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67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docx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

三维目标教案高中物理

【篇一:

解析中学物理课(三维目标)】

解析中学物理课(三维目标)

摘要: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具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改以来,它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使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维目标为我国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原理和方法,相信其巨大的潜力将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试图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领会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通过“教学大纲”与“物理课程标准”的对比,理解三维目标的新颖之处,并提出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三维目标;教学大纲;对比;实施策略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代替了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然而,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三维目标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亮点,如何在现实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1三维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物理事物,并形成物理表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进而理解物理规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了解物

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物理概念与规律,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解释;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有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领略在探索中的艰苦与喜悦;敢于坚持真理和创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放弃或修正错误观点;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立体来看,就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

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重在智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是载体,是关键,是操作系统,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级目标,是动力系统,重在人格的塑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完成一维目标后,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简单地相加起来。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的,就像我们要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把”高”拿起来,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

2.1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呼唤“三维目标”

在国内,课改前,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过程与情感的培养。

“考试文化”促使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和学习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学生与社会生产脱节,只懂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

国民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在国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国外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即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

认识、情感、动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术的拓展也日新月异,社会对人们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渐渐地,人们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对基础教育目标进行了改革。

他们多以布鲁姆教育目标为指导,不同程度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

把培养少数精英的目标改成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只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国际教育形势的要求,经过国内专家长期调查研究,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随之诞生,三维目标也应运而生。

2.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对比

进入新课改后,课程标准首次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对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三维目标,我们只有在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中,领会其精髓,才能为今后课堂教学怎样“改”指明方向。

2.2.1“知识与技能”的对比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对知识方面要求到:

“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1]。

这个要求略显笼统,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方面的要求就显得系统、详细。

哪些知识该了解,哪些知识该知道,哪些知识该尝试运用,都有所规定,为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引了方向。

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学大纲就规定得很详细,显得过于死板。

而课程标准分板块地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具体来看,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双基”为基础,但对原大纲中“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部分做了删除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教学大纲,我们发现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中物理的知识量有适当减少。

如:

对光的色散,光谱和光谱分析不做要求。

(2)在某些较复杂的问题上,课程标准也降低了教学要求。

如:

对电场的叠加降低了要求。

(3)增加与现实生产、生活中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

比如:

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并能举例说明自感现象、涡流现象的应用;新增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4)新课程标准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

课程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例如:

能量的概念贯穿始终,可以通过能来定义功,而以前却是先定义功,后讲能。

在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稍高些。

教学大纲要求:

“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而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要求能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描述物理现象、解释物理规律。

总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2.2“过程与方法”的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们过去一直忽视的一个目标。

只要你记住这个结论,什么类型的题目用什么知识去解决,就行了。

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好象听懂了,下课后类似的题目却不会做,要说到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就更做不到了。

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参与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过程,而教学大纲偏重从物理学科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与给予,没有强调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物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做了调整。

对比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参与。

物理实验不再只是简单的验证某一知识或规律的验证性、测验性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达到获取知识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情感的目的。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里,每一个主题内容后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

用“通过”、“调查”、“设计”等行为动词,表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并在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物理方法,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易于实施。

2.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灵魂.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并在课程具体目标中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目标,便于操作实现。

不仅如此,在课程性质中表明“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2]。

在内容标准中提到“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

当然,在实施建议中的各项建议都不同程度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

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

然而,教学大纲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涉及较少,仅仅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出“发挥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1]。

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难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从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三维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教育现状的弊端而制定的。

它不过分强调知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现象,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超级坑爹系统http:

//m.jiezhong.org/info-200/

2.2.4围绕三维目标,制定教学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学目标落实的倾向。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指出教学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但是,在具体的评价内容方面,教学大纲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作用。

而且所谓的考试,绝大部分是以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1]。

虽然说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由于中、高考的选拔方式,使多数教育部门和教师错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得中学生陷入“考试文化”不能自拔。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对考试过分强调的现象,把评价内容,制定为实现三维目标的程度上:

“物理课程的评价上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篇二:

2015年高中物理教案】

年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

1

2015

楞次定律

课程标准:

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三维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

(4)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比较及科学假说等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家对规律

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楞次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和概括,以及对感应电流磁场这个“中介”的发现。

教法:

探究式教学

学法:

实验探究法、比较法和归纳总结法

教具:

磁铁、线圈、实验电路板(自制)、铁架台、橡皮绳、铝盘(自制)、可移动展板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导入新课

表演魔术——跳动的铝盘。

提出问题:

铝盘为什么会跳起?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二、楞次定律

1、设计实验、猜想验证

(1)【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让二极管发光

实验器材:

磁铁、线圈、两个并联的发光二极管、导线学生完成实验后,请一组阐述实验方法。

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二极管为什么会亮呢?

