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9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9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docx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案设计初中学段物理

初中学段

1、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要点提示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建议:

1、通过复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以及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进而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节课的实验。

2、给出实验电路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电路图动手完成实物的连接。

3、实验使用电流表的时候的注意事项:

接线柱的连接、量程的选择。

4、根据电流表示数总结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有关资料:

1、串联电路:

把用电器原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接入电路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是:

串联的整个电路是一个回路,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并联电路:

把用电器原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是:

并联电路中由干路和各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和干路都形成回路,有几条路就有几个回路。

3、使用前准备:

①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②选用量程(用估算法或试触法确定量程)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②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转)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

5、电流表的读数:

①看清量程②看清分度值③看清表针停留的位置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景:

温习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内容:

同学们,还记得在本章第三节我们学过什么吗?

嗯,我听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

串联和并联。

对,这是我们学习的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现在请大家默默的在脑海里回忆一下这两种电路的接法各有什么特征并画在练习本上,好,看大家都画的不错。

好,请接着听老师问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了什么啊?

对,前面同学说:

电流的测量,那么大家一起说,我们用的仪器是什么?

对,电流表。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在不同类型的电路中电流有什么规律呢?

好,本节课就让大家一起动手操作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问题探究

1、之前学习过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分别是什么?

2、上一节课学习电流表使用前的规则是什么?

电流表连接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实验结束后电流表读数的原则是什么?

3、根据给出的电路图能够进行实物图的连接,并提问串联电路的特征是什么?

4、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总结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什么?

5、根据给出的电路图能够进行实物图的连接,并提问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什么?

6、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总结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什么?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熟练的使用电流表,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根据实验数据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生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感受物理科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难点】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实验过程和电流表使用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

教师展示试验台上的电流表,并提问学生它的作用是什么?

在使用前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在上一节课测电流的经验能回答出:

电流表可以用来测电流,在使用前要注意选择量程和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追问学生:

电路中的连接方法有哪些?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串联、并联。

把用电器原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接入电路就组成了串联电路;把用电器原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过渡)大家对之前的学习掌握得很好,那么,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有没有—些规律,若有,又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由此导入实验课——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板书)

环节二:

生成新知

(一)复习如何使用电流表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电流的测量”时,提问:

在电流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A: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②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

出(否则指针反转)

教师追问:

在量程上的选择有什么方法?

电流表可不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上?

学生B: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

教师提问:

在实验结束后,电流表读数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C:

①看清量程②看清分度值③看清表针停留的位置

(过渡)复习完电流表的使用、读数:

以及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进入到实验。

(二)提出问题、猜想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有什么特征,大小是否相同呢?

(三)设计实验

1、串联

根据以上电路图完成实物图的连接,并使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值,根据读数规则进行读数。

2、并联

根据以上电路图完成实物图的连接,并使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值,根据读数规则进行读数。

教师补充:

在实验过程中,无论串联还是并联都换取其他两组灯泡进行重复实验,看看是否有相同的关系,强调物理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三)根据读数、填写表格

A点电流IA/A

B点电流IB/A

C点电流IC/A

灯泡L1、L2串联

灯泡L3、L4串联

灯泡L5、L6串联

教师派官网:

A点电流IA/A

B点电流IB/A

C点电流IC/A

灯泡L1、L2串联

灯泡L3、L4串联

灯泡L5、L6串联

(四)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实验数据,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与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过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5分钟讨论时间,概括通过实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

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流都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教师板书)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如下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通过小灯泡L1的电流是多少安?

电流表A2的示数是多少安?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同学们请回去思考一下,在家庭电路中,你能举出通过哪些用电器的电流相等,通过哪些用电器的电流不相等,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2、《动能和势能》

要点提示

课文来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建议:

①提出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由于流水和弹弓都对外做了功,引出物体具有能量,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动能和势能。

②介绍完什么是动能,应用探究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应用打桩机将桩打入地理、拉弯的弓能弓箭射出引出势能的存在,并且势能包括: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影响两种势能的因素是什么。

有关资料:

一:

“能量”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本节课实在学习了力、功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能量”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能,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应多举实例,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打下基础。

二:

“观察比较法”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探究方法,通过一个量不变,控制另一个量变化来发现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有所应用)

典例展示

导入建议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视频:

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水力发电站利用蓄水发电,这究竟蕴含什么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请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三个视频:

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转动,这是依靠的什么呢?

