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63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

《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2.“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有关材料中的赋税制度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C.改变了征收赋税依据          D.基本上废除了人丁税

3.宋朝高斯德有诗云: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

材料说明,宋朝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4.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5.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

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

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6.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

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7.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

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8.依据下表材料可以推断 

考古发现

历史文献

1998年以来,蒲江战国船棺墓葬群考古陆续发现铁斧、铁凿、铁削等多种铁器。

迄今蒲江县境内发现古代冶铁遗址76处。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善于冶铁的赵国之卓氏,山东之程郑俱来到川西之临邛(今邛崃、蒲江地区)。

”汉武帝时,推行桑弘羊制定的盐铁官营政策。

临邛冶炼业,设立铁官管理。

2017年6月到9月初,蒲江县铁溪村附近文物抢救性发掘3000平方米,该遗址主要由铁炉、炒钢炉、燃烧窑、房址、灰坑、排水沟和废料堆积层组成。

根据发掘情况判断,该遗址位于宋代地层之上,遗址内亦仅出土宋代瓷片。

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

“临邛县,有铁官。

《宋史·志》“地理”记载:

“邛州,监一:

惠民,铸铁钱。

”“食货”:

“全国铁钱三监,其一邛州,日惠民。

A.蒲江冶铁业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官营    B.蒲江在战国和宋代时冶铁业较发达

C.铁溪村遗址为宋代最大规模冶铁遗址D.蒲江铸铁之源,至早可以追溯到战国

9.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0.汉昭帝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文学对曰: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据此可知,“文学”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

A.罢行盐铁官营    B.实施重农抑高     

C.抑末利重仁义    D.注重勤检节约

11.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

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

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12.《五代会要》记载长兴二年(930年)洛阳城内规划:

“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

”这说明洛阳城

A.城市职能发生巨变           B.严格执行市坊分开政策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政府不断创新税收形式

13.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革命”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

这一研究

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以说明宋代若干进步的经济现象

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但结论有待考证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14.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15.表1宋代明州鄞县酒坊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表1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宋代

A.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16.南宋陈耆卿曾说:

“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A.农本商末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四民皆本

1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

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18.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表明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19.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20.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

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据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

材料二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国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汉代到清朝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

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3.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

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

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

嘉靖二年(1523)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

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

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

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

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

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

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

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

清廷的复示是:

“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

”……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尹铎“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等信息,并抓住时间——《诗经》、《国语》,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项;题干未体现百姓的统一愿望,排除A项;《诗经》《国语》时期,政府鼓励小农经济以支持战争,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宗法制受到冲击,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内容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丁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一条鞭法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结合起来,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的税制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条变法把原来朝廷灰顶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因此改变了征收赋税的依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D

3.【解析】“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

……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表明养蚕业因为桑的价格太高导致养蚕业破产,说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故选B项;材料表明养蚕业因为桑的价格太高导致养蚕业破产,没有涉及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宋朝丝织业是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不是垂直流动,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宽了商业的限制,不等于重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排除D项。

【答案】A

5.【解析】由材料中“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说明明朝乡村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乡村社仓制度的粮食来源与救济分配方式,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乡村社仓制度仅是单一的救济方式,并未建立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排除B项;乡村社仓制度仅是灾荒年时救济的一种方式,不能起到保障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乡差别,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论及的是限制官营手工业者现象,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三种形态存在,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三种形态一直存在,没有出现官营手工业垄断手工业市场现象,排除B项;题干述及唐中后期的官营手工业出现的一些现象,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据材料“考古发现”可知蒲江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多种铁器,宋代发现冶铁遗址,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说明蒲江在战国和宋代时冶铁业较发达,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但并不能说明蒲江冶铁业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官营,排除A项;浦江发现了宋代冶铁遗址,但我们得不出最大的结论,排除C项;蒲江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多种铁器,但不能说“至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没有更多的史料,无法判断是否“至早”,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选C项;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排除A项;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可知由于盐铁官营导致社会风俗败坏,诱导民众从事商业活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众因盐铁官营逐利,而采取首要措施,而非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因盐铁官营导致与民争利,从而导致风气败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盐铁官营导致与民争利,从而导致风气败坏,而非强调勤俭节约,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可知唐朝对蕃商实行鼓励性优惠政策,故选C项;宋代国内坊市制度界限打破,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可知唐朝对蕃商主动实行鼓励性优惠政策,并未侵犯主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设置蕃坊可有效缓和矛盾并非减少矛盾,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意思是洛阳城内的规划,临街的土地可以买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城市职能主要有军事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城市职能发生巨变材料没有涉及到,排除A项;市是交易的场所,坊是生产的场所,材料没有涉及到坊市分开政策,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洛阳城内规划,临街的土地可以买卖,没有涉及政府不断创新税收形式,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据材料“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可知石炭代替“薪”,说明宋代燃料的进步,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证明宋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而非强调宋史研究提供史料,排除A项;依所学,资本主义早期出现的标志为雇佣劳动关系,而明中叶之后才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经济变化的情况,而非强调促进中国古代史研究,排除D项。

【答案】B

14.【解析】据材料“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结合所学南宋商品经济活跃可知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选D项;据所学,南宋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低下,排除A项;材料“有一等晚年后生”说明部分变更不是社会潮流,排除B项;据所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限制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

【答案】D

15.【解析】明州鄞县酒坊的数量统计中,酒坊名都位于阳堂翔凤等乡,反映的是宋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坊界限被打破主要在城市之中,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明州鄞县的酿酒业,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主要行业这个认识,排除C项;宋代统治者的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A

16.【解析】题干中提及士农工商都重要——“四者皆百姓之本业”,故选D项;题干中“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即包括“商”也是本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思想一致,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来的,排除C项。

【答案】D

17.【解析】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四区南北都有分布,不能体现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贩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答案】D

18.【解析】由材料中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消除了“倭患”,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材料仅说明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说明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海禁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学者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

【答案】C

19.【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与农业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但并非动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可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不有利于资本积累,排除D项。

【答案】C

20.B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

(1)利用材料一从依次从生产的领域、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地位的变化得出:

主要领域的扩大,主要由盐铁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方式的进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产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棉纺织技术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场;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国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可得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一“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可得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涌入中国,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等。

【答案】

(1)主要领域的扩大,主要由盐铁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方式的进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产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棉纺织技术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场;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2)变化趋势:

白银货币化。

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③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④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⑤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涌入中国。

22.【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段,即1550—1850,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