这个电路中谁来充当电源?

问题2:

详细说明电路的连接方法。

线圈的红、黑鳄鱼夹分别与电路板上的哪个接线柱相连?

线圈的放置是红边朝上还是绿边朝上?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重复探究实验1,要求学生在磁铁插入后稍作停顿再拔出。

并在展板上记录操作方式和实验现象。

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

实验现象是什么?

问题2:

二极管具有怎样的特性?

2

问题3:

两个二极管交替发光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怎样了?

实验结论:

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3)【实验探究2】:

颠倒磁极重复实验,认真观察两个二极管发光的顺序。

实验结论: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也有关系。

2、分组探究、寻找规律

【实验探究3】:

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究竟与磁通量变化和原磁场方向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展板上。

同时

3、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演示实验1】:

用橡皮绳悬挂闭合线圈,让磁铁n极插入、拔出,观察线圈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

当磁铁n极向上插入时,线圈立即随之向上运动;拔出时,线圈又立即随之向下运动。

分析现象: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其实质是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论:

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个“中介”4、抽象概括、表述规律

在原表格下补充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一行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关系一行。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并将实验表格补充完整,并尝试总结规律。

同时提醒学生,利用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

3

初步总结:

当插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又相同。

提出问题:

当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有助于磁通量增加还是阻碍磁通量增加呢?

【总结规律】:

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就是楞次定律。

说明:

楞次定律充分体现了物理规律的简洁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5、拓展延伸、理解定律

(1)动画模拟,分析当磁铁n极插入时的情况,并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问题1:

原磁场方向怎样?

问题2: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怎样变化?

问题3: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怎样?

问题4:

感应电流磁场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5:

感应电流的磁场使磁通量的增减变慢了还是变快了?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还在变化吗?

结论:

阻碍”并不是“阻止”;“阻碍”也不是“相反”

(2)【演示实验2】:

当磁铁s极插入、拔出线圈时,线圈的运动情况

4

结论: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在阻碍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

(3)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

从探究实验可以发现:

阻碍的过程中有电能的产生,就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所以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楞次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6、课堂练习、指导实践

e

a

d

例题:

在图4.3—10中cdef

abcd和abefa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解析:

如图右所示,abcd中感应电流为顺时针,abef中感应电流为逆时针。

可以用任图4.3—10

一个来判断定导体a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由b到a

b点拨:

利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磁场的方向;

(2(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4)根据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课堂小结、网络构建

(1)知识:

楞次定律的内容,深化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2)方法:

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分层作业、知者加速

(1)必做题:

教材第13页问题与练习。

(2)选作题:

按课本p6页图4.2-3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相符合。

(3)兴趣题:

从网络上、科技书刊上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例如磁卡阅读器、录音机、录像机的原理五、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

磁通量的变化一、与感应电流方向有关的因素原磁场的方向

二、楞次定律的内容:

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三、理解楞次定律:

产生

5

【篇三: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

高一物理选修3-1教案

第一章静电场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一、电荷

1、使物体带点的三种方式

摩擦起电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

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3)实质:

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4)结果:

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接触带电

(1)接触带电的原因:

一个物体带电时,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如果接触另一个导体电

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使物体带电

(2)实质:

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结果:

接触带电两个物体最终的电量分配很复杂,但有一种情况能确定电荷量的分

配:

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相互接触后把剩余电荷量平分

例:

1甲、乙两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分别带+10c和-6c的电荷量,接触后均带+2c电荷量

2若两球分别带+10c和-10c电荷量,接触后都不带电,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感应起电

【演示】:

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

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

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

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

电荷发生中和.

(1)感应起电的原因: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

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上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

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2)实质:

电子的转移(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练习: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另一种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

q或q单位:

库仑符号:

c

元电荷:

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小的电荷量),用e表示.

注意: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

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

变化的物理量。

比荷(荷质比):

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e=1.76?

1011c/㎏

me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

正负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使物体带点的三种方式:

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另一种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

q或q单位:

库仑符号:

c

元电荷:

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小的电荷量),用e表示.

六、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

七、教学辅助手段:

演示实验

八、课后反思:

1.2库仑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应用库仑定律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四、教学具体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

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出结论(参见课本图1.2-1).

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1)距离

(2)电量.

一、库仑定律

1、内容: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他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

2r

k的大小用实验方法测定

3、适用条件:

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介绍】:

(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

二、库仑的实验

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