小朋友将弹弓拉开,随后弹丸就被射出,弹丸是如何离开弹弓的呢?

水力发电站想要发出更多的电来,就要想办法储存更过的水,将水位提的更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大家有没有知道的呀?

嗯,我听见小明说水把能量传给了水车,水车就转动了。

别人嗯?

还有别的意见吗?

我看大家有些困惑了,那到底是不是有能量存在呢?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动能和势能。

问题探究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湍急的流水能够推动水车,引出物体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概括出什么是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A:

让同一钢球A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水平面的速度一样吗?

哪一次木块

B被推的远?

B:

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一个钢球把木块B

推的更远?

以上两组实验总结出: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通过展示打桩机将桩打进地里,拉弯的弓能将弓箭射出引出势能,并且势能分为: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能)。

4.依据动能的影响因素尝试说明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研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做什么?

有什么特性?

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

生成新知

(一)动能

1.教师引导:

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

学生根据导入以及课前的预习回答说:

动能。

教师总结: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板书)

2.

探究实验:

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演示)

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的快慢一样吗?

哪次木块B被撞的远?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高度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时的速度越大,木块B被撞的更

远。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

更远?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概括物体动能的影响因素?

总结: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板书)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教师展示视频:

打桩机在工作的时候,先把重锤高高的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并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板书)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板书)

2.弹性势能

教师展示图片:

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具有什么能量?

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学生回答:

弹性势能。

(板书)

追问:

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板书)总结: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环节三:

巩固提高

请学生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状改变的网球拍。

环节四:

小结作业

请用物理知识解释:

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四、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一、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二、动能的影响因素: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三、势能:

1、重力势能:

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

弹性力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五、教学反思

3.光的反射

要点提示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教学建议:

1、举出学生们能看到一些发光的物体,但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也会被看见,由于什么原因,引起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在探究光的反射实验中,注意实验中的限定条件:

纸板上的直线ON要垂直于镜面。

3、概括光的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线分局、两角相等,注意说明两角时的顺序。

4、通过画图让学生认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本质区别。

有关资料:

1.光的反射定律由法国土木工程兼物理学家菲涅耳(1788—1827)提出。

他发现了反射与视点角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光的反射又称为菲涅尔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光学的重要定律之一,也是基础定律,其适用范围是:

镜面反射、漫反射、垂直照射。

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境:

为什么既能看见发光的物体,也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内容: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吗?

嗯,我听见大家说因为他们都发光,所以我们能看见,那么无论是自然发光还是人造发光体我们都能看见它。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放在桌子上的教科书,咱们教室前面的黑板,它们并非是发光体呀,为什么也能映入眼帘呢?

哪位同学能来尝试猜想一下,好,小刚你来试一下,嗯,小刚很聪明呀,请坐。

他说:

因为有光照在了黑板和教科书上,又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这样就能看见了。

那么大家知道这是遵循什么规律吗?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学习今天的课程来解决——光的反射。

问题探究

1.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既能看见发光体,也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a.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纸板竖直放在水平镜面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

面)

b.沿光线画出光路途,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反射角的大小

c.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3.在试验基础上,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发现了什么?

4.多媒体播放一束平行光分别照射在镜面上和黑板上,视觉上有什么区别?

5.请同学们归纳一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有什么区别呢?

