市场。

3.1.2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专科吸引更多慕名前来就医的患者。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在本市及附近地区医院中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强,部分特色科室医疗技术领先、医生医术精湛、治愈率高,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3.1.3辐射周边地区市场

目前,某市周边城区、郊区的医疗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就诊要求,特别是无法实施一些较复杂疾病的检测、手术及治疗,由于这些地区离某市较近,交通便利,故周边地区大多数患者一般选择来某市内就医。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医院综合实力较强,也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3.1.4延伸农村市场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群体也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健康的投资,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农民群体的定点就医也拓宽了某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需求市场。

3.2建设规模

根据市场预测,本项目建设规模拟定如下:

本项目用地面积2250㎡,总建筑面积4232㎡。

3.3建设内容

急救中心主体工程及医疗设备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章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1建设地点

急救中心改扩建项目位于某市一医院院内中心区域,项目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与医院现用地连成一片,形成整体,便于总体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合理利用,节省建设资金,建设条件具备。

4.2建设条件

4.2.1项目区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地跨东径113°31′-114°07′,北纬31°23′-32°05′。

北与河南省信阳县毗邻,东邻大悟县,南接孝昌县、安陆市,西连随州市曾都区。

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78.7公里,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4%。

全市人口93万,其中其中农业人口70万,辖17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管经济开发区。

项目建设区位于某市腹地应山,应山城区是某市政治、文化中心,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万人,辖12个社区、4个行政村。

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经济发达。

4.2.2地质、地形

某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山地、丘陵、岗地、沿河小块平原,依次分布。

山地占总面积的30.1%,丘陵占67.4%,平原占2.5%。

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一般坡度为30°至45°,最高处大贵山海拨907.8米,相对高差在300至500米之间。

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100米上下,坡度一般在15°左右。

小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50米左右,最低处平林市水河床海拔37米,地势以鄂豫边界为脊干,以低山为屏障,丘陵岗地主体,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经横坡河的切割,形成岭谷平行并列的地貌景观。

4.2.3气候条件

某市为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3-16℃左右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7℃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5℃

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0-240天

年日照小时1800-2300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948毫米

主导风向以西北风为主,东北风次之

平均风速为3.4m/s

最大风速为26m/s

4.3建筑材料

4.3.1水泥

项目区内建有一定规模水泥厂,其品种27.5级到52.5级,可提供充足的水泥供应,且质量有保障。

4.3.2砂,石,石灰

项目区内有充足的河砂,可提供合格的碎石和石灰。

4.3.3草坪,树苗

项目区内有园林生产基地,可满足用量要求。

4.4市政条件

4.4.2供水

项目区域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可就近引入。

4.4.2雨水、污水排放

项目区域有完善的雨、污水系统,可就近排出。

4.4.3电信、广电

项目区内有较完善的电信、广电设施,本项目拟申请相关电信和广电部门解决。

4.4.4供电

本项目由某市城市供电电网保障供电。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

5.1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崇尚合理、节约、清晰的原则,采用人体尺度,心理感觉和行为规律为依据,在追求全明设计、直接采光的同时,兼顾舒适性、功能性、便利性于一体,力图创造端庄、亲切、简洁的急救中心新形象。

同时,充分利用中心既有条件和资源,做到节约投资、方便诊疗、服务患者、关心医护人员。

5.2主要规范、规程及规定

《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规范》

《急救中心建筑标准》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50333-2002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局部修订)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其余现行的国家和地方规范、规程和规定。

5.3急救中心设计方案

5.3.1设计原则

a.针对医院建筑的特殊性,在组织交通流向时注意病人、医护人员、洁净物品及污染物品等各交通互不干扰,方便快捷;

b.通过装饰材料、通风、排水等措施使其符合国家队医院建筑的卫生标准要求;

c.针对可能产生的射线、核磁污染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

d.通过空间、色彩、光线、室内外景况设计等手段,创造一个方便使用而又亲切温暖的环境。

5.3.2平面设计方案

a.总平面设计

为了合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减少投资,洁净通道靠近医院中心供应室布置,急救中心入口设在一医院门诊楼右侧;按照中心功能要求,组织合理的交通流程,做到洁污分流、医患分流、人物分流、人车分流等互不干扰的交通路线。

b.建筑平面设计

一层:

中部为急诊大厅(含中心药房、收费挂号室和值班室),门诊大厅西侧为急救中心系统,东侧布置儿童、成人输液室和车库,建筑面积1872㎡。

二层:

东部为外科、内科、儿科、五官科急诊室,中部为观察室、抢救室、化验室、心超室、放射室,西侧为ICU病房和护士站,建筑面积1410㎡。

三层:

设置办公室和指挥调度中心,建筑面积950㎡。

c.护理单元

不同科室对于护理单元有不同的功能要求,但归纳护理单元的共性还是病员与医务人员二个功能区域。

护理站设置在楼层中央,从护士站可以直接观察到每一间病房,这种平面布局使护理工作高效、便捷、安全。

d.急诊大厅

急救中心大厅是本大楼医院人员最密集亦最共众的场所,同时又是本大楼多种流线的交叉点。

既自然通风采光;又淡化严峻冷淡的传统中心形象,并留有足够的面积,使病员有一个充足的空间,合理安排大厅的各种功能,从而有效地对人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疏导。