 

光的反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发现、入射角;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目标方法】

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总结探究的结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以及了解光的镜面反射、漫反射。

【难点】

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首先会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本身发光的图片如:

太阳、电灯,和一组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如:

教科书、黑板,让学生考虑:

为什么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也能看到本身不会发光的物体?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

发光的物体它本身的光线会进入眼睛,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有光线照射到它们表面,这些光线又进入人跟。

教师询问:

这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

学生困惑,因此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环节二:

建立规律

(一)光的反射

接着带领学生讨论导入的问题:

为什么会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学生理解是由于有光线照射到这些不发光的物体,而这些光线有的又进入人眼,便能看到这些物体了。

由此说明: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也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并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

根据画出的光路图,介绍与光的反射中的几个术语:

入射点:

光入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

过入射点,垂直于镜而的直线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作出猜想】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同一平面?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一侧还是两侧?

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是否等于入射角?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激光器、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

教师演示实验:

(注意法线要垂直于镜面)

让入射光线沿着硬纸板入射,观察硬纸板上得到的反射光线,再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硬纸板向后转动,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学生分组实验:

将半圆形的量角器作为光屏,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做3次),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收集数据】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分析论证】

综合以上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即: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

【评估与交流】

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有什么特征?

心得:

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零。

【总结板书】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请学生摸摸自己的衣服和镜面有什么不同?

光线入射到光滑的表面和粗糙的表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说明】

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一位老师演示实验:

用激光射向一面镜子和黑板,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看到光线眼睛的感受是什么?

介绍分别属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在黑板上画出其图示: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额反射规律。

环节三:

巩固提高

【例题】1、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强调:

铅笔作画,直尺画线,光线是实线且带箭头,角度标正确。

环节四:

小结作业

1、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自行车尾部的塑料灯的作业是什么?

回家后通过查资料搜索信息,第二天与同学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1.两线分居

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2、两角相等

3.两角相等

4.光路可逆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五、教学反思

 

4、《力》

要点提示

课文来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建议:

①通过实例认识到力的存在,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的存在就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存在。

②突破学生表面对力的认识,力不仅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作用效果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不要强加给学生,可以通过推门实验并让学生演示来感受这一部分的知识,同时引出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有关资料:

一: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或者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

二:

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注意要联系实际,也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强化对力的认识,并且通过实例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典例展示

导入建议

利用设置情境,举出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例子:

拔河比赛怎么决出胜负,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有力存在,但又解释不清,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还记得去年我们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吗?

大家都说知道,因为我们得了第一名,大家还记得怎么判断哪方胜利吗?

对,我听见有的同学说了,绳索中间的红色标志被拉进哪一方的营地,哪一方就胜利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是如何获得胜利的呢?

嗯,我听前排同学说,我们使劲的拉绳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就赢了。

啊,我刚才听到大家提到了力,那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对力了解多少呢?

后面同学你来说,嗯,非常好,请坐,他说他知道力有大有小。

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把力施加在绳索上才能更轻松的赢得比赛的吗?

我看大家有些困惑了,那么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大家就很清晰了——力。

问题探究

1.拔河比赛怎么判断哪一方胜利?

又是如何获得胜利的?

(有力的存在,就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存在)

2.介绍什么是力?

以及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是什么?

3.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分为两种情况:

A:

用力捏橡皮泥、用力拉弹簧——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B:

演示实验:

①磁铁靠近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铁球,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铁,观察小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

况?

③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铁,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

情况?

以上三组实验总结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用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什么?

(通过推门的例子演示)如下图所示,门上有三个点A、B、C,请一名学生上来以同样大小的力向外推门,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区别?

从而总结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为了方便表示力,引出力的示意图。

5.穿上旱冰鞋之后用手推墙,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力的存在以及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三要素对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并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力的示意图,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校拔河比赛,是如何判断哪一方获胜的呢?

大家觉得咱们班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绳索中间的红色标志进入哪方阵营即为胜利。

通过所有同学—起拉绳索,众人齐心最后获得的胜利。

教师总结:

其实这个过程中正体现了我们对绳索施加了力,这个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力。

(板书)

环节二:

生成新知

(一)力

教师引导:

在导入的基础上说明:

有力的存在就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存在,人拉绳中,人是施力物体,绳是受力物体。

用字母F表示,单位为:

牛顿(N)(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

用力捏橡皮泥,用力拉弹簧,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2)多媒体演示二次实验:

①磁铁靠近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铁球,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铁,观察小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

况?

③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