5.3.3结构设计方案

a.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0.35kN/㎡(建筑高度超过60m,取设计基准期为100年的基本风压);

基本雪压:

0.20kN/㎡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b.结构设计

1、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一类建筑。

2、结构造型

本项目大楼地上三层,高度约15m。

建筑平面呈一字形,总建筑面积4232m2。

本建筑拟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

基础类型和永久性坡的设计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到尽可能地经济。

5.3.4建筑节能设计

采用大型玻璃墙,外墙小窗分隔方式。

既符合使用要求;也满足建筑节能要求。

对外墙做法的具体要求如下:

采用200加气混凝土砖;外窗采用中空玻璃;外墙及热桥采用保温砂浆保温。

5.3.5立面设计

在满足门诊用房各功能需求和协调医院内及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拟设计为现代式的建筑造型。

按照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力求新颖、典雅、简洁、轻巧。

外墙面依据医院特点,以白色为外墙主要颜色,适当配以深色加以点缀。

运用铝板、局部的玻璃幕墙等不同材料相搭配的方式来装饰外观,使建筑达到轻快明朗的效果,以显示建筑的质感。

建筑层高:

本项目大楼地上三层,高度约15m。

5.3.6内部交通设计

中心建筑的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在急救中心入口处左右两侧设置二部电梯,其中东端为公用电梯一部,以方便患者前来就诊、治疗和病房探视;在西端设一部电梯,以方便医生出入和医疗污物处置,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分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不被穿越的良好医疗环境。

5.4公用辅助工程

5.4.2给水

a.生活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预测见表5-1。

表5-1建筑物的用水量表

用水对象

用水量标准

用水单位数

每日用水时间(小时)

最高日用水量(m3)

平均小时用水量(m3/h)

医务人员

病房

30L/d

6床

24

2

1.25

医务人员

50L/d

46人

8

11

6.88

其他用水量

按以上15%计

1.95

合计

14.95

注:

其它用水量包括管道泄漏水量、浇洒绿地水量、冲洗地面水量、洗车及其其他未可见用水量等。

综上所述,本建筑物总的最大日生活用水量约为14.95m3(不包括空调补水量)

b.消防用水量

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按《高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6m3,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4m3,

室内自动喷水系统用水量:

本建筑物属中级危险I级;喷水强度为8L/min·m2,作用面积160m2,火延续时按1小时计,用水量为90m3。

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总计为30m3。

c.水源

本项目用水由某市市政供水管网可靠提供,并就近于市政管网DN100管接入。

d.给水系统

下由市政给水管网直供

5.4.2热水及饮水系统

用水量:

病床热水用水量标准(60℃):

病床按160升/床·日,医务人员100升/班次。

门诊10升/班次。

最大小时用水量(60℃)为26.8m3。

系统分区:

本项目采用全日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系统分区与给水系统分区一致。

饮水供应:

开水采用分散煮沸的方式供应,每层设KSC—6型电开水器一台,开水量55升/时,N=6千瓦。

5.4.3空调冷却循环水系

本工程设集中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一台冷机组同一台冷却塔和循环水泵对应配置,冷却塔设在裙房屋顶上,冷水机组设在地下室内,循环泵设在地下室泵房内。

其流程系统如下:

市政给水管冷却塔循环冷却水泵电子水处理仪冷水机组

冷却塔风机、循环水泵、电子水处理仪均与相对应的冷水机组联动。

5.4.4排水

a.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为分流制。

b.污水

1、本项目污水主要为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其污水排放总量为520m3/d(折污系数取0.85)。

污水排放分成二大系统,即:

生活污水经室外三格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入室外医院污水管网;医疗污水经医疗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排入室外医院污水管网。

2、医疗污水处理

中心现医疗污水处理装置位于院内东南角,处理能力为200m3/d,项目建成后将加大医院的医疗污水量,现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故医院已规划将医疗污水处理装置扩建,处理能力增加400m3/d,使污水处理能力扩大为600m3/d,并与本项目同时实施,以达到环保要求。

医疗污水处理装置另作可行性研究报告。

扩建污水处理站的方案如下:

工艺技术参数

水量:

400m3/d20m3/h

调节池最短停留时间:

3小时

吹脱池停留时间:

2小时

曝气池停留时间:

3小时

絮凝池反应时间:

30分钟

沉淀池反应时间:

2小时

接触水泄消毒池反应时间:

1.5小时

曝气池气水比:

1:

16

吨水消毒耗量:

18g

吨水耗絮凝剂量:

10g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于医疗废水经前期预处硬后,大部分污染物来自生活系统排水及医疗污水,根据同类医院的监测数据,CODcr浓度为300-375mg/L、BOD5浓度为120-100mg/L其BOD/COD值约为40%,属生化性较好的污水,故采用生物膜法中的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法。

c.雨水

1.雨强度61IL/S·ha,降雨厚度220mm/h。

2.设计参数:

设计降雨历时:

t=5min;设计重现期:

p=5a;建筑安全溢流口设计从现期:

p=50a,屋面径流系数:

ψ=0.9。

3.雨水排水系统

屋面雨水采用内落式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由87型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管道排至